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7款进口耳机的试用与聆评

| 浏览次数:

何为“DF”?“Diffuse Field”(扩散场)是也!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录音工程中所设计的一种理想的声学环境,在这个声学环境中,具有非常多的反射声波。这个环境内的任何一个点,声波均能够以所有的角度、以同样的性质进行传播,没有任何向某一方向、某一角度的优先传播特性。很明显,这样的声学环境是录音师、广播工作者,甚至是高烧音响爱好者们所追求的理想听音环境。如果音响器材能够依照这样的环境中的实际表现来进行调校,无疑是能够最接近真实的音场、最具有现场感的。

那么,对于耳机来说,DF有什么作用呢?对于录音师和广播工作者来说,经过模拟DF的均衡调校,可以通过耳机听到更加真实、自然、更为接近现场的音场效果,同时能够最大可能地消除用耳机听音乐不可避免的“头中效应”,对于长时间听音以及讲求音场的用家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本次集体评测参评的耳机当中,明确提出使用了DF均衡技术进行调音的耳机有两款:AKG K240DF和Beyerdynamic DT770,两者均是专业录音室监听用耳机,其中AKG更是将DF标注到了产品型号之中。

K240DF隶属于奥地利老牌录音监听产品生产者——AKG公司中的K240专业监听系列,目前这一历史悠久的招牌系列中仅有三个型号:K240M、K240DF和K240S,在使用的倾向性上稍有细微区别:K240M音乐录音棚使用得最多、K240DF专业广播监听领域使用较广,而K240S则是近年的新品,阻抗大为降低,在民用市场也有不错的销路。对于一个耳机产品来说,K240DF的生产历史可谓长久了,整整10年,从未有任何改款或是变化,已经成为AKG的经典产品,可见其设计的成熟和稳定。

K240DF产自奥地利原厂,从外形上讲,与另两个同系列兄弟几乎一模一样:宽宽的印有“AKG”人造皮革顶带、弹性钢条、纯圆形的半开放式耳罩、使用方便的单边入线方式。略有不同的是耳罩背后的字样,除了标注“Studio-Monitor”(录音室监听)和“Diffusfeld”之外,还标注有“2×600Ω”和“NACH IRT”的字样,600Ω是典型的监听耳机的高阻抗特征,而“NACH IRT”则是表明此耳机严格按照国际IRT(Institute for Radio Technology,国际广播技术学会)的标准来设计,完全满足广播监听的要求。配戴的舒适性来讲,K240DF相当不错,由于头带和整体悬挂系统的设计非常合理,自由度也比较高,所以几乎不去刻意调整也能够轻松地呆在头上,不会对头顶和两侧造成压力。耳罩与皮肤接触的部分,由人造革包覆软海绵制成,与头部接触的感觉颇佳,不过在比较热的时候,皮肤表面出汗,会觉得闷热潮湿一些。耳机线长约3m,为OFC无氧铜材料,单边入线,自带3.5mm插头,6.35mm转换头是旋入式。600Ω的超高阻抗和较低的灵敏度使得K240DF在随身听器材上只能够勉强听到声音而已,随身听已经出现失真了,但音量仍然上不来。所以,如果你选择K240DF,一定要在预算中加入优质耳机放大器的一份。

K240DF的声音是只有真正的监听风格发烧友才会喜欢的,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自然平和”,虽然只是四个字,但市面上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音响器材并不多。听K240DF,你永远不会觉得音乐是被“挤压”或是“强迫”出来的,就是那样轻松随意地流淌出来,没有任何生硬造作之感,甚至这次试听时连续用各种音乐听音长达5个小时,也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倦怠,另外几款耳机都无法与之相比,实在令人感到惊讶。这样的表现推想下来只有一个原因:K240DF的频响曲线非常平直,失真度极低。总体的声音来看,K240DF仍然是典型的AKG中高端产品的特征:清秀朴实、富于骨感和速度,如果说森海塞尔HD650是位艳光四射的丰腴少妇,K240DF就是一位素面朝天的清纯少女。

从各频段表现上来讲,K240DF也非常有特色,从听感上讲,与森海塞耳HD650和拜亚动力DT880这类同样属于监听系的耳机相比,高频段比较暗和瘦一些,比较缺乏那种光彩灿烂、亮泽充足的高频听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K240DF的高频缺乏解析力。试听《卡门组曲》,打击乐器和铜管乐器仍然具有相当强劲的能量感,乐音在整个演出现场中产生的回响也比较充足,细节感非常明显,乐队演奏间歇时细微的噪音也清晰可闻,甚至一些录音不佳的唱片中的本底噪声也被真实而不加掩饰地还原了出来。不过与HD650、DT880相比,会感到K240DF的高频处理更加直白果断一些,乐音的起止都非常迅速干脆,因此象被一些发烧友津津乐道的“余韵”、“残响”、“泛音”会显得要略少一些,也没有那种甜美飘扬的感觉,所以听惯了HD650、DT880这类耳机之后,多少会让人觉得K240DF的超高频段好象被“截掉”了一小块一样,的确是非常有特色的。

