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2012年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行业监测分析

| 浏览次数:

zoޛ)j馝oiuv]no4o;ӝmm]Mm5iM{}6iۍ:iMvMu9Muͼm4m5^|zm5מ<}m5_<u޵M]n|z}ʹn_6om=m6m4m4O;}6OwʹMMzm5]MvM6iiM;Mum8M|m5m5]ux]}7ۮvv]M44OM?^MvnzM]?O5_55?im5۝44M<N44M5M6]iiMvM<Ot]4~tu^{v]nxM??]]vMviyuM6N?MvۭݴMM_6u}:]}8^v]m5]?]mvMv]{Mvm?MuιNvO6m6m6otӎm?_]^7oyiiMv�Oim4im4ӍtOM?4m5m4m4ơ报告作出重大调整,其中大豆库存的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受到影响,从2003年8月份到2004年4月初,国际大豆价格迅速飙升,接近翻番,创下30年来的新高。然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操纵下,从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又大幅回落,跌幅近50%,国内大豆加工业由原来的盈利变成大面积亏损,部分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同时也为留下来的企业普及了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2012年的这轮大豆暴涨暴跌行情中,南方及沿海地区多数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压榨企业都借助期货来规避风险,减少了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起大落对企业利润和生存的影响。

(四)食用植物油加工装备的进口替代已基本实现,但现有技术存在能耗炼耗高、产品单一和附加值低等问题,亟需研究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油料高效加工技术

1.针对传统大规模预榨-浸出技术的主要加工装备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我国在食用植物油加工装备方面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但还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精品少等问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装备的机电一体化水平低、油脂深加工装备开发能力不足及装备工程化和成套性有待提高上。此外,现有装备主要针对传统的大规模预榨-浸出技术开发,在油料新型脱皮(壳)-低温压榨-清洁适度精炼技术方面的装备开发还十分滞后,限制了新型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

2.现有油料加工技术存在能耗炼耗高、产品单一且附加值低、不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应加大投入,支持油料脱皮(壳)-低温压榨制油-适度精炼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目前,我国植物油生产普遍采用油料预榨-浸出技术,不仅消耗大量的电力和蒸汽,且由于油料细胞破坏严重,发生了复杂的生化反应,导致毛油色泽深、酸值和非水化磷脂含量高,风味辛辣,油脂氧化严重,后续必须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过度精炼才能使产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水等工序在内的油脂精炼技术也存在诸多弊端。针对传统制油技术存在的问题,国内外涌现出了多种工艺技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脱皮(壳)低温压榨制油工艺,其显著特点是减少加工物料的高温处理,得到高品质的油脂和饼粕蛋白,提高加工产品价值,同时降低加工能耗和成本。

(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维护食用植物油价格和市场稳定,促进油料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正面作用

1.油菜籽托市收购政策执行情况良好,收购市场平稳有序,价格基本稳定,但由于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对油脂市场价格平抑作用有限

2012年,油菜籽临时存储收购政策执行情况良好,收购市场平稳有序,价格基本稳定,收购进度快于上年。同样的,国家对大豆也实施临时收储政策(《关于2012年国家临时存储大豆收购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粮调[2012]213号),临时存储大豆收购期限为2012年11月16日至2013年4月30日,挂牌收购价格(国标三等)为2.30元/斤。但由于国内大豆压榨需求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80%,且政策于2012年11月才开始实施,进口大豆已接近尾声,因此,临储大豆对国内油脂市场的成本支撑作用十分有限,大豆临储政策影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行过程中通过拍卖或定向投放增加市场供给以抑制价格上涨。

2.油菜籽压榨厂向非油菜主产区布局,限制进口政策的调控作用减弱

为防止油菜茎基溃疡病等有害生物传入,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对进口油菜籽实施紧急检疫措施,规定如检测发现油菜茎基溃疡病菌,该批油菜籽只可输往非油菜主产区,该政策致使来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油菜籽进口量大减。2010年,我国油菜籽进口量大幅下降51.3%,2011年进口量下降21%,但随着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新建和改建油菜籽压榨厂陆续投产,国内进口油菜籽需求增加,政策调控作用明显减弱。2012年,全国进口油菜籽高达284万吨,达到历史第二高位。此外,2012年国家将油菜籽托市收购价格提高至5000元/吨以后,国际市场油菜籽与国产油菜籽的价差明显缩小,进口油菜籽价格优势开始显现,厂商进口积极性提高,也是促使油菜籽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3.进口食用植物油实施新的商检政策,其调控效果有待密切关注

2012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进口食用植物油检验监管的通知》(国质检食函[2012]229号,简称《通知》),自2013年1月1日正式执行。《通知》规定,经检验不符合我国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进口食用植物油,一律不允许进口。我国进口的制成品食用豆油、菜油质量较好,基本都可满足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但食用级别棕榈油的酸价往往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因此对国内棕榈油进口有较大影响。在《通知》正式生效之后,对于不达标的棕榈油将不能再作为食用植物油进口,但仍可以作为原料油进口,进口之后必须在沿海港口进行二次精炼后再入市流通,将导致食用级别棕榈油成本上升150元/吨左右。

