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最美基层干部先进事迹5篇

| 浏览次数:

【篇一】

一大早,xx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五星村村民黎少霞就扛着锄头去栽树。

锄草、刨坑、栽苗、培土、浇水,五星村党支部书记xx抡起锄头和黎少霞一块儿干。两亩地,种花生、喂猪草,收成都不好,撂荒了大半年。栽上了树,黎少霞喜不自禁:“阿萍姐的办法好!县里免费发芒果树苗,这下致富有盼头了。”

在五星村,村民们习惯叫xx“阿萍姐”。

好学书记,致富有招

“阿萍姐,芒果长斑怎么处理好?”“阿萍姐,今年扩大养鸡场规模好不好?”遇着生产上的难事,村民们都喜欢找好学肯钻研的“阿萍姐”拿主意。

“五星村产业振兴,需要长、短期作物搭配着种,长期种芒果,短期种瓜菜,春季则种水稻,保证口粮。”xx以前种过木瓜,一场强台风让她损失惨重,所以她深知产业单一的风险。

xx家的果园是村里出名的试验田,芒果、木瓜、莲雾、朝天椒,她都引进试种。“有些村民不掌握技术,怕亏本,我先种给他们看。”

五星村坡地多、旱地多,灌溉困难,很多村民将土地以很低的价格外租或者干脆撂荒。

2016年5月,做了10多年村干部的xx当选五星村村委会主任,也是文罗镇首位女村委会主任。在她的主持下,五星村委会成立了种植公司,发动村民以土地入股,让土地重新流转回村民手里。原本空壳的村集体经济逐渐充实起来。

xx还带领村民成立了豪猪养殖、黎锦编织、五黑鸡养殖等合作社。一次外出培训,xx认识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槟榔谷景区的负责人。她拿出手机里收藏的手工黎锦照片向对方推销,一下子打开了销路。现在,黎锦合作社的妇女们农闲时就聚在一起织锦,一幅能卖上千元。

帮扶村民,因材施教

帮村里11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是xx心心念念的事。“穷的原因多种多样,得细心、耐心地帮扶、引导。”xx说。

起初,村里把鸡苗、猪苗发给贫困户,但效果不好。村民们习惯了散养,家禽、家畜的粪便弄得村里到处脏兮兮,加上疫病防治不过关,成活率低。

村里成立五黑鸡养殖合作社后,打算用扶贫资金建鸡棚,收益村集体和合作社各拿20%,余下的60%给入股的贫困户分红。万事俱备,只欠场地。xx想到了一直救助伯父一家的村民黄海学,“这人是个热心肠。”

黄海学起初不答应,xx带他到三亚、琼海等地观摩种养产业,还送他到镇上的扶贫夜校学习养殖技术。开了眼界,黄海学主动腾出家里15亩芒果园无偿给合作社盖鸡棚。

2016年以来,在几个合作社的带动下,五星村96户贫困户摘了穷帽。陵水县委书记麦正华说,只有像xx这样把贫困户当亲人,扶贫工作才能做到位,贫困户才能真脱贫。

【篇二】

“党员就是萤火虫,带着群众找光亮”,xx市xx区沿湖村党总支书记xx秉持这样的信念,带领400多户渔民奋斗15年,打造出运河边上的“中国最美渔村”。

“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渔民过去以船为家,被称作‘渔花子’,全家住在四五米长的小船上,生活很苦。”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民儿子,中专毕业后,xx找到一份好职业,“洗脚上岸”的目标近在咫尺。然而,经不住村老支书的再三请求,他又回到乡亲们中间。“我要带他们一起上岸,找回渔民的尊严。”xx带着最朴素的初心成为村里的“当家人”,2004年出任沿湖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候,村里近半数渔民住在船上。想要上岸,哪来的地呢?xx思来想去,决心带领渔民填塘整地。“一年干不了,就干两年,两年干不了,就干十年、二十年!”村委会主任颜国庆回忆起十多年前的这一重大决定还是很激动。从此,xx四处“化缘”,求土求钱。一次工地上急需铁钎,xx骑摩托车出去借,车闸失灵连人带车摔进水塘,幸好路过的村民把他救上岸。腿上流着血,他完全顾不上,先把铁钎送到工地再去医院。就这样,他带领乡亲们,像现代愚公一样埋头苦干,5年时间,第一批132户渔民上岸定居。“现在我们村410户全部上岸,一个都没落下。”