中频段,绝对是K240DF的最强大的优势所在,也是其最迷人的地方。K240DF所反映出的中频,无疑是参考级的:真实、准确、具体而细节丰富。中频的厚度和饱和度完全称得上是“增一分过多,减一分过少”,无论是聆听《魔笛》中美声女高音还是象腾格尔这种流行男声,歌手的形体感和定位都显得极为准确,对于不同声线特征的区别还原也非常明显,不带任何脂肪和赘肉。象小提琴、木管、小号这类中频音域较宽的曲目来说,K240DF的表现也是直白而朴实的,不加任何修饰和遮蔽,原汁原味地还原出乐器的本质特征。由于K240DF中频段这样如镜子般还原录音的特征,用家们在选择录音唱片甚至是选择音乐类型的时候都得认真考虑了,任何录音不佳或者后期处理过火的唱片,K240DF都是丝毫不留情面地将它们的缺点暴露无遗。另外,与K240DF搭配的前端器材也得更为讲究,它能够敏锐地揭示出CD播放机、耳机放大器和线材的区别特征,忠实地传递到听者耳中。这样的音色表现,肯定是受到求真派发烧友们欢迎的,那种类似于监听音箱的特质会让这些发烧友爱不释手,然而,对于美声派烧友来说也许不会是最佳选择,“干”、“瘦”、“无感情”往往会成为批评观点所使用的重点词汇。

再来看看低频段,K240DF显然在这方面优势不明显。试用了多款耳机放大器驱动,和HD650、DT880这类低频或澎湃丰厚、或强劲有力的表现相比,K240DF始终显得单薄清瘦了一些,总体量感比较少,下潜深度也有限。所以说播放《匈牙利狂想曲》这类低频量感非常丰富的大编制交响曲目时会觉得规模感和震撼力不是很够,大提琴齐奏的形体感也小了一号;另外,在播放拉赫马尼洛夫钢琴协奏曲时,钢琴的形体感也有所缩水,琴键的重击也比较轻浮。不过K240DF在低频段的优点也和它的缺点一样明显:速度迅捷、弹性十足、层次细节良好。大提琴虽然听不到充足的下潜力度,但弓弦的摩擦细节却非常突出,与琴箱的共鸣也充满质感;流行音乐的鼓点和贝司虽然不是那么“拳拳到肉”地让人兴奋,但却有着活泼的动感和弹性,有一种非常轻松的听感。另外,对于长时间听音来说,个人认为K240DF这种重质不重量的低频还原是非常合适的。因为耳机听音多少都会存在“头中效应”,如果低频量感比较过头的话,长时间聆听会很容易形成听感疲劳,产生如头昏不适等症状,而象K240DF这样的表现即使连续听上大半天也不容易厌倦,的确是适用于监听的场合。

最后再来看看K240DF的音场表现吧。由于经过“Diffuse Field”的均衡调校,K240DF的音场简直令人感到惊讶,横向的扩展延伸极佳,乐器定位非常准确和实在,而且铺展得也非常自然。用K240DF听音,“头中效应”几乎被降低到了最小的程度,交响乐演奏的厅堂感相当好,每只乐器在左右方向的定位和距离感非常稳定,不会出现大多数耳机听音时各种乐器挤在一起、抱成一团集中在头部中心和顶部的情况。这样音场表现与另一只同样采用了DF均衡调校的拜亚动力DT770相当接近。与HD650相比,横向的延伸性要更佳一些,但纵向的音场深度和高度尚不及HD650,另外整体音场的密度感也要单薄一些。

总体来看,AKG K240DF是一副非常有个性、优缺点都比较明显的耳机,纯粹而无丝毫染色的音质、平和自然的风格、对于各种类型音乐广泛的接受能力都让它对于喜爱纯真声音的用家有着致命的诱惑力。只要你能够接受并且尽量避开它低频略欠的不足,并且拥有一台驱动力够强劲的耳机放大器,价格适中的它一定会成为你长时间听音的最佳伴侣!

K271S有着AKG独特风格的经典耳机造型,佩戴系统由两条包裹着塑料外皮的弹性钢丝及宽宽的皮革头带组成,再加上两根弹力适中的橡皮筋,以简单而巧妙的设计,构成了AKG独有的自动调节佩戴系统,无论使用者的头部大小如何,佩戴时只需一次将耳机拉到位即可,而无需事先进行任何调节工作,可谓非常方便。K271S的耳罩为正圆形,全密闭结构的驱动器后壳上带有银白色装饰圈,配以同样银白色的AKG商标,处处体现AKG的独特风格。相比K240S的金色饰圈及商标,K271S显得更为典雅。

两只耳罩在垂直方向上有少量的自由活动角度用于适应使用者的头型,而在水平方向上则依靠佩戴系统自身的弹性便可以进行很好地调节。耳垫由柔软的皮革包裹海绵制成,戴上之后,头部两侧受到的挤压力很小;而头顶上的头带虽然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柔软化处理(如其它许多耳机那样包裹海棉),但在实际使用中感觉其带来的压力其实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舒适感算是所有耳机中最好的之一。自从AKG开发出这种佩戴系统之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大的变动,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AKG K271S配备3m长的OFC接线,左侧单边入线。与众不同的是,在K271S的耳机本体与耳机线之间,采用了结构类似XLR平衡插头插座的小型三芯插头插座进行连接,一方面给更换耳机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就像玩音箱线一样,耳机线也是可以玩的哦)!另一方面在保存或携带时,可以将耳机本体和耳机线分开存放,以免纠缠不清。K217S的耳机线自带3.5mm立体声插头,另有配3.5mm至6.35mm转换头一只,二者以螺纹方式进行连接,以提供最高的可靠性。

另一个特别之处,是由K271S佩戴系统控制着的一只信号输入通断开关,以通常的使用习惯,在将耳机从头上摘下的一瞬间,耳机会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无论怎么拨弄插头和耳机线,都无法让声音发出,有时碰碰头带又会偶尔响响;而一旦将耳机重新戴回头上,便又一切恢复正常。其实所有这些都是由自动复位头带所控制的开关所致,不了解的人则往往会误以为是耳机线有断点或插头接触不良,疑神疑鬼却又找不出原因,落下一块心病。相信看过这段文字之后便会一切释然。

