摘 要:审计信息化是强化审计监督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审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论述了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设议,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 审计信息化 重要性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00-02
上世纪80年代,办公自动化首先运用于大型企业经营管理之中,90年代,政府部门全面推行信息化建设,2000年列入国家“十五计划”,随着电子政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党政专网全面启动,作为电子政务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信息化工程也随之展开。笔者长期从事基层审计工作,并负责审计信息化建设,现就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状况及发展途径作以下论述和探讨。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审计信息化是强化审计监督的客观要求。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正朝着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迅猛发展,给整个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都展现了巨大的空间。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在高速增长,信息技术在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得到广泛运用,尤其是作为审计对象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趋向普及。审计机关必须顺应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客观要求,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审计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审计监督,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审计工作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轨,进一步完善审计职能,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2.审计信息化是实现审计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审计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推进审计发展必须坚持创新。目前我国的审计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大部分审计机关审计模式才由账目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的转变,即审计方法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方法。要实现我国审计事业跨越式发展,赶超世界先进审计水平,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3.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转型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审计发展规划的有效平台。一方面,可以改善审计机关的整体知识结构,造就一支可支撑现代审计条件下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从而对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质量控制、人力资源整合和审计成果运用等,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平台支持。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使各级审计机关、每个审计人员、各个审计项目共同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内部封闭、外部开放的审计监督系统,把分散的审计力量进一步聚合,对国家财政资金、国有资产进行密切跟踪和有效监督,从而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和水平。
二、我国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概述
(一)审计署2002年确立了“金审工程”
“金审工程”是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简称,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确定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是国家确定加快建设的六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之一,2002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审计署提出的可行性建设报告,金审工程成为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电子政务建设项目。
2004年至2008年审计署相继出台了《2004至2007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对地方审计机关下发了三个指导意见,一是2004年的《2004年审计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二是2005年的《地方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三是2010年3月的《审计署关于2010至2011年对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各级审计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力度,为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提供信息化支撑。
与此同时,2004年底金审一期项目研制开发了《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简称AO),AO提供的各类审计功能,以及通过AO建设积累的一批计算审计经验、审计技术方法和AO实例,在审计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数据采集转换、数据分析处理、审计报告编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等方面有效地发挥了计算机审计的作用,截至目前,AO已由2005版、2008版升级为2011版,并且逐步运用于各级审计机关实际工作中。
(二)省、市(直辖市)2004年启动“金审工程”
该项工程是各省及直辖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六金工程之一,2004年各省市相继制订了省级《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08年地方审计系统分别制订了《审计系统信息化发展规划》,至此,各省市已经全面开展计算机审计,各种形式的审计信息化现场会不断召开,极大地促进了各省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2005年起,各省市逐步将部分审计项目运用AO开展审计,并与OA(审计管理系统)进行交互,实现审计项目全过程的电子化质量控制。2008年,省级审计机关已实现全部审计项目电子化质量控制。个别省市已经在税务、社保等领域开展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
(三)基层(市县级)审计信息化发展概况
1.2008年开始起步阶段。2008年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开始筹建机房,为审计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制订了审计信息化方面相关文件和制度,如《关于审计管理系统运行工作的规定》、《关于电子公文信息交换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审计项目质量电子化控制的通知》等等,并对审计人员进行了多次集中培训,力求绝大多数审计人员基本了解OA与AO的操作规程,部分人员能够熟练运用两大系统于审计工作中。