渔民上岸后,村集体欠债20万元,人均年收入仅4000多元,出路在哪里?xx迅速开始第一次产业转型,先后开发1.29万亩养殖水面,综合发展湖滩养殖、捕捞生产。

出于生态的考虑,沿湖村很快又面临退养还湖的难题。2011年,xx重新思考出路——发展生态旅游。不捕鱼了,渔文化却是个宝贝。花了近一年时间,xx收集3万多字的渔技、渔歌、渔俗,邀请专家为沿湖村规划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路线。

xx的“抠门”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抠”的人却花80万元买了张纸——一张设计图。2012年,为了让乡村旅游这碗饭端得稳、端得久,他请北京专家设计,为沿湖村制定发展路线图。“现在看来,这笔钱花得值。蓝图定下来,心里有谱,埋头干就行。”

2016年开始,村里成立渔家学堂,对渔民子女进行传统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辅导教学,请xx大学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最新一期的学习班,学员年龄最大的76岁。

在xx的带领下,沿湖村的“渔文化”“渔产品”成为“网红”。土特产搬上网,最远卖到云南、xx,最大的一单成交额超过40万元;每年举办的渔市渔节活动,成为xx的一张旅游名片。“沿湖村民宿旺季时天天满房。去年国庆假期,我们村接待游客1.5万人,旅游收入270万元。”村民沈刚自豪地告诉记者。

“老百姓的事他从不推脱。”村民马长标说,自己开办农家乐,从设计到办手续,所有步骤都是刘书记指导。生意不好时,他还帮忙介绍客人。现在沿湖村有农家乐15家、民宿8家。xx每天走家串户,就看谁家有个急事难事需要帮助。xx有30多本民情日记,他把每件事都记录下来,每一条都保证给一个答复,这个习惯坚持了十多年。

捧出一颗真心,赢得一片民心。江淮生态大走廊“退养还湖”和“263”专项行动中,xx区范围内涉及的124户6666亩围网养殖面积,全在沿湖村。“退养还湖”,被称为“水上拆迁”,在别的地方是难事,可在沿湖村,仅仅15天,124户渔民全部签字同意,超六成渔民主动跑到村委会签字。

“心中有百姓,脚底稳生根。”xx说,“做事,就是要让群众放心。”他提出“还权于民”,推行三项民主机制。第一项就是村民代表会议,村里大小事摆到台面上,让村民代表来议、来定。村民代表由410户村民一户一票选出来。事情干得好不好,还有“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两项机制保障。前不久,xx油田征用沿湖村3亩土地,沿湖村有15个纳入社保的补偿名额。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分配得云淡风轻。“我们村就三类村民,一是搞捕捞的,二是搞养殖的,还有就是缺少生活技能的60多户。我认为,这15个名额应该分给那些困难村民。”村民代表化靖祥抢先发言。最后,村民代表会议一致通过:从60户中摇号产生,下次村里再有补偿名额就从剩下的村民中产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群众办事,最重要是啥?那就是绝无一个“私”字。干部有没有私心,老百姓看得一清二楚。xx说,公私之间要做得“毫不含糊”。

【篇三】

用一年时间去支教,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改变?最近,xx航空航天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自动化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xx回到曾经支教过的xx小山村,看望教过的学生们。“孩子们一看到我,就跑过来跟我抱在一起,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真的是感触很深。”xx说。

时间倒回到2014年,从南航本科毕业的xx登上了西行的列车,“趁青春正好,用自己的努力,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列车把她带到了xx省安顺市平坝区一个群山环绕的小镇,她成了当地黎阳学校七年级的数学和政治老师。

当地学校条件的简陋令她印象深刻。第一次推开宿舍大门时,她愣了下,四张床铺,两张书桌,天花板上摇摇晃晃的白炽灯是唯一的电器。每次雨后,水龙头中流出的都是浑黄的泥水。