K271S的振膜继续沿用了AKG专利的VARIMOTION技术,采用30mm直径的XXL振膜,中间厚、边缘薄,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减轻振膜的质量,同时又提高振膜刚性,取得合理的Q值,对于突发信号的瞬态反应更佳,更可以减少大音量情况下振膜的分割振动,大幅度降低失真度。作为一款专业监听耳机,考虑到隔绝外界噪声干扰以及防止漏音,K271S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密闭式结构,其隔噪效果很好,戴上后外界噪音立刻减少了很多。

为利于驱动,近几两年AKG的新款耳机设计都向着低阻抗靠拢,从K240S开始所有的监听级耳机都改为相对来说低得多的55Ω阻抗,因此在不使用专门的耳机功放驱动时,它们的声音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但当你用上高性能的耳放时,会发现它们的潜能竟然如此可观。好在现在耳机放大器已成为高要求耳机一族之必备品,所以要领略K271S专业监听耳机的风采便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在SPARK AUDIO的Caying HA-1A耳机放大器的驱动下,AKG K271S首先在各频段呈现出了极佳的平衡感,速度快且瞬态响应非常出色;声场宽广、规模宏大,层次和细节信息极为丰富。AKG K271S的声音走向与同样定位为监听耳机的森海塞尔HD650截然不同,其声底极为细腻,注重音色、轮廓线条、瞬态以及所有细节信息的还原,用于录音监听而言这是极其重要的;它的低频量感永远只是够用,而不会让人大呼过瘾。

在大功率的强力压榨之下,K271S原本略显单薄的低频量感变得充足起来,但无论何时都不会有过量之嫌;中频饱满厚实,乐器音色还原非常准确,细节表现清晰,瞬态响应极佳;高频不温不火,明亮纤细,带有光辉而不觉刺耳,空气感表现非常出色。播放人声演绎时,演唱者的嗓音特质、发声特点等都一一再现眼前,并且动态还原出众,毫无压缩感。令人惊讶的是,在播放一些POPS音乐时,其中由电子合成器发出的持续重低音带有非常巨大的能量,若将音量开至极大,甚至连耳机放大器的输出都已出现失真,虽然K271S的标称最大长时间承受功率只有200mW,但却仍然表现得从容不迫,其潜能由此可见一斑。

播放小提琴协奏曲,K271S提供了精准的音色、良好的琴体共鸣及略显华丽的高频泛音令人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其它如大提琴、钢琴、小号、黑管等乐器曲,K271S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几乎是无完美无缺、无可挑剔。不愧是专业监听耳机,确实能够非常地忠实表现出唱片的录音水准。不过呢,既然是忠实再现录音水准,那么对于比较差的录音来说,用K271S来听,也就难免会不那么入耳了,它是不会为你提供任何美化的。另一方面,它对系统前端器材的要求也较高,用纯正的CD或SACD、DVD-Audio作音源是必须的,如果你只是想为电脑配一只高档次耳机来听听MP3之类,选择K271S则要谨慎考虑。

播放流行音乐K271S也同样表现出色。歌者的嗓音还原自然圆润,柔声轻诉或是激情发泄的氛围都表现得很到位;弹拨的低音大提琴控制力极佳,音头音尾收发自如,毫无拖沓之感,力度与弹性也是相当之好。将音量开至很大时,低音也不会出现浑浊感,低音大提琴的木质琴腔共鸣体现出一流的质感。听《绛州大鼓》时,形体感控制得相当好,比例准确,定位清晰,还原出一个相当精致的音场。鼓声的凝聚程度及弹性都恰到好处,超低频的下潜表现非常到位,绝无捉襟见肘之嫌。

K271S以绝对的监听风格继续着AKG的历史,它以中性写实的手法表现声音,适合严肃的音响音乐工作者以及有着同样听音要求的发烧友选用。

Beyerdynamic(拜亚动力)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德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为时不短,但由于市场推广方面比较低调一些,所以比起生产地接近的森海塞耳和AKG来说在用家中的知名度没有那么高。实际上,拜亚动力早在1924年就成立于德国柏林,早期生产电影院用音箱,逐渐转向生产耳机、话筒、混音器、放大器、会议音频等专业用产品。不说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世界上第一只动圈耳机就是由拜亚动力于1937年生产出来的,型号是DT48,频响范围达到了当时惊人的16Hz~20kHz,而且目前仍然在生产,近70年的生产史,同类产品可能算是极为罕见的了。在耳机类产品方面,拜亚动力同时还生产静电耳机和无线耳机,其中中高档的动圈耳机以“DT”作为型号的名称。DT系列中最著名也是使用面最广的型号有:DT770、DT880和DT990,同时被用于录音室监听和音乐欣赏当中。这次参与集体评测的便是其中的两款:DT770和DT880.

