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阐述了宁蒗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 中药材 种植产业 优势与现状 问题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11-02
一、基本情况
宁蒗彝族自治县幅员面积602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8.4%。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3000米。据2012年宁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县户籍人口26.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1万人。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3亿元,财政总收入为4.24亿元,财政支出为22.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700元。粮食总产量为8.2万吨,粮食单产为169.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5.3公斤。全县拥有劳动力13.9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2620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6万人。
宁蒗县是个山区农业县,当前在农业生产上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江边河谷区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一年两熟;坝区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两季不足、一季有余;山区和二半山区种植洋芋、荞麦、玉米为主,大多一年一熟。目前,宁蒗县贫困人口还有18.14万人,由于受自然气候条件,历史发展等诸多客观因素制约,传统产业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无法在短期内使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只有进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亩产值,提升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而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可以覆盖全县不同区域,而且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最快实现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
二、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于中药材栽培的区域广
宁蒗县属暖温带季风气侯,具有山地气候的特点:一是干湿季分明;二是四季不明,冬夏温差不大;三是立体气候明显 。日照为:全年太阳总辐射值为132.2千卡/平方厘米,日照为2297.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2%。年平均气温为12.7℃,≥10℃的积温为3755℃,≥15℃的积温为2461℃,最低气温为-10.3℃,最高气温为31.4℃。年降水量为910.5毫米,年蒸发量为1043.2毫米,年相对湿度雨季为74-83%,干季为50-67%,属典型的立体气候。是适宜中药材种植的区域。全县总土地面积903.75万亩,其中山区面积占98.4%,坝区及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2.4%。耕地面积50.9万亩,林地面积637.8万亩,荒山荒地191.35万亩,河流及水域12.5万亩,其它用地11.2万亩。土地详查可耕地面积为106.75万亩,人均拥有耕地1.5亩。适宜中药材种植规划面积100万亩。
2.劳动力资源充足
全县户籍人口26.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万人,总劳动力13.89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2620人,仅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就可以满足发展中药材产业所需的人力资源。
3.种植历史悠久
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种植中药材,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农民根据自家的信息渠道,自发种植、自产自销中药材,种植品种有续断、云木香、滇重楼、云当归、附子、云茯苓、秦艽等20余种,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收益逐渐显现,农民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4.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覆盖面广
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地质地貌,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宁蒗境内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有153种之多,其中红豆杉、虫草、滇重楼、续断、岩砣等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年销售中药材量达1000多吨(包括人工种植)。宁蒗县立体气候显著,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独特的地质地貌,囊括了寒、凉、温、热等气候因素,适应不同品种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可以在不同的海拔、不同区域种植不同品种的中药材,发展中药材产业可覆盖全县各乡镇,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亩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是受益面最广的一项产业。
5.组织机构健全
有强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广泛的种植基础。拥有各类科技人才5742人,科普示范乡镇10个,科普示范村33个,科普示范小组4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4个,科技示范户3198户;拥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协会31个,会员达5400人。建立了农技推广体系,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科协群团网络体系,县内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职业高中、农函大,部分村有科普文化活动室;初中实行3+x教育,即:三年初中学习完毕,另加一年学习农业实用技术。有专职教师123人。均可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培训阵地和师资力量,并与云南省农科院高山植物研究所、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为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政策环境好
200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决定》,并提出要像打造“云烟”一样打造“云药”,把云南打造成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原料基地,建成世界上有特色的、我国重要的、联接东南亚的天然药物研发和生产基地的目标。2007年5月,云南基地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验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正式授牌。2008年中药现代化产业(云南)基地作为六大重点产业创新工程之一被纳入“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10年中药材产业工作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建设特色产业的重点工作计划安排。宁蒗县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工程、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以及县委、政府领导对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高度重视为契机,为宁蒗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和有利条件。
7.市场前景好
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从化合物中提取新药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投入越来越大,并且对人体有副作用,所以人们把开发新药的目标转移到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新药。同时,随着中药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中药材的用途越来越广,除了用于中成药品、中药饮片生产,还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近几年来市场需求逐年增长,野生中药材显然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发展中药材种植是必然的趋势。加之,宁蒗县生态环境良好,生产出的中药材产品深受厂商青睐,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年增加,中药材的市场价格也在逐年上涨,种植中药材市场前景日益广阔,为加快宁蒗县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以重楼为例,重楼是常用中药材,在治疗炎症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80年代以来除配方用药外,重楼被开发利用作为多种中成药的原料,如云南白药、百宝丹等,重楼社会用量不断增加。