更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孩子们对学习的漠视,“我很认真地备课授课,以为面对的是求知若渴的学生,但第一次考试,班上数学平均17分的成绩告诉我,那些看似在听课的学生,应该是在发呆。”失望、生气、委屈一下子涌上来,但情绪过后,xx陷入了沉思:也许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更多人的不懈努力。

她从班上有名的“小混混”小李入手。和李爸爸沟通后,xx每天带他一起吃午饭,放学后辅导他写作业,渐渐地,她成为了小李的大朋友。

她引进了xx航空航天大学的头脑奥林匹克经典项目“鸡蛋撞地球”比赛、“筷子搭桥”比赛、“手工纸飞机”比赛,策划了首届黎阳学校科技节活动,孩子们新奇的眼光,兴奋的表情,让她知道自己做对了。该活动在南航学子的接力传承下,如今已经举办了四届。

为孩子们的梦想助力,她搭建了当地首个“梦想之家”活动室并策划了“红领巾相约大学梦”主题系列活动,其中,“笔尖上旅行分享”活动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明信片1000余张,“一对一书信交流”活动收到南航书信308封。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红领巾相约大学梦”主题系列活动获得大赛银奖。

支教结束的时候,xx觉得在自己的努力中承载了更多人的期望,“学生们偷偷塞给我自己舍不得吃的小零食,孩子们用凑的零钱悄悄为我准备了生日蛋糕,在我离开时,学生们拉着我的手反复问我会不会回去看他们……”

学生小刘抱着xx一直哭,说她像自己的亲姐姐一样。“其实我只是做了很小很小的事情,她的父母都在xx打工,我平时就会多关心一些,周末到她家里给她做饭”,xx说,小刘还给自己发了一条qq信息,“你来了以后,我坚定了好好学习的想法。我要考到外面的大学,离你近一点。这样我就能经常看到你了。”

“小混混”小李,在xx离开xx的前一天,悄悄给她塞了一张纸条:“老师,我会用功学习,有一天我要到你的大学,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一刻,xx的眼眶湿润了。

这些年,xx一直和这些学生们保持着交流。为了帮助当地的贫困学生,她借助媒体和网络的力量,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到大山里的孩子们。2016年初,8袋满载爱心的包裹顺利到达平坝区黎阳学校,这是她的大学同学在看到她的求助帖后募集的物资;同年5月,一位爱心人士联系她,向支教学校捐助了近1000本书籍,让每个班级都拥有了一个图书角。

2017年5月,xx受聘为南航团委兼职副书记,结合自身的支教经验,她为支教团开设了活动策划等多门培训,组织校内活动实际演练,确保支教工作有序开展。她牵头组织队员们写下他们的支教故事,并整理成书,鼓励更多南航学子投身于支教事业。如今,她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但她仍然关注着曾经朝夕相处教过的孩子们,她盼望着未来的一天,这些学生都可以走出大山,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篇四】

“您好,这里是某某酒店,您是否需要预订房间?”当电话那头传来甜美的客服声音时,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位“客服”其实是一个“电话机器人”,而操纵“电话机器人”的是一位1992年出生的创业青年——xx星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xx。

2010年,xx考入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4年后成为江南大学机械学院包装工程系的一名研究生。他的人生规划本是“认真做科研,毕业后找个踏实的工作”,但一个现实问题挡住了他的脚步,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2015年,读研二的xx开始做课题实验,一个让他头疼的问题出现了——没有实验仪器。他所在的实验室是该专业全国最好的实验室,却缺乏一台可以让他完成课题的实验器材。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买仪器希望渺茫,借仪器又无从下手,他甚至一度打算放弃课题。

“全国有近一千亿元的仪器可以运转,而运转率只达到22%,也就是说,每年都有价值xx亿元的仪器被闲置在冷冰冰的实验室里。”为解决自己遭遇的“科研资源孤岛”痛点,帮助更多的人实现科研梦想,xx决定建立一个专业的全国性仪器共享平台,通过“市场+互联网”的方式实现科研资源的更优化配置。xx拉起了一个由3名研究生和13名本科生组成的创业团队。

创业和科研的差距,让一直在象牙塔里的xx始料不及。“最困难的时候,我的两个合伙人选择了放弃。”

xx说,创业初期经费紧张,为省钱他坐了20多个小时的绿皮车找客户,还经常被拒之门外。后来,外面的房子房租到期,母校给了一个场地。他租不起车搬家,就和团队人员推着200斤重的仪器走了10公里路。