DT770是一只纯粹的录音室监听用专业耳机,原型在1985年初次投产,采用了金属制成的头带,外部用人造皮革扣条包着。头带与耳罩连接仍然是拜亚动力习惯的采用两根弧形的银白色金属带,格外显眼,因此也有用家们戏称其为“白牙”。DT770的耳罩均是纯圆形,与皮肤接触处包覆有银灰色的天鹅绒,触感甚佳,耳罩的背面为硬塑料制成,完全封闭。DT770是单边入线式,耳机线是独特的卷曲式,与电话机听筒的连接线一样,使用起来可以根据听者的位置自动收缩或拉长调节长度,方便得很,不会出现线绕成一堆的情况,而且别看收缩到一起不到1m长,完全拉出后也可以达到标准的3m长度。DT770自带3.5mm立体声插头,通过6.35mm旋入式转接头进行转接。从配戴的舒适度来讲,用家们可得花点时间来适应一下这种感觉,与这次集体评测的AKG K271S一样,DT770也是全封闭式耳罩,戴上头之后大部分外界的声音都被隔绝,初用的时候甚至有些晕晕的感觉,不过一开声,这样的感觉便完全消失了,对于录音室监听来说封闭式设计却可以避免录音师或歌手受到外界杂音的影响,以完全专注于耳机内的音乐,并且也可以防止耳机内的乐音外泄相互影响。由于耳罩表面是柔软的织物,所以皮肤的触感比较舒适,但头带要仔细调整,否则会有些许的压力,另外,封闭式结构也使得长时间佩戴的感觉不佳,会显得有些闷热和压抑,另一款半开放式的拜亚动力DT880就好多了。同另一款监听耳机AKG K240DF一样,DT770也采用了“Diffuse Field”(扩散场)声音调校,可以得到更为接近现场演出的音场。以250Ω的阻抗和96dB的灵敏度,在随身听器材上可以得到尚可的音量大小和音质,不过要发挥出它的潜力和实力,一台高素质的耳机放大器也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款久经考验的监听耳机,DT770也表现出了符合其身份的实力。DT770的声音饱满而中性,不仅各频段平衡性良好,而且也具有相当优秀的动态表现,对于各种音乐类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无论你是古典乐迷、新世纪音乐乐迷还是劲爆流行音乐乐迷,都能从拜亚动力的监听系列耳机中找到合适的伴侣。

高频段,DT770保持了非常良好的解析力,不仅打击乐器演奏时的细节表现得活灵活现,乐音的延伸度也相当出色,所形成的余韵和泛音非常丰富。从音色上讲,DT770的高频极为中性准确,与另一款以录音室监听功能闻名的AKG K240DF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具有冷静、无染色,忠实还原录音唱片和前端器材细微音色差异的能力,果然是监听本色。然而,DT770高频的能量感要显得更强一些,如果说AKG K240DF高频略偏暗,DT770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打击乐和管乐明亮夺目、光彩四射,小提琴的高把位弹奏富于穿透力。不过,在前端器材搭配不当或是录音软件有缺陷的话,DT770的高频会很敏锐地反映这此变化,较干涩、较粗糙、较生硬会是经常发生的现象,相比之下,同系列的高端DT880虽然也具有冷静无染色的高频,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音色要更柔和细腻一些。

中频段,DT770仍然具有清瘦准确的特征,非常接近于AKG的风格,而有异于森海塞尔的味道。直接而朴实的乐器和人声,淡雅而自然,乐器的乐音不带一丝脂肪,歌手演唱技巧的应用清晰可辨,即使是长时间欣赏也不会让人腻味。另外,整体的中频定位略显得有些靠后,因此听器乐独奏和人声独唱的时候,会觉得演奏者和歌手距离听音位置要略远一些,小型团体演奏时部分伴奏乐器的定位会显得靠前一点。同高频一样,中频段对于唱片和前端器材的反应也非常敏锐,最明显的例子便是选一些港台当红流行歌手的专辑来听一听,多半你会哑然失笑——部分歌手嗓音的后期处理实在是太过分了,电子味道比较重,甚至掩盖了歌手本身的声线特征。所以,用DT770来欣赏流行音乐,你一定要小心了!

低频段,我们认为拜亚动力的两款产品在此次评测中是相对来讲表现比较全面的,不仅量感充足、下潜深入,而且其弹性和力度均是上佳的表现。以过去的经验,封闭式耳机的低频清晰度一般不容易做好,在调整、搭配不佳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类似于小房间低频驻波的模糊听感。但封闭式的DT770却不是这么回事。它的低频收放自如、干净通透,自然而轻松,无论是交响乐中高密度的大提琴低频、定音鼓快速而富震撼力的低频,还是流行音乐中活泼有力的低音贝司、雨点般迅疾的鼓点,都有着恰入其份的表现,你永远不会有干瘪瘦弱、拖沓软慢之感,显示出DT770非常好的适应性。如果以DT770的低频表现为标准,AKG K240DF显然偏于干、薄、瘦,而森海塞尔HD650多少还是肥慢臃肿了一点点。

DT770的音场表现出人意料之外,过去的经验中,封闭式耳机的“头中效应”会比较严重一些,音场显狭小沉闷。但DT770显然从DF均衡调校中大获益处,与AKG K240DF那种平衡、舒展、自然的音场一样,DT770的音场也具有横向扩展出色、音像定位准确的特征,在它身上你听不到那种各种乐器、人声都挤在头部正中和顶部的现象,而是以头中心为圆心划出一个自然的半圆形音场,各种乐器依次排开,稳定地居于音场之中。与AKG K240DF相比,音场的密度感显得更强一些,但仍然无法与森海塞尔旗舰HD650那种细致连绵的音场密度比美。

如果你的需要是一款兼容各种音乐类型、各频段无明显缺点的耳机,而且多在比较嘈杂的开放式环境中听音,拜亚动力这款具有悠久的原厂监听血统的DT770保证会是最适合你的。