2.2009年逐步规范和完善阶段。2009年基层审计机关相继制订了诸如《审计信息化工作要点》、《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计算机配置、管理和维护办法》、《计算机审计工作实施办法》等具体规范性制度和管理办法;要求审计项目均运用AO审计系统进行辅助审计,并且所有审计项目的计划、方案、通知书、报告通过了OA流转。绝大部分审计人员能够完整地运用两大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3.2010年至今处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阶段。近几年,省级审计机关加大了对市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的考核和培训。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AO认证资格通过率基本达到70%,并且也有一定比例的审计人员通过了计算机审计中级资格考试,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普遍提高。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较上年度更加规范、及时和全面。同时,制定了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审计信息化五年规划,要求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应用更加及时,并且积极探索和开展联网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加快实施审计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建设,基本形成相对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初步建成系统安全、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审计信息系统,培养适应信息化的审计队伍,有效提升审计监督能力。
三、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基层审计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人员老龄化,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审计信息化要求
据统计,基层40岁以上审计人员占全体审计人员的比重为80%以上,普遍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能力较差,至今仍有部分审计人员不会计算机辅助审计,手工审计的思维定式难以改变。
(二)运用计算机审计的水平偏低,造成计算机软件功能的浪费
目前,绝大多数基层审计人员仅仅掌握审计管理系统(简称AO)的基本操作,不能完全运用审计系统强大的审计功能于审计过程之中,计算机审计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审计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整体水平偏低
截至目前,个别县区审计管理系统(简称OA)刚刚建立,仍有少部分审计人员没有配备笔记本电脑,无法运用AO审计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基层审计机关整体审计信息化水平偏低。
(四)公文流转未能实现无纸化,网上复核流于形式
目前,虽然要求基层审计机关所有非涉密公文实行电子流转形式,但是,个别县区还没开始进行电子流转。并且现在流转的是定稿后的文件,是先纸质,后流转,仍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复核,网上流转流于形式,不能完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质量控制。
(五)更新被审计单位资料及审计资料不及时,难以实现审计资源共享
现在绝大多数审计项目仅仅更新了被审计单位的基本资料(法人代表、地址、联系电话),而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资料、业务数据资料以及审计资料等均没有更新,审计数据库数据不完整,难以实现审计资源共享。
(六)计算机审计项目少,联网审计没有起步
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项目数量少,主要原因是被审计单位电子账套或者业务数据少,要达到所有项目实行计算机审计或辅助审计,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目前联网审计省级审计机关在财政审计、地税审计和社保资金审计等方面已经展开,基层审计机关绝大部分地区没有起步。
(七)信息系统审计还很陌生,复合型计算机审计人才缺乏
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作出判断的过程,贯穿于审计过程中,是审计内容的一部分,但是,就基层审计机关现在的人员力量和水平是无法开展的,具备复合型计算机审计能力的审计人才严重缺乏。
四、实现基层审计机关信息化的途径
针对基层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结合《审计署关于2010至2011年对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如何实现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目标,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认识,全面推进
要把审计信息化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全员参与,整体推进。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办事部门具体抓,业务骨干带头做,全体人员齐参与,形成“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落实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责任
成立市审计局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协调工作;成立专门计算机审计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业务指导等工作;成立计算机审计攻关小组,通过小组组员集中学习、集中研究、集中攻关、共同探讨好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再以传、帮、带的形式将取得的学习心得及经验传授给其他同志,并且负责计算机审计应用技术、方法的研究、总结和推广,为计算机审计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
(三)加强考核,定期通报
将审计信息化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的范围,同时,实行信息化工作进度定期通报制度,重点通报审计项目交互应用,更新被审计单位资料,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审计专家经验、计算机审计方案撰写任务完成以及电子公文流转办结等情况。
(四)完善奖惩机制
对开发出四小软件(小程序、小软件、小模块和小工具)、数据采集模板、分析模块、制作培训课件推广使用,计算机审计典型经验文章被审计署收录,信息化方面文章在公开发行刊物发表的审计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审计人员的内在潜能和工作热情。
(五)强化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把人才队伍培养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审计工作的具体实际,突出实用性,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培训。一是结合AO认证考试继续开展AO、OA应用全员培训;二是抓好计算机审计技能的中级培训,选派审计人员足额参加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三是举办AO应用实例及计算机审计方法撰写培训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水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审计局 安徽淮北 235000)(责编:国政)
相关热词搜索: 信息化建设 基层 审计 机关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