从学生到创客,xx的生活被彻底重构。为提高“言值”,他每天对镜练习演讲。改了无数遍的论文最终改成商业计划书,电话簿从只有亲人朋友到出现客户与投资商的姓名。xx不断逼着自己站上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从学校到无锡,从无锡到上海,就是为了让创业项目被投资人看到。

带领团队跟难题死磕,xx在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的同时,寻求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校科研设备的共享。短短两年时间,平台上的仪器达2万台,用户达3万人,公司也成功获得两轮融资,估值3500万元。“在科研领域,我们嫁接起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桥梁。”xx说,通过这个平台,每一个实验室都可以获得有效链接,而不再是“孤岛”。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xx又主动选择走出“舒适区”,进行第二次创业。“我才25岁,为什么不能再创业一次?”基于敏锐的市场嗅觉,他决定入局语音商务化机器人领域。“随着互联网、短视频等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电话营销正在被挤压。另一方面,电话营销可用的业务资源逐步减少,原来的规模难以持续。”xx说,智能语音机器人与人工座席相比,最明显的优势就是高效,以每天拨打电话量为例,人工每天可拨打电话300通,而机器人可达到1000通。

xx主动谋求与中国语音巨头科大讯飞合作,科大讯飞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这给公司发展带来质的飞跃——短短两年时间,星蝠的云蝠智能语音应答系统成为万科、链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大客户青睐的创业核心项目,客户数量超过180家,公司分别在台湾、xx、上海、深圳、沈阳、郑州等地建立了运营中心。”

“等待下一个风口。”这是这位“不安分”的创业青年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xx心中一直有个充满温暖和人情味的梦想:“上个月,谷歌公司在英文环境下的语音合成已经接近真人,它真的就像一个人一样,会有判断,有迟疑。人类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对未来的憧憬。如果有一天,我把经常会说的话都录下来,语音合成后留给孩子,那么以后即使我不在了,他打个电话就能跟我聊天。也许我个人很渺小,但我愿意投身人类发展的洪流,做驱动未来发展的一簇火苗。”

【篇五】

五辆自行车见证,

他是岛上最忙的人

xx是土生土长的氾光湖人,因个头高大又热心助人,氾光湖人都喜欢称他“大老李”。他守护了28年的氾光湖,是宝应县氾水镇一个面积63平方公里的“孤岛”,4年前还仅靠渡船与外界连通。这里居民有1.4万人,但警察却只有“大老李”一个。

“在氾光湖,我是唯一的‘公家人’,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干好了才对得住这身警服。”从穿上这身警服起,xx就把服务好百姓摆在心尖上。氾光湖一个人的警务室从不打烊,只要群众有需求,xx总是第一时间赶到。

氾光湖没通大桥、氾光湖小学还没有撤并时,每天清晨,孩子们还没到校,xx就已站在校门口,疏导摊贩、指挥交通;上午8时,他会准时出现在渡口,扶老人上船,帮农民抬货,叮嘱船老大注意安全;随后,又赶到警务室处理矛盾纠纷;下午,走访各家各户排查各种隐患……

“他回家没准点,有时夜里来了电话,就又出门了。”xx的妻子华占莹说,他们夫妻俩常常一天下来说不到几句话,有时喊他回来商量个家事,他也没空。

不着家的xx,乡亲们却能随叫随到。以前xx家电话就是“110”。后来他的手机从不离身,电话铃响一声必定接通,夜里也一样。“报警必接警,接警必出警,出警必摆平。”xx说起自己的工作原则,斩钉截铁。

“我始终觉着,心里装着大伙儿,乡亲就不会拿我当外人。”xx时常告诫自己,穿上警服不忘自己是农民,脱下警服不忘自己是警察,岛上就他一个“公家人”,就得让群众靠得住、用得着。氾光湖居民去镇上办事不方便,xx就提供“代办服务”,警务室门口就挂着他的联系方式,每次出氾光湖都会先问村民有什么事要办。仅在最近3年,xx就帮群众代办事项超过900件,上门送证6000多份。

xx警务室的车棚,见证了这28年来他走过的路、做过的事。这么多年,老李来来回回骑坏五辆自行车、两辆电动车、两辆摩托车。换来的是,氾光湖哪家哪户的大事小情,他都“门清”。