动圈式耳机是高保真耳机的主流,我们这次专题的7款耳机全都采用动圈式设计。您知道谁最先造出高保真动圈耳机的吗?Sennheiser?不对。AKG?还是不对?告诉您,是德国Beyerdynamic公司。Beyerdynamic被翻译为拜亚动力,是制造电声器材的老牌企业,它的历史比Sennheiser、AKG还要长。早在1924年,Beyerdynamic的前身“Euger Beyer”公司就成立了,开始生产影院扬声器,公司名称来自于创立者Euger Beyer先生的姓名。1937年,世界上第一只高保真动圈耳机DT48问世,经过13年改进,公司于1950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只立体声耳机DT48S。随后的70~80年代,Beyerdynamic在动圈耳机制造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1980年推出的DT880,频率响应一举突破音频上限,成为当时动圈耳机中最耀眼的明星。现在我们评介的DT880,当然不可能是二十多年前那个经典,它早停产了,上哪儿找去呀。这里的DT880,是Beyerdynamic公司2002年推出的新版。同年推出的还有DT990 Pro、DT770 Pro这两款著名专业监听耳机的Hi-Fi版DT990和DT770(即专题中的DT770)。

也许,Beyerdynamic公司对产品型号的命名容易引起误会,使人认为DT880是介于DT990和DT770之间的产品,DT990的档次最高,DT880次之,DT770再次。其实,DT880才是Beyerdynamic目前的旗舰,DT990和DT770则为DT880之下的同档次产品,前者为开放式设计,后者为封闭式设计。

新版DT880带有一个精致的铝质包装盒,另外还附送一条5m长的耳机延长线,单凭这两点,就给人很好的第一印象。外观设计上,DT880采用了传统的圆形耳罩,耳罩壳体由黑色工程塑料制造,表面配上开有很多小孔的铝盖板,给传统的造型增添了几分现代感。制造工艺方面,DT880可以说相当精致,不愧为旗舰级产品。

尽管DT880没有采用Sennheiser耳机那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椭圆型耳罩设计,但DT880的佩戴舒适性丝毫不逊色于Sennheiser耳机,事实上,DT880(包括DT770)是这次专题中佩戴最为舒适的耳机,感觉比Sennheiser HD650、HD595还略胜一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DT880采用了以几项有效的设计:第一,圆形耳罩比较大,不论你什么形状的耳朵都统统包在里面,不会压迫到耳廓,可谓以不变应万变,自然大大减轻了佩戴的不适感;第二,耳罩上带有一圈非常柔软的灰色天鹅绒耳垫,触感比常见的海绵、皮质耳垫舒服得多。最初我们担心天鹅绒耳垫戴久了会感觉闷热,事实上恰恰相反,在这么热的天气里,即使戴很长时间也不感觉耳朵发热,一来因为透气性好,另外即使出汗也能很快吸收掉。而有些采用人造皮耳垫的耳机,虽然也感觉很柔软,但透气性差,也不吸汗,戴久了耳朵肯定发烧;第三,DT880的伸缩式头带松紧适度,对耳朵的压力只有2.8N,压迫感很轻,钢制扁头带表面包覆的柔软PVC材料,也起到很好的改善头部触感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DT880的耳垫和头带软包都是可拆卸的,觉得不合适可以更换。

DT880的换能器为动圈半开放式结构,既有开放式耳机听感自然、音场较好的优点,在隔绝外界噪声方面又比开放式耳机好一些。从技术指标来看,DT880的频响从5Hz一直延伸到35kHz,总谐波失真低于0.2%,足以令人满意。标称阻抗250Ω,声压灵敏度96dB,在这种档级的耳机当中属于比较典型的数值。

Beyerdynamic耳机历来配用3m长的螺旋线,DT880也不例外。螺旋线的好处是通常情况下收得比较短,避免了不必要的牵绊,在需要时又可以拉长。插头是3.5mm的镀金双声道插头,附带一个3.5~6.35转接头。由于此转接头和耳机插头之间采用螺纹连接,而市面上出售的转接头一般不带螺纹,所以千万别弄丢了,以防找不到代用品。

下面谈谈DT880的声音表现。从风格上讲,DT880和这次专题的AKG 240DF比较接近,是一种清澈平衡、不刻意强调厚重感的中性之声。而DT770虽属同门兄弟,但在声音走向上,DT880跟DT770却相去甚远。DT770因封闭设计之故,低频量感明显多出不少,显得浓郁浑厚,不过偶尔也有夸张之虞,清晰度未臻理想。DT880不同,它的低频和中频部分都不强调厚度,反倒是线条分明,层次清晰,速度快,密度高,显得干净利落,毫不拖沓,高频段则是纤细清秀,色彩明快。正如厂家介绍那样,DT880注重的是全频带的均衡性和解析力,从极低频到极高频段,DT880都清澈透明,细节再现异常丰富。如果用音箱来作比喻,可以说DT880象丹拿的声音。用DT880与声音相近的AKG 240DF作对比,二者虽然风格上大体相似,但细微之处却各有千秋。240DF音场开阔自然,高频更绚丽一些,而DT880的音色稍稍暗一点,易于获得良好的平衡。音场表现方面,DT880应该说是比较出色的,声像挤在头中的现象不明显,空间良好,听感舒展自然。不过与240DF相比还是略逊一点点。也许,Beyerdynamic专业监听耳机DT990 Pro的音场表现能与240DF一较长短,因为DT990 Pro也和240DF一样,采用了扩散场频响均衡技术。当然,这里所说的音场如何优秀,只是对耳机而言的,与优质音箱再生的音场相比,即便240DF还是差得很远。真正能让耳机营造出正确方位感和空间感的,是杜比公司的Dolby Headphone技术。有了Dolby Headphone技术,普通耳机也能营造出定位在前方、完全摆脱头中效应的开阔音场。呵呵,扯远了。

