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测绘科技馆位于国家测绘局办公大楼一层、二层及二十六层,共分为两大区域,面积约1800平方米。科技馆作为测绘科技成果的陈列基地、测绘科普教育基地和测绘历史文化弘扬基地。系统展示了测绘文化的历史底蕴,展示了我国测绘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示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测绘成果应用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等内容。
历史沿革
为了记录国家测绘局半个多世纪的辉煌成就,铭记测绘人经天纬地的光辉历程,测绘局精选100多幅图片,由领导关怀、发展历程、辉煌成就、院士风采等内容组成,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我国测绘事业不断发展、走向繁荣的历程。相信历史的回放一定能够唤醒人们那些对如歌岁月的难忘回忆,激励中国测绘工作者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为颂扬院士们献身测绘事业、执着追求、勇攀高峰的精神和崇高情操,测绘馆展出了夏坚白、王之卓等18位院士。走近这些灿若星辰的科技精英,就仿佛翻开了一部部厚重的自主创新的瑰丽画卷。长期以来,他们作为测绘科技的领军人,创造了中国测绘界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大大加快了我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为我国测绘做出了重大贡献。从他们不平凡的经历和风采,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科研工作者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勇于创造、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高尚精神。
极地测绘
极地在地球的南北两端,我们从太空望向地球时,可看到南北极的地形完全不同。南极是一块广大的陆块,面积约1261万平方公里,称作南极洲;而北极则是一片汪洋,面积约1409万平方公里,称作北极海。极地科学考察不仅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显和角逐,在政治、科学、经济、外交、军事等
方面都有其深远和重大的意义,因此,倍受各国政治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球科学家的向往。
自1984年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站至今25年来,国家测绘局先后派出103人次参加了25次南极和6次北极科学考察工作,累计投入极地测绘科考与研究经费近3000万元,为历次极地科考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保障。极地测绘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南极奥秘,揭示地球科学规律,在极地测绘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填补了我国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中多个项目荣获国家及部委级奖励。为维护和争取我国在和平利用南北极中的权益和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25年来,测绘科研人员为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建站创业工作以及极地重大的科学考察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保障。
测绘了覆盖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地图,第一次成功地寻找并精确测定出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地理位置,并设立了冰盖运动精密监测点,测绘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填补,了我国南极地图的空白。
三是命名了300多条得到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承认并公布的南极地名。已命名并获得国际承认的我国南极地名300多条,维护了我国在南极的权益,增强国际南极事务处理能力。
四是为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建设昆仑站作出重大贡献。
2004年测绘工作者作为首次北极考察队员,在北极建成了第一个常年GPS跟踪站。第一次对北冰洋浮冰精确进行动态变化研究,首创性地在北冰洋冰上进行绝对重力测量试验并获得成功。
科技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测绘科技事业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了以地理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分发服务全过程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绘软硬件产品,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测绘技术向现代测绘技术的转变,使我国测绘科技整体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坚持走科技兴测之路,逐步形成了由测绘科研机构、大学、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等多元化主体组成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格局。
在大地测量与空间定位技术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开展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GPS测轨网研究、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和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构建等大规模技术攻关活动,有力促进了我国测绘基准体系实现从二维向三维、从静态向动态、从参心坐标系向地心坐标系的转变。空间定位、激光测距和航空重力测量等高新测绘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动我国大地测量与空间定位技术实现了从传统大地测量到卫星导航定位、从地面水准测量到GPS高程测量、从地面重力测量到航空重力测量的跨越。1988年,研究建成房山人卫观测站激光测距系统,可精密测定地球卫星或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和测站地心坐标。2006年,在阿根廷建成了首台境外高精度人卫激光测距系统。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研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现已形成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的服务能力。2002年,攻克地球重力场测量技术难题,研制了集卫星定位、重力测量、激光技术等于一体的航空重力测最系统(CHAGS),实现了重力测量技术的重大突破。200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水下高精度定位系统,实现动态GPS定位、水下水声定位、水声通信和无线电通信等技术集成,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水下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方面,3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航空摄影到卫星遥感、从单一遥感平台到多层次多平台、从胶片式相机到数码相机以及从可见光波段到红外、微波多波段的转变。开发了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数码航空摄影相机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绘软硬件产品,结束了我国高精尖测绘软硬件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1992年以后,我国自主研发的摄影测量数据处理软件逐步占领国内市场,部分软件开始远销海外。