民情日记记了近百本,

化解矛盾纠纷6000多起

xx不把群众当外人,群众也不把他当外人。在氾光湖这片土地上,老百姓有什么话,都愿意找“大老李”说;有什么事,都请“大老李”帮拿主意;有了纠纷矛盾,也都认“大老李”评的理。

几年前,氾光湖闹水灾,排涝抢田片刻不能耽搁。牌坊村两个组因排涝的先后次序发生矛盾,上百位村民手持铁锹、锄头对峙,随时可能发生械斗。xx急奔田头大声喊道:“五组地势低洼,先排水,六组后排水。”大家都愣了,原来xx家的田就在六组。他先人后己的选择令人无话可说,村民们放下争执,迅速投入排涝。

xx调解纠纷的“本领”在氾光湖无人不服。新荡村联合组的陈、张两家是邻居,老一辈就结过梁子,有一次双方打了起来,都要求对方赔偿医药费。xx先劝说陈家作为党员干部要提高觉悟,再劝说张家作为生意人要和气生财,又分别给两家各100元,说是对方“赔偿”的医药费。直到气消了,两家人还不知道,这200元是xx掏的。

“别人还说你最有面子,其实是自己花钱买来的。”xx的爱人常拿这事打趣他,xx憨笑不吭声,他心里清楚:在群众面前要有面子,关键要自己行得正,把一碗水端平,群众自然会听你的。

xx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善于观察总结:“对要面子争口气的人,就给他戴上几顶高帽子;对耍无赖不讲理的人,就要用法律义正辞严地说教;对绝大部分人,都要合情合理地劝说疏导。”为此,他还总结出“腿长一些、嘴勤一些、耳朵灵一些、眼睛尖一些、脑子反应快一些”的工作法。方法是总结出来的,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这28年来,xx进过氾光湖每一户家门,上过每一条渔船,记载社情民意的笔记就用了近100本,化解矛盾纠纷超过6000起。

放不下乡亲们,

让他一辈子留在了岛上

28年,整天面对家长里短、调解各种纠纷,xx也有厌烦的时候,他申请过调工作。可乡亲们知道后找到镇派出所,又写信给公安局局长挽留他。“新来的民警不可能像我一样生活在氾光湖,也不可能像我一样对群众这样熟悉。与其让百姓吃苦受累,不如还是我继续干吧!”结果,他主动撤回了调动申请。

在xx心中,老百姓在什么位置?曾跟随xx体验生活的xx公安局宣传干事王向明看得很清楚:“生活中他吃穿不考究,但面对百姓时却细心周到。”xx平时不抽烟,可如果去村民家走访,他对村民递来的烟都是“来者不拒”。xx说:“在农村,老百姓给的烟无论好丑都得接着,要不他会觉得你看不起他。”xx还说,老百姓的饭不能吃,但水得喝。王向明曾亲眼看到,在一个大娘家里,老人端碗时大拇指直接插进碗里,水面漂起油花,可xx端过来,咕嘟就喝下半碗,完了一抹嘴还很满足的样子。

“我是氾光湖养大的树,永远扎根在这里。群众有需要,我就为他们干下去。”xx说,他和氾光湖百姓的关系超过“鱼和水”,是“水和水”,无论走到哪、到何时都不分彼此。放不下乡亲们,就是他愿意一辈子留在氾光湖的原因。xx记得,2004年那年氾光湖遇天灾,栽的秧苗全坏了,全氾光湖的人都急着四处买苗。他家有5亩田也在等苗,可当时他出差在外。让他没想到的是,生产队从外地好不容易弄回来一车苗,村民们一合计,竟先给他家栽上了。“有这样的乡亲,我怎么能让他们失望?”

正因为对氾光湖和百姓的不舍,xx已向组织申请,退休后愿意继续留在氾光湖为大家服务。“一个‘公家人’不管职务大小,一定要和老百姓在一起,一定要有担当敢说‘这件事你就找我办’,这样才对得起百姓对‘公家人’的信任。”xx说。

相关热词搜索: 先进事迹 最美 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