DT880脾气比较随和,对驱动没有苛求,即便接在CD机的耳机插孔上,也能获得一定水准的声音表现,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相比之下,AKG 240DF就显得比较难推了,不用耳机功放要想靓声几乎没有可能,放大器的素质不好还不行,否则你会听到过于“骨感”的声音。

不久前,SENNHEISER(森海塞尔)推出了新款HD595,其目的是用于取代面市已有一段时间的HD590。不过呢,HD595的价格比HD590高出数百元,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这个差价还无法忽略不计,因此我们相信HD590仍然会有一段相当长的一段市场生命力。

HD590的定位是供发烧友使用的中高级欣赏型Hi-Fi耳机,其外观带有明显的森海塞尔耳机风格,绝大部分构件均用黑色ABS工程塑料制造,总重量约270g。开放式结构的耳机后背则由黑色ABS及深银灰色金属网结合而成,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感觉,而不象HD650那样显得庄重深沉。头带顶部一块黑色的发泡橡胶饰皮上印着SENNHEISER的商标,是最能体现其风格的设计之一。头带内侧与头顶接触的部分有织物包裹着的海棉,可以减轻对头顶的压力。不知什么原因,无论怎样调节,HD590在头顶的压力虽说不算大,但感觉始终都比较明显(会不会是因为我的脑袋太大?呵呵)。头带的长度调节为伸缩式,带有定位装置,调好之后不会轻易发生变化。耳罩可在垂直方向作90度的转动,以及水平方向作15度左右的摆动,因此对各种头型的适应能力都非常强。

倒梨形的耳罩形状设计得非常好,绒布包裹海绵制成的耳垫可将整个耳廓完整地包覆起来,并且在佩戴得当的情况下,耳垫不会对耳廓施加任何力量,可避免因耳廓变形而产生不适。当然,如果你的耳朵特别大,则不可避免地会与耳垫紧挨在一块儿,不过这种情况应该很少见,因为我的耳朵算是比较大了,戴上HD590仍然感觉很舒适。耳罩压力适中,长时间佩戴也不会对头部两侧产生较强的挤压感。但由于耳垫会直接与耳朵四周的皮肤接触,而绒布与海绵又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在戴久了之后便会感到耳朵发热。总体而言,森海塞尔HD590是这9款耳机中佩戴舒适性最好的之一。

HD590采用3m长的OFC(无氧铜)接线,左侧单边入线式设计,令耳机的取戴方便而不会有任何纠绊缠绕。接线自带的是3.5mm镀金插头,另配3.5mm~6.35mm转换头一只。虽然3.5mm插头与转换头之间采用的是直插式连接,但其结构还是保证了具有足够高的可靠性。

120Ω的阻抗是典型的中阻值,但HD590高达102dB的灵敏度却在7款耳机中名列前茅,高灵敏度使HD590相当易推,一大优点便是在接驳随身听使用时,绝大部分时间里声音效果都能令人满意,不但音质音色好,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输出声压,动态范围也能得到很好的还原,只是对低频的控制力稍差一些。当然,在使用专门的耳放驱动这款HD590时,其声音表现还是会有数个级位的上升。

HD590的声音和其外观一样,也是典型的SENNHEISER风格。由于属欣赏型设计,因此音色上呈现出在总体趋向中性的同时,略带一点偏温暖的调子;在保证整个可听频段内具有良好均衡感的同时,稍稍突出低频响应,并力求高低频两端都有尽可能好的延伸力。中频段是HD590表现最为迷人的地方,声音的厚度适中,播放《Bolero》(DECCA 452 064-2)时,指挥全曲节奏的小军鼓声音凝集、结像非常好;轮流出现的各种乐器均表现出一流的质感,有着足够的细节表现力和层次感,同时带有非常讨好听感的温暖声染色。其实这种声染色相当轻微,但足以对追求唯美音色的发烧友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播放《见证HI-Fi》中的人声曲目时,歌手的嗓音增加了少许磁性,同时给人的距离感很近,歌声显得自然而亲切。

听管弦乐时,HD590的音场略具规模,宽度与深度都非常令人满意。乐器的结像清晰、定位准确,强弱对比表现得恰到好处。HD590的高频段的细节和延展都很好,但也许是受设计思想的左右,HD590的高频虽然也算明亮,但少了一丝辉煌感,这样的声音刺激性较弱,因此即使聆听很长时间也不易于产生疲劳感。听《鬼太鼓座》时,HD590的低频显得比较肥而松软,但并不显臃肿,层次相当分明。鼓声成像偏大,速度适中,不紧不慢;力度也是不欠不过,但对强力击打的力度还是表现得很好。如果将声音开得很大,HD590的低频会显得有略微有些过量,但不至出现轰鸣失控,并且在中高频段维持了如前所述的优秀表现,真的是难能可贵。

HD590是一款音质一流、表现颇具全面性的欣赏型耳机,也许你会认为它的声音不够Hi-Fi,但如果你并无录音专业方面的需求,而只想听到尽可能美的声音,并且喜欢浓郁厚重的低音,那就赶快听听HD590吧,相信它正是你所想要的。

森海塞耳顶级动圈耳机的传奇再次延续!

