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新常态下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思考

| 浏览次数:

摘 要:经济新常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技术变革是推动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进入新常态的驱动因素。大学校长职业化就是要发挥校长在管理学校中的专业性,校长的身份要定位于职业化“专职”管理者。在高等教育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市场化对高校领导管理工作提出挑战的背景下,校长作为中国特色大学治理体系中的核心领导者,其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成败,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成败。创新高等教育新常态,要着重从校长的角色定位、产生方式、管理能力、教育背景和任职经历等方面推进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进程。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校长;职业化

一、正确理解新常态

“新常态”中,“新”即“有异于旧”,意味着通过进行深刻的变革,彻底打破传统的思路和模式;“常态”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新常态”是一个含义丰富、具有深意的重要表述,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旧套路,形成一种适应新时代新背景的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

经济新常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技术变革是推动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进入新常态的驱动因素。教育作为一项培育有思想、有灵魂、有智慧的人的事业,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新常态下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创新发展、更加注重需求导向。

二、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涵义与价值

目前国内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概念界定不是唯一的。王继华教授认为:“校长职业化是指把不介入市场的‘官本位’的职务校长转化为介入市场经营大学的职业校长。” [1]赵文华博士等人认为,校长职业化是指将校长作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职务,其核心是校长的专业化。[2]刘新才教授认为,职业化大学校长是指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在高等教育行业内实行市场行为的选聘、管理机制,有任职资格的专门人才受聘于市场,对高校进行管理、经营的制度下所产生的大学校长。[3]

从上述概念的界定发现,王继华教授从大学校长角色演变的进程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现实需求予以界定;赵文华博士从专业化的角度对校长的管理能力和素质进行界定,认为校长职业化是作为一种职业来领导和管理大学;刘新才教授是从大学校长任用体制的层面来把握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路径选择。他们对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定义各有侧重,但他们之间定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都是对校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不同角度的解读,本质上都是校长职业的市场化。

我们认为,新常态下校长职业化是从社会需求实际出发以提高校长职业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为核心,秉承现代化治校理念和教育理念的职业校长。

校长职业化已成为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论述,赋予了教育发展和创新极高的地位。大学校长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化进程必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校长职业化不仅是现代化大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的保证,而且是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内容的全面深化和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路径的深入推进。

三、新常态下大学校长职业化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校长角色定位不明确

我国曾尝试过大学校长的民主选举,但没有形成制度并延续运用到各高校,当前我国大学校长定位的行政化趋势依然明显。同时,大学校长在校内的角色也是多元的,“管理学术一体化”的“双肩挑”使校长背负着重大压力,校长没有切实做到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事实表明,“管理学术一体化”模式容易造成教育腐败和学术资源的争夺,诋毁教育声望和败坏学术风气。

(二)大学校长的产生方式不够合理

由于大学校长的定位不明确,导致校长的产生方式依就与行政官员类似,多为教育部门任命。大学校长的产生体系相对封闭,产生过程中大学利益相关者对候选人的情况了解较少、民主参与程度不够;校长人选来源单一,用人仅局限在某一领域内,视野不够开阔。[4]

(三)大学校长管理能力有待改善

“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网络技术的变革带来了教育方式的巨大变化,技术上的变革要求校长要具有引领新技术运用的领导力,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大学校长管理能力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开拓创新和驾驭现代管理技术的能力方面有待改善,能够卓有成效的带领学校教职员工不断创新发展的校长并不多。

(四)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和任职经历比较单一

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和任职经历是校长职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相比国外知名高校的校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流高校的校长教育背景和任职经历都比较丰富,而我国大学校长求学经历相对集中,海外经历也相对较少,大部分校长在所任职的学校完成本科至博士的学习;大部分校长由校友任职,缺乏交叉任职治校经验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来激发校长治校理念的创新和变革。[5]我国大学校长教育背景和任职经历制约着校长职业化的推进。

四、走出新常态下大学校长职业化困境的举措

(一)贯彻落实《刚要》精神,完善政策法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里一大亮点就是高校去行政化。[6] 要从根本上实现校长职业化,仅采取一系列形象化修补性措施是不够的,高校去行政化势在必然。《纲要》对《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国家举办的大学的基本制度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章程建设,依法制定章程并按规定管理学校,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7] 大学校长的选拔制度应以大学章程作为主要依据,对校长的选拔产生条件、标准及程序等应有明确的规定,保障校长选拔的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优化校长职业化的环境。

(二)科学定位校长角色,提高大学管理和治理水平

大学校长要从学术研究中退出,致力于学校管理,校长的身份要定位于职业化“专职”管理者,切实提高治校水平。耶鲁大学前校长雷文认为,大学校长是一个需要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去做的事业,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去顾及管理之外的事情,大学校长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带硕、博士生、做科学研究,本身就与校长的职业定位相违背。[8]这告诉我们,大学校长只有做“专职”的校长,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方面才能不断向职业化迈进。如:校长每天保证在管理岗位工作的时间;不和一线教师、教授争课题项目;不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利、争学术资源等。

(三)完善校长培训机制,提高校长管理能力

深入贯彻《纲要》中关于“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办学治校能力”的精神。[9]鼓励、引导校长强化职业意识,改变我国大学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的单一模式,丰富培训的内容;加强网络新技术的掌握运用,成立专业学术管理团体进行专业化培训,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一起研究他们的领导经验,重视领导者经验的交流和学习;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价制度,被培训者需要进行反思总结并纳入到具体管理大背景中进行检验,最后形成理论并延续运用下来。在不断地交流和实践中提高校长的管理能力,真正发挥职业化培训在大学校长职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四)建立交叉流动机制,丰富校长的教育背景和任职经历

大学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对大学校长的教育背景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校长本科至博士的求学经历,更加注重校长学科背景的交叉学习,增加海外攻读学位的机会,开阔校长视野和大学治理思路,把握国内国际人才需求,洞察国际教育脉动,推动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实行校长岗位流动制,鼓励多种岗位(教学岗、行政岗、科研岗、政府或企业任职等)的交叉任职经历,摆脱行政身份管理的约束,丰富校长的教学经验和管理实践经验;建立校长适度跨校流动机制,经历多校领导岗位的锻炼,完善校长多校交叉任职机制,积累丰富的治校经验。

五、结论

新常态下实现大学校长职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校长职业化符合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但校长职业化并不仅是制度的变更和完善、角色的改变,而是校长“职业化”背后蕴含的校长选聘机制的专业化和监督机制的完善、传统观念和学校管理思维的根本性转变。当前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还很浓厚,我国大学管理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仍制约着职业化的进程,行政化的命令依然对学校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要制定引领新常态下校长职业化的短期和长期对策,坚定不移的走职业化道路。因此,要真正实现校长“职业化”依旧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继华:《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5页.

[2]赵文华.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4,(3):35.

[3]刘新才.我国当代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现实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7,(6):5.

[4]陈运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大学校长角色与制度的变迁与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9.Vol.7,No.1.

[5]邴 浩.从教育背景与职业背景变迁看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进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 (6):2.

[6] [7] [9]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010 — 2020年 )[ E B / O L ] . [ 201402 10 ] .http : // w w w .china . co m . cn .

[8]刘 尧.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J].江苏高教,2009, (1).

作者简介:

曹秀秀,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 职业化 常态 大学校长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