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我国本科生自习行为现状分析

| 浏览次数:

摘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成为了我国大学生在大学里自习所践行的准则,五花八门的参考书目占据了他们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本科生自习的现状,提出我国本科生自习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现状分析;教育;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05-01

1.自主学习的概念研究

国内第一位对自主学习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庞维国教授,他在著作《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一书中指出,自主学习的概念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界定。从学习的各个维度或者方面来综合定义自主学习,是从自主学习的横向角度来定义的;认为自主学习包括学习的整个过程,则是从纵向角度来界定的。他认为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有效性、相对独立性等特征。束定芳(2004)则是从态度、能力、环境三个层面来界定自主学习的定义。态度是指自主学习者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对学习负责的精神面对自己的学习,即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负责并能够以实际行动积极的进行学习。能力是指自主学习要具备良好的能力结构与丰富的学习策略,以便顺利独立完成设定的相关学习任务。环境是指应为自主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条件与机会以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靳玉乐(2005)认为自主学习也称为自我调节的学习,是学习主体在学习的诸多环节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的主动建构过程。有关自主学习概念界定的论文基本是从以上三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的含义,一是认为自主学习既包括学习的整个过程,也包括学习的方面或者维度;二是自主学习只包括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三是要么前者,要么后者。

2.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研究

任水才(2006)指出人类进入 21 世纪,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的教育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与学的天平明显地向学这一边倾斜。"学会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不仅显得重要,而且非常必要。杜泉等(2008)根据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现状,着重分析了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大学生尽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必要性,对"自主学习"的涵义和特性进行了解释说明,并指出了引导大学生尽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的两条举措。高路等(2008)认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大学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高校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现代教育信息和各学科前沿知识大量输出,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高等教育重中之重,教师应积极主动探索教学模式,开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体活动,合理利用高校资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我国现阶段本科生自习现状

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发展以及积累知识经验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发展、人生储备的重要阶段。然而在大学校园中,大部分学生对高深知识不感兴趣,对科研创新不感兴趣,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快点拿到生存所需要的文凭,毕业后怎样才能就业"。[ 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17页。]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就变了味。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取保研资格,一味的刷分,积极参与能够加分的科研活动;而那些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则是在毕业之前多考几个资格证书,"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成为他们在大学里践行的准则,五花八门的参考书目占据了他们大部分学习生活时间。图书馆也不再是借阅书籍、查找资料的地方,而是沦为自习室,书架上的经典著作,无人翻阅,学生们都埋头于各式各样的参考书和习题集之中。

大学生自习的直接驱动力在于应付考证和测验,自习内容和教学内容脱节,学生功利性的自习考证,忽略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已成为当今中国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似乎已取代汲取知识的乐趣,成为大多数学生上课动力。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调查发现: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还在找座位"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上课时,一些学生"好像是一次启程前打发时间的乘客一样,一会看会手机,一会翻阅自己带的书,还有些学生则是脸朝天发呆。只有当老师指出一个术语并说"可能考试中会有"时,他们才抬起头,记一下笔记……他们不愿意参与针对任何题目的讨论。他们所要做的最主要的事就是准备考试"。

为自习时有一个舒适长久的位置,疯狂占座、挤破门窗、爬墙上树、夜宿自习室走廊的事在中国高校时有发生。各种抢座攻略在网络上也流传甚广,如铁链加锁,胶带粘贴,贴毒标签等。虽然自习占座一方面暴露了学校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的"狂热"是不是也该值得我们的反思?现阶段本科生自习呈现哪些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自习模式?该如何引导本科生调整自习行为?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从本科生自身视角和经验出发,选取数位典型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近距离深入接触"自习族",了解他们自习现状、自习动机、自习对自我发展的意义,挖掘自习现象反映的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学生自主、自由、全面发展。

通过归纳、整理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自习经历的访谈资料后发现,大部分本科生学习态度是积极端正的,他们己明显意识到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会选择在空闲时间上自习,但是他们对学习意义的认识更多注重的是实用主义和眼前利益。反映在自习行为上就存在如下问题:自习阶段性明显、自习内容和教学分离、自习动机功利化、自习收获短期化等。

3.1 自习阶段性明显。在回答"一般在哪些情况下会去自习?"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本能回答是:期末考试前夕才会上自习;临近考试才会去自习,比如期末考试,计算机、四六级考证前夕;期末考试前,自习会多些;一个学期下来,自习时间集中在考试前两天,会整天泡图书馆刷书;偶尔上自习,一般为考前2周上自习;平时自习的不是很多,自习主要集中在考试前半个月;大三才开始频繁上自习,因为准备考华师的英语翻译方向的研究生……

这些都表明,总体而言,本科生的自习行为阶段性明显,主要集中在期中、期末考试前夕,考证前一个月以及大三的暑假,而选择在平时学期中上自习的则少之又少。还有同学声称:我们学校教学楼在平时都是空的,但是一到期末考试和考证前夕就很难找到位置。可见,本科生的学习大多集中在考试前夕,如何引导本科生重视平时学习值得探讨。