作为德国老牌的耳机生产厂家,森海塞耳的生产线可谓宽广,从最低端、售价几十元的随身听MX系列耳塞,一直到最Hi-End级别、售价达20多万的“Orpheus”静电耳机和HE90/HEV90耳机放大器均有生产。当然了,最得耳机发烧友们钟爱、同档次价位中表现出色的还要算该品牌的顶级动圈耳机系列,从较早的HD540、HD565、HD580一直到更新一些的HD600,都是以近乎完美的音质得到广大音乐发烧友们的喜爱,而且全球也有不少录音师将其作为监听耳机投入到录音、校音工作当中。在HD600推出8年之后,森海塞耳终于又一次刷新了自己在动圈耳机上的标准,于2003年推出了动圈新旗舰HD650,而且在今年上半年被引进到中国国内。

HD650的包装和HD600相似,也是采用一只巨大的通过金属活页开关的硬纸盆,表面涂上银灰色,内部填充黑色的海绵,不仅份量十足,也具有高档产品的风范。从外观设计上来看,HD650与过去的HD600几乎没有任何分别,仍然是粗壮的头带、宽大的金属调节条、椭圆形的耳罩,不过,头带和耳罩外沿光滑的表面处理成了较淡一些的灰色,也没有HD600那种比较眩目的明暗纹理,显得更为朴实一些,另外,头带下方与头顶接触的海绵也作了调整,由HD600上的四个小块改为了两个弧形的长条状,与头部接触更为自然一些。耳罩与皮肤直接接触的部位,仍然是森海塞耳顶级动圈耳机中惯用的黑色天鹅绒织物,耳罩背部是金属网罩,可以看到内部的发音单元结构。HD650是双边入线式,不过其耳机线是可以取下的,拉住耳罩下方的插头就可以把线拔下,既方便收藏和携带,也方便超级耳机烧友通过换线的方式来提升音质。HD650标注的产地是爱尔兰,无氧铜耳机线长3m,采用Kevlar材料加强,自带6.35mm插头,通过一只短连接线与3.5mm插头进行转接。从配戴的舒适性来讲,HD650比HD600大有进步,HD600有点夹头的感觉已荡然无存,稍稍调整一下耳罩的水平位置,就可以让HD650很服贴地呆在头顶上,耳廓周围的压力很小,再加上天鹅绒与皮肤的柔和质感,非常温暖舒服,不过夏天长时间听音可能会觉得比较热一些。另外可以发现,HD650左耳罩框架上型号标牌左侧有三个一排的凸起小点,这一细节在HD580和HD600上也会发现。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如果你有在黑暗中使用耳机的经验就会明白它的妙处了:对于双边入线的耳机来说,黑暗中不易判断耳机的左右方向,此时你根本就可以闭上眼睛,两手抓住耳罩,食指顺着边框向上一摸,带凸起小颗粒的就是左耳罩了! HD650虽然阻抗较高,但灵敏度却不算低,所以插到随身听上,音压还是足够的,当然要达到各频段的平衡度和低频的完整性,驱动力强劲的耳机放大器仍是必须的。

谈到HD650的声音表现,肯定朋友们最关心的还是它与老旗舰HD580和HD600的区别,售价比起HD600来增加了1000多元,实质的改进在哪里呢?这次试听,我们也专门调来了HD580和HD600进行比较试听。总体听感上,HD650与另两只旗舰型号的声音走向差别并不大,仍然继承了原有的丰满饱和的声底、高密度的音质、甜美多汁的音色、庞大的规模感和震撼力,音乐的整体感极佳,特别适合于欣赏大编制的交响乐或管弦乐,果然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最爱。

高频段,HD650的细腻度和柔美度令人赞叹不已,打击乐和铜管乐带着明亮辉煌的光泽,小提琴高把位的弹奏也具有润泽光滑的质感,高强的解析力和宽广的延伸度让整个演奏空间中的残响和余韵丰富得几乎要溢出一般,带来了非常强烈的现场氛围。严格来讲,HD650的高频段与AKG K240DF相比是有一定美化和润色的,那种甜美光滑、飘逸高远的质感无疑会让绝大多数的用家们一听倾心,即使是较大音量下播放也丝毫没有失真或吵耳的情况发生。实际上,我们认为与过去的经典型号HD580和HD600相比,HD650最大进步之一也在于此:HD580的高频段略显黯淡、解析力稍欠;而HD600的高频段解析力虽强、但有时候却偏于生硬;HD650的高频表现可以说是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高解析力与柔美亮泽的特征兼具,堪称是本次集体测评中最受到一致好评的地方。

中频段,准确、厚实、中性是最为明显的特征,无论是女高音或是男中音,HD650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歌手声音的特质并将其形象地再现出来,歌手的喉音生动而细腻,对于气息的掌控灵巧有序,胸腔的自然共鸣具有逼真的质感,整体的形体感也达到了准确地定位在音场中、大小均匀自然的程度。象弦乐、管乐这类中频丰富的乐器,乐声也显得格外的润泽自然,轻巧敏捷,富于感染力。从中频的饱满厚实程度上来讲,HD650基本介于HD580和HD600之间,相较之下,HD580形体感略大、暖色调也更明显一些,对于一些看重温暖感人中频的爱好者来说是较佳的选择;HD600和HD650的中频段则比较接近,都有着中性准确的特征,HD650要略圆润自然一点。

低频段,HD650仍然具有森海塞尔旗舰家族典型的丰满饱和、量感突出的特征,延伸自然、下潜深入,富于细密庞大的规模感,用来欣赏《自新大陆》、《贝九》这类大动态的交响乐,所营造出的震撼力和气势是其他几个参评产品难以企及的。定音鼓深沉地奏响,充满着无限的潜力和从容的气度,大提琴的齐奏为整体的音乐作出细密厚实的铺垫,音乐的织体感在这里显得格外的明显,带给人的感动和心灵的摇荡确是无可比拟的。有人说森海塞尔的旗舰耳机是古典交响乐的绝配,这种有气势有能量的低频可谓功不可没。相较之下,HD580和HD600的低频段会略显肥慢了一些,与中高频的一致性也略差一些,HD650的改进是卓有成效的。不过呢,森海塞尔的低频特征并不太适合快速有力的流行音乐,象摇滚乐、电子舞曲、Hip-hop这类曲目即使用HD650听起来也显得略有些臃肿和迟缓,低频的结像也不够实在,兴奋度难以提起来,以流行音乐为主的爱乐者要注意一下。