8.周期短见效快
多数中药材品种种植周期仅为2-3年,市场价格比较平稳,投入和产出比例大,销售收入比种植其它农作物可观,是一项“短、平、快”的产业。在高寒山区种植木香、续断、重楼,种植周期分别为2、2、8年,每亩产量分别为800、700、800公斤,现行市场价格每公斤分别为8-10、8-10、240元,亩产值分别为6400-8000、3000、160000元,年平均亩产值分别为3000-4000元、3000、20000;而种植传统农作物以玉米和洋芋为例,每亩产值仅在1000-2000元左右。
三、种植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乡镇种植户已达3000余户,种植面积为21882亩,主要种植品种有续断、滇重楼、云当归、云木香、天麻、白术、黄苓等20余种。目前,种植面积较大的中药材有续断12542亩、滇重楼493亩、云当归566亩、云木香5470亩、杜仲1138亩。宁蒗县境内登记在册经营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有2家,专业合作社有5家,协会2家,收入超过万元的中药材种植农户20户。
四、存在问题
1.盲目种植、管理粗放、种植规模小
由于缺乏政府引导和受小市场环境的影响,多数药农(中药材种植农民的简称,以下相同)在中药材种植中各吹各打,没有统一的计划和规划,栽培品种混杂,产量低质量差。无市场观念,盲目种植。把中药材种植当成常规粮食作物种植,未进行精栽细管,管理粗放。每家每户在房前屋后小面积种植,种植规模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资金和人工投入不足
由于药农对中药材种植发展前景认识及中药材产品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导致药农对品种、种苗、肥料、农药、人力等投入少,粗放管理,任其自然生长。加之,中药材种植前期资金投入大,成本高,所需肥料、劳动力多,种子价格高,种植年限长,药农资金有限,投入少。
3.产业结构调整不科学
宁蒗县属高海拔地区,由于受气候、土壤、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种植粮食作物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而且投入成本大,产出产值小,因此适当压缩低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发展种植高效中药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科学规划,规模种植
一是改变过去重栽植,轻管理;重短期,轻长远;重产出,轻投入的现象,要从认识上、思想上、行动上彻底转变药农的观念。二是要把中药材产业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农村主导产业来抓。三是要加强宣传和科技培训工作。要把宣传和科技培训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抓好抓实,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录像、文字材料等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种植中药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即将中药材按商品发展,从中获取最大值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推广新技术和经验,充分调动药农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县级成立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办公室,负责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审查规划和项目实施方案,争取项目列项并下达项目资金,指导和督促项目的实施。乡镇要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乡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和农、林、水工作站站长为副组长,相关站所科技人员为成员,全面加强对药材产业发展的领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 ,并加强检查验收工作,制定奖惩制度。六是科学论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提供种植方案,扩大种植规模,推进中药材种植做大做强。
2.选育新品种,科学种植,提高中药材产量、品质和效益
对现有中药材品种进行全面的普查和鉴定,从中筛选出适宜当地发展的优良品种,并加大中药材良种的推广力度。要根据各地的气候、海抜、土壤、水源、水质和劳动力等情况,进行科学规划,有计划,分季节种植。一般春季种植安排在立春至春分之间完成,夏季种植安排在雨水来临之后,秋季种植安排立秋节令前后。特别对新发展种植的,要做到统一规划,相对集中,规范建园,科学管理,确保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统一标准,规范种植,即:严格执行“六个一、三定”标准,“六个一”为:一粒好种,一块好地,一个规格,一担肥,一桶水,一块塑料地膜;“三定”为:定期除草松土,定期浇水施肥,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
3.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为确保100万亩中药材种植能顺利实施,一是要提高科技人员和药农的科技技术和管理水平。选送一批科技人员到高等院校或专业技术学校学习,掌握中药材种植新技术和管理经验。并组织乡村一把手领导和技术骨干人员到优先发展中药材的地区进行实地学习和参观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种植管理经验,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创新发展,带头示范种植并担任实践技术指导教师。鼓励科技人员承包土地种植中药材,并给以创业贷款和扶贫政策,对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以表彰和奖励,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果农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药农培训。采取发放技术资料、播放光碟、现场培训等方式,每户培养一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技术员。
4.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发展中药材产业
县委政府要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药材基地建设、“云药之乡”及GAP认证和技术培训推广;通过财政种苗补贴或贴息的办法,激发广大种植户的积极性;用于扶持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建设;要把中药材产业开发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生态农业发展项目有机结合,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根据省市县发展中药材等文件精神,县委、县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有关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持中药材种植户,统一规划种植,统一品种和技术方案。建议幼苗期,每亩/年给予1000-2000元补助和提供低息或无息创业贷款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打造地方生物产业品牌。
5.建立和完善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一是加强专业合作社功能建设,专业合作社一边联系着种植户,一边联系着市场,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培植专业合作社。二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采取有力措施扶持龙头企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把分散生产经营大户和功能齐全的专业合作社有效连接起来,形成联合体,实现中药材生产、加工、经营从粗放、分散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着力抓好地方优质中药材产品开发,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打造地方中药材品牌。
6.做好招商引资和有序营销和工作,提高中药材产品深精加工技术
积极向外招商引资,吸引外商到我县投资建厂,引进人才、资金、技术和设备,互惠共赢,提高中药材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
作者简介:杨向军(1972.09-),男,云南宁蒗县人,摩梭人,大学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推广工作。
相关热词搜索: 中药材 产业发展 种植 思考 于宁上一篇:高允旺:竹荪种植技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