进口散装油还有一项规定——《关于进口散装食用植物油运输工具要求的公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2年第80号),该公告要求,进口商或代理商在进口植物油报检时,应提供运输工具前3次装载货物名单,规定油罐上航次装运货物应是食品或是《允许装运货物列表》中的物质。油罐前第二、第三航次装运货物应是《禁止装运货物列表》以外的物质,否则不准进口。近期部分植物油脂国际贸易合同已增加了一则新的合同条款:如果检验检疫机构对前三航次装载货物作出要求,则买方承担进口棕榈油30美元/吨的加价,新规在提高进口植物油质量安全的同时,将间接提高植物油运输成本。

二、主要问题与建议

(一)主要问题

1.原料供应对外依存度过高,且压榨产能过剩严重,中小企业开工率不足,生存困难

到2012年底,国内大豆压榨产能接近1.25亿吨,这一数字近国产大豆年产量的10倍,2012年国内大豆总供给量的2倍;油菜籽压榨能力超过4000万吨/年,这一数字是国产油菜籽年产量的3倍以上,是2012年国内油菜籽总供给量的2.7倍,国内油料压榨企业产能过剩和企业开工率不足的问题严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加工原料供给严重不足、生存空间有限的问题十分凸显。

2.食用植物油普遍过度加工,能耗、炼耗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市场大规模工业化油脂加工工艺与装备及其产品和产品的消费习惯大举进入我国,并迅速占领国内市场。现有油脂加工工艺的最终产品目标是色拉油(国标一级),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几乎除去了油脂中除甘油三酸酯外的其他所有物质,包括具有一定功能活性的脂肪伴随物如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谷维素、多酚、磷脂、β-胡萝卜素、芝麻酚等以及特有的油脂风味物质,使产品几乎成为纯净的无色无味的甘油三酸酯,食用植物油的过度加工导致加工能耗、炼耗高,企业利润下降,且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同时,过度加工技术还使得地沟油经精炼后重返餐桌的路径通畅,影响国民食用油消费安全。

3.食用植物油新型高效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滞后,产品附加值挖掘不足,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现有食用植物油加工技术和工艺存在的能耗高、过度精炼以及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国内研发了包括油脂生香控香、低温压榨和低温物理精炼等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工艺技术,但由于宣传、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些新型技术推广滞后,影响了油料加工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

4.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修订进展缓慢,不能有效规范生产与市场

我国食用调和油的定义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油,根据一定比例调配而成的油种。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食用调和油标准仍采用1992年颁布实施的《食用调和油》(SB/T 10292-1992),由于该标准没有对调和油脂肪酸组成和比例规定任何要求,导致食用调和油市场随意勾兑现象普遍、标识混乱等问题严重,特别是市场上大部分调和油均以低档食用油为主加以调配,其本身的成本低廉,同时大量的概念炒作混淆了科学概念,扰乱了市场,甚至因大量精炼棕榈油和高度精炼地沟油的搀兑而影响消费安全和国民身体健康。此外,食用调和油冠名混乱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产品中即使橄榄油、茶籽油、花生油等高档油脂的比例不足1%,产品名称亦冠以橄榄、茶籽、花生调和油,并以此为由提高市场售价,使得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时无所适从,同时也存在欺骗消费者之嫌,其知情权完全得不到体现。

(二)政策建议

1.加大对油料产业链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油料产业健康发展

保护和提振国产油料需在整个产业链增加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包括科研进一步支持研发,种子、农机、耕种、化肥、农药、收获、加工等一系列的环节都有政策有投入,其中,通过加工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通过效益传导机制,提高农民种植油料的积极性显得特别重要。此外,国家在出台原料托市收购政策,食用植物油产品市场价格调控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些政策对加工企业特别是中小加工企业的影响,对国际市场油料产业的影响等。

2.完善避险平台,提高避险能力

外资渗透导致我国油料特别是大豆全产业链受控,以资本切入,全面掌握种植、加工、设备等各个环节的主导地位,对国家粮食食品构成的风险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在这种大背景下,对植油农民及加工企业而言,更好地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是当务之急。从目前情况来看,以期货和现货两条腿走路的压榨企业显得更为从容,参与期货套保的企业效益要相对好些。

3.加强对新型加工技术的推广,提升加工业整体技术经济水平

从政府的角度,加强新型加工技术的宣传,同时在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进、改造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加工装备补贴等,鼓励产能落后、设备陈旧的企业积极进行技术改造,从而逐步提升我国油料加工业技术水平。通过新型加工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方面降低加工能耗,减少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加工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保护种植油料作物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

相关热词搜索: 监测 加工 我国 食用植物油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