音场方面,HD650可以说是此次评测中的最佳之一,不仅在左右方向有自然明晰的延伸,在耳机难以表现的前后及上下方向也有着非常不错的扩展,演奏现场那种呈半圆形盖子的音场形状被还原得极为逼真,现场感十足。另外,整体音场的密度也相当不错,乐器依照各自的位置流畅地铺开,定位明确实在,的确是一流的表现。相较之下,以音场自然著称的AKG K240DF虽然左右方向实力相当,但前后和上下方向就显得较弱一些。自然逼真的音场,当然也为HD650还原古典交响乐的成绩大大地加上了一分。

森海塞尔HD650是此次集体评测中价格最高的产品,据了解有很多用家们都对这样远远超过两款老旗舰的定价表示怀疑。不过从我们试听的结果来看,HD650的音质的确实实在在地超越了HD580和HD600,是一款非常全面、兼顾监听和音乐欣赏需要的好耳机。如果你有一台优质的耳机放大器并且是古典音乐的爱好者,HD650就不可不听!

去翻翻几个主要耳机制造商的产品目录,你会发现,根据不同的用途,高保真耳机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监听型耳机,一类是欣赏型的耳机。之所以有这样的分类,是因为这两类耳机所针对的用户群不太一样,或者说用途有区别。前者主要用于录音室、电台等专业监听场合,对耳机的要求是渲染尽可能的少,力求还原声音的本来面目,即便很难听的声音,只要原来如此,就不应该加以修饰美化;而欣赏型耳机主要为音响音乐爱好者而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音乐悦耳动听,是否忠实于原貌并不太重要,换句话说,适当的渲染修饰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主动作为一种调校音色的手段来使用。当然,监听耳机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个性,不同品牌甚至同品牌不同型号的监听耳机,声音也存在着一些区别,欣赏型耳机也有相对比较中性的,不过总体来说,监听型与欣赏性的分类没有问题。

对Sennheiser来说,除了监听级旗舰HD600、HD580之外,HD590一直是该公司最高级的欣赏型耳机。今年,Sennheiser推出了新旗舰HD650,相应的,欣赏性耳机也有HD515、HD555、GD595三款新型号面市,其中取代HD590位置的新型号是HD595。

HD595采用工程塑料制造,重量只有270g,戴在头上感觉很轻巧。外观造型采用了比较时尚的设计:左右两侧的耳罩呈椭圆形,壳体喷涂成钛灰色。HD595属于动圈开放式结构,因而耳罩壳体是透气的,外侧表面由带有蜂窝状小孔的黑色金属网覆盖,金属网周围有一圈铮亮的银白色装饰边。跟HD590相比,HD595除了耳罩的形状由上大下小的倒梨形变成了上下对称的椭圆形,在适应头部的一些结构细节上也有不同。HD595(包括新推出的HD555、HD515)采用了Sennheiser公司开发的所谓“Eargonomic Acoustic Refinement”(E.A.R.)系统,换能器部分可以向各方向变换角度,能把声音以最佳的通道传入耳朵内,获得清晰的音响效果。同时,还能够适合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头部,任何人带上了都有一种舒服的感觉。实际配戴的感觉确实很不错,柔软的短绒毛耳垫可以将连耳垂在内的整个耳朵包进去,因此没有不适的压迫感,佩带舒适性可跟Beyerdynamic的两款耳机相比,只是两侧耳垫对耳朵的压力稍大了一点点(3.5N),但对舒适性影响不大。

HD595采用了全新设计的动圈换能器,强力钕磁体磁路系统和散热性好的轻质铝音圈,使输入承载功率和灵敏度指标都得到显著提升。HD595的最大输入功率可达500mW,对大动态音乐有更好的适应能力,灵敏度由HD590的102dB提高至104dB,足足提升了2dB。高灵敏度加上120Ω的中等阻抗,使HD595变得更易于驱动,搭配适应性加强。通过试验我们发现,HD595可以和随身听很好的搭配,如果不特别挑剔的话,声音完全可以接受,接在电脑声卡的耳机输出插孔上也能良好地工作,是脾气最为随和的高级耳机之一。

HD595的声音和HD590比较象,音色略带暖调,音质平顺细滑,频响两端的延伸相当出色,低频量感稍有强化的倾向,总之,是一种非常悦耳的声音。播放蔡琴的歌曲“渡口”,伴奏中的贝司饱满深沉而且充满弹性,鼓点清晰有力,人声显得温润甜美磁性十足。播放维尼亚夫斯基的“第一小协”,感觉琴声轻快活泼富有光泽,线条感明晰,泛音丰富,解析力属于上乘水平。和HD650、AKG240DF这些监听级耳机比起来,HD595的琴声显得华丽了些,不喜欢的人说有些做作也可以,但我们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喜欢这种华美细腻的小提琴,相反,过于真实的琴声听起来略微有点偏暗,音质也带一些粗砺感,初听可能还有些不习惯呢。那么,HD595和HD590的区别在哪里呢?主要在动态和细节再现上。HD595的动态范围更大,能承受更大的音压而不失真,细节也稍微多一点,音响性方面的表现更进一层。当然,HD595灵敏度高出2dB也是个明显的进步,这无疑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

相关热词搜索: 耳机 试用 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