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司党委读书班专题研讨活动安排,本人以“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担当作为,全力做好生态环保反馈问题整改”为思想指引,围绕水环境治理问题,现就一些观点、看法书面报告如下。
蓝天碧水寄托着mq百姓、xc职工乃至公司全员对美好生活守护与憧憬。当前,xc上下围绕公司“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推进”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参与公司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各项工作,推动环境问题治理已成效初显,但依然面临一些严峻问题和挑战。以水环境治理为例,可概括为政府主导、企业主打的工程治理模式,面临着治理方向深层次系统化转变。
一、治理主体由一元转向多元
水环境治理不仅涉及公司发展存续与全员利益关切,更是事关mq乃至黄河水源地生态安全效益的公共性事务,省州县院各级领导与职能部门充分重视,如此重大的系统治理工程,其社会化外溢效果愈发显著,需要多元主体的广泛协同。
整体的水环境治理行动结构化安排合理,企业治理主体与行政治理主体紧密关联,确责分明有序。行政治理主体依循上一级权属组织的政务逻辑而动,治理主体则依循市场逻辑而动,治理主体的行动逻辑各不相同,通过科学的组织架构将各自执行逻辑进行制度化分工与协作,治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受行政治理资源强力驱动,政府职能部门为企业治理主体提供强有力地政策、资金、技术引导等全方位支持,从而积极推动形成保护治理并重与治理主体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二、正确处理环境治理与产业转型的关系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源头在岸上,根子在产业。水环境治理涉及公司生死存亡,关切职工养家糊口,也涉及mq非牧支柱产业的存续问题。产业的背后则关系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等诸多问题。
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此前曾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温室甲鱼”养殖产业。而当时代的主题从解决温饱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曾经得到政府大力支持、污染严重的“温室甲鱼”产业不得不面临关停的命运,与之相伴的还包括温室拆除、土壤修复、甲鱼塘复耕等资金需求、社会影响、环境影响都很大的工程。
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既要坚定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公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引导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避免“一关了之”或“自生自灭”。
三、建立环境考核断面,提高治理的层级
引导鼓励各界力量参与治水,构建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社会行动体系,形成多部门联合、全社会联动的治理机制,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环境治理优势。我国多地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积极推广排污权交易制度,发行项目的相关债券,广泛整合市场、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例如宁波率先采取政府购买环境养护服务模式,借助第三方力量提升河流水质。诸暨采用公私合作的ppp模式,较好解决环境治理的资金来源问题。
此外,还可以加强专业技术力量的支持,组织治理专家到基层挂职服务;加快推行治理人员及设施第三方运维,壮大优化治理主体内部专职人员队伍,加快治理全员化、专业化、效益效力最大化进程。
以上观点,有不妥地方请领导与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关热词搜索: 水环境 治理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