在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制图和出版技术创新发展,地图学理论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地图制图逐步摆脱传统手工编绘方式,实现了向全数字化及计算机化的革命性转变。地理信息表示实现了从二维、静态向多维、动态的发展,数据存储管理实现分布式和互操作。自主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从无到有,并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批量出口的重大转变。
刘先林院士1998年研制成功的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我国第一代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解析-4,结束了我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解析-4可以高效处理航空影像、近景影像、
卫星影像、数码影像等,在测图效率和精度方面甚至超过进口的同类产品,占有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并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2007年5月,刘先林院士主持研发的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幅面数字航空摄影仪通过了专家鉴定,其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程精度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数倍,打破了数字航空摄影仪被国外垄断的局面。通过数字航空摄影仪高效采集地理信息数据,利用解析-4进行影像数据处理,可快速生成全数字化三维地图,实现“把地球搬回家”。解析-4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在全球的推广应用、数字航空摄影仪的研制成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加快了我国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历史跨越。
“影像中国”互动系统以三维方式形象逼真地展示神州大地的风采,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的生动体现。“影像中国”集成了覆盖全国的30米分辨率卫星影像、部分省份2.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省会城市0.2~1米分辨率的航空和卫星影像数据以及全国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地名数据等。
“影像中国”提供多种浏览、查询及标注功能,支持各类专题地理信息的叠加,并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快速定制。用户可以自由从高空到低空对地表进行不同尺度观察和浏览,进行三维地形环境下的模拟飞行,根据行政、自然地名进行查询定位和浏览,并进行自定义标注。系统现已在军队和地方相关部门得到应用,在抗震救灾、国土管理、环保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测绘保障服务
测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着广泛的用途,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建设中,测绘部门开展了线路测量、隧道桥梁测量等工作提供了几百万组数据,利用测绘成果优化的选线方案,降低了施工难度,节省了施工投资。
这只是测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在测绘传统服务领域——工程建设领域,在我国青藏、京九、京广、粤海、沪宁、陇海、京津城际铁路、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线等铁路建设和改造中,在三峡、葛洲坝、小浪底等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放样、机电安装、运营管理等工作中,测绘提供了全程高质量服务。测绘提供了全程性的成果与技术支撑,优化了工程设计,保障了工程质量,节约了工程投资。
在服务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测绘为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供水排水、邮电通信、环保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服务,促进了城市快速发展。
测绘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测绘部门积极推进测绘成果应用,主动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政府管理决策。例如,国家测绘局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公安部、交通部、地震局等20多个部门签署了地理信息共享协议,有力地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地方政府建立了综合省情地理信息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的辅助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等,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办公效率,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管理与决策的重要工具,促进了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
此外,测绘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以及推动智能交通、移动定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数字地球
在迄今为止六千多年人类文明史中,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中,证明地球是圆的;第二次是16至17世纪近代科学革命中,推翻了流行数千年之久的“地心说”,提出了“日心说”,认识到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动的;第三次是在20世纪末,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潮两股大潮的交汇中,人们把有关地球的海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展现了地球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交叉融合、服务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国防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借助这个数字地球,各个部门和行业都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加载到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平台上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普通大众可以超越时间或空间的束缚,在数字地球上学习、购物、参观、旅游,身临其境的领略各地风土人情、文学艺术、自然景观等,让人们能“把美丽的地球搬回家”。数字地球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我们可以想象,有些我们今日还无法想象。
21世纪,数字地球已成为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构筑数字地球对于发展全球地理信息产业,促进测绘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测绘技术在经过漫长的模拟时代后,通过数字化改造,正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面向数字地球的信息化测绘新时代。
相关热词搜索: 江山 尽收眼底 多娇上一篇:中国PE在A股创业板市场实现股票IPO主要常见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另一双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