3.2 自习动机功利化。由于受到现实社会中实用主义,功利思想、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自习动机呈现浅层化和功利化,追求证书在人才市场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认为获得资格证书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必要体现,认证证书必须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可以获得,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工作技能的学习以及其他迁移能力的培养。据笔者访谈了解到超过1/2的大学生自习时间主要用来准备考试、备考各种证书,以便通过期末考试,资格考试,保研资格和研究生考试等。

可从学生回答"上自习的动机"问题的答案中看出:大三才开始频繁自习,因为开始准备考研嘛;大二时想保研,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拼命自习拼分;通过期末考试、考证(计算机二级、四六级、注会)是我上自习的目的;在期末考试前一周和考证前半个月才会去自习,不经常上自习,通常在期中、期末考试之前才去自习,为的就是考试不挂科;一般考前2周上自习,自习内容主要为考试科目,主要为应考,会直接复习的老师划的重点;我记得快考导游证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的课比较多,我就在课堂上看那些资料书,然后下课后就去图书馆。

自习所花时间比较多证书主要是必考型的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必考型证书如CET四、六级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这类证书基本上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备考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一、二年级;而范围广、种类繁多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集中在大三和大四考。如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通过这些必考型和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本科生自习的最主要动机。

3.3 自习内容与教学分离。专业课是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来的继续深造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性。专业课的学习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保障,更需要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自主钻研,在实践中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笔者在对大一至大四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的访谈过程中发现:本科生对专业课的学习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对其的学习缺乏自主性,课余时间进行专业学习的人数非常少,自习也主要以证书习题集和研究生考试参考书为主,和教学严重脱节。比如:花在各种认证和资格考试上的自习时间远远多于专业课学习所花时间;对专业课的学习仅限于课堂教学和备考阶段,部分学生在考证、考研前夕,甚至会放弃专业课学习;自主研读与专业课相关参考书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在任课教师的考核要求下才阅读

以上发现,可从本科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中反映出来。如,在回答"在专业课上所花的时间"的问题时,学生的本能回答是,考证的自习是从早到晚泡在图书馆的,但是为做课堂展示搜集资料可能就是在课后半小时就可以搞定;

专业课感觉学了也没啥用,还不如考证来得实在;

自习一般是自己这个阶段所要考的资格证的参考书,看专业书一般集中在期末试前一礼拜。

在回答"是否会在平时的自习中阅读任课教师推荐的参考书目,论文"该问题时,学生的本能回答是:

自习看专业书很少,主要看自己带的考证方面的参考书;

老师推荐的书基本没看过,倒是为了做课题(博文杯和大创)看了许多专业书;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的看,但营销课老师推荐的《蓝海战略》一直都没看;

大一的时候还会去图书馆找来看看,但没坚持下来,老师推荐的书太多了,看不过来;

老师上课推荐的参考书目如果涉及到其他新的知识,我可能不管,但有的同学不一样,有些同学做的很好,会深度挖掘,我这方面做的不太好;

大一的某门课,老师要求写某本书的小论文,这种必须要考核的会买下来看下,老师没有强制性要求的就不会去看。

这些回答反映出本科生对专业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钻研精神,自习内容和教学相关性不大,主要是和学生就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而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究。

3.4 自习效果短期化。在回答"自习效果"和对"对自习的看法"时,不少同学回答如下:在低年级职业规划不清晰的时候,很容易别人考什么证,自己也就考了。像我考证劵从业资格证也是盲从,只是为了考一个证而已,至于这个证有没有用还不好说,盲从也就考了;

像会计和微积分这种偏数学方面的,复习主要为了应付考试能够及格,过两天就忘了;

专业知识学得也不是很扎实,有很虚的感觉;

我现在感觉最缺乏的地方就是专业知识也没有形成体系,我觉得本科生都有这些问题;

"自习"是为了学校必须要考察内容的自发的学习行为,大学大多数学生自习是临时抱佛脚;

应付考试和考证这种自习方式只是一种短暂快速记忆的方法,当时考试通过了,取得很好成绩,证书也拿到了。但要学以致用的时候,却把原来学的东西忘得所剩无几,实际上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从以上的访谈内容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停留在"短时记忆"的程度上,即考前冲刺记忆一段时间,考完之后不久就又都忘了,这样就谈不上很好地获得知识,更谈不上对知识加以应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学生自己也有意识到:由于缺乏对自我的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自习考证带有一定的盲从性质,至于考证所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则没有考虑太多,出现为考证而考证的现象。加上平时将自习时间大量花在一些热门证书上,忽视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导致对专业的认识很模糊,学得一知半解,考证和专业课学习本末倒置。

本科生放弃课余休闲时间,孜孜不倦的自习备考的确是积极上进的好事,某种意义上也是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某些职业资格证书是一些行业从业的必备条件,确实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但是,如果自习仅仅停留在证书这类"速成品"上,忽略了专业课的学习和自己综合能力的提高,证书和成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机会,但是在用人单位进一步的考核和认可中会处于不利地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20卷第2期。

[2]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对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4] 任水才:《让当代大学生学会学习》,《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4期。

[5] 杜泉,敬仕超:《积极引导大学生尽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6] 高路,厉欣岩:《浅析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相关热词搜索: 本科生 自习 现状分析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