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曾经人们称他为“赤脚医生”。三十八年来,他踏遍了达茂旗西河乡许赵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沟沟坎坎,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与艰辛,但他明白,放弃只有一分钟,坚持却要一辈子。在这个付出了一辈子青春与芳华的小村庄,他怀着初心,坚持着自己的使命,收获了乡邻们的信任和爱戴。他就是达茂旗西河乡许赵村的乡村医生xx。
1980年的许赵村,村民生活贫穷,缺医少药,村里也没有医生,村民们时常小病拖着不想治,大病没钱不能治,得了急病医院太远来不及治。这一年,刚结束医学院函授学习、22岁的xx带着一腔救死扶伤的热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独自挑起全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担。为尽快掌握更多的医疗知识与技能,xx购买了许多医学方面的书籍资料,常常是白天外出就诊,晚上回家彻夜翻书补充医学知识。xx笑着回忆说:“刚开始学针灸时,就在自己身上扎针。有一次我媳妇推开门看见我腿上密密麻麻的针,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我中邪了。”三十八年来,xx读过的医学书籍、做过的学习笔记、记录的病历数不胜数。为了精进业务技能,他经常食不甘味,夜不成眠。虽年过60,但他仍然每日勤学不辍,小到头疼脑热,妇科、内科疾病,大到脑溢血治疗、疾控防疫,xx倾尽所能确保患者痛苦最小,花钱最少。“刚开始乡亲们是不信我的,因为我年轻,没什么经验。二十多年前,我们村刘老汉得了突发性脑溢血,连夜送去白云矿区医院,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啊,医生一检查,说他们治不了,赶紧转院或许还有生还的可能,可是就是不死以后也是瘫痪了。”刘老汉家人一听没什么希望就将刘老汉带回村子里,请xx过去看一看。村子里的医疗条件更差,xx心急如焚,只能先帮刘老汉输液止血,再一边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一边给刘老汉治疗。奇迹出现了,三个月后被预言会瘫痪的刘老汉通过xx的治疗居然能下地走路了,一年后能种地劳作了。
这件事后,乡亲们对xx的医术有了了解和信任,不管大病小病都叫xx去看,xx突然就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一天最少出诊四五次。而且因为xx心地善良、责任心强、医术高明,就连许赵村周边的其他村、其他乡的人们也都找他看病。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人叫出诊,xx从不推辞,总是随叫随到,被乡亲们称为村里的“120”,得到过xx治疗的病人都说他是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乡医。“二三十年前家里没有交通工具,出诊全靠一双腿,到了冬天,有时候后半夜有病人需要出诊,就只能顶着刺骨的寒风一走就是十几二十公里,病人严重时不放心就一晚一晚地守着他们,到了白天病好点儿了我再一个人走回来,多年来没睡过一个安稳觉。”xx回忆起往事不免有些感慨。这样艰辛的日子熬了很多年,慢慢地生活有了改善,xx家里买了自行车、后来有了摩托车,出诊方便多了,前几年他还买了小轿车,这下好了,不管刮风下雨、清晨还是傍晚,乡亲们一个电话xx就能及时出诊,有时候遇到骨折、脑溢血这类需要及时转院的突发性疾病,乡亲们舍不得花120救护车的车钱,只要他们打电话,不管多晚xx都会亲自开车送他们一趟,连油钱他都不要。“从医这三十八年来,我从来没收取过乡亲们一分钱的诊疗费,不图啥,这就是我的责任。”说这话时,xx眼里写满了笃定。
现在国家的医疗惠民政策多了,xx时常会走村串户宣传讲解,还为村里100多户常住居民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尤其对村里的高血压病人、糖尿病人、重型精神病人实施了重点监控,每个月亲自上门检查一次,并及时将查体信息存入档案并录入电脑,为乡亲们建立了身体“晴雨表”。当笔者问到他什么时候准备退休时,xx说:“我的三个儿女都在呼市和北京,早就让我们老两口离开村子搬去跟他们享福了,但是周围没有合适的人干这份工作,这里的乡亲们还需要我,我准备一直做下去,做到我走不动为止。”
据了解,目前达茂旗共有79名像xx这样的乡村医生,默默无闻地奋斗在基层医疗的第一线,可能他们一生也没有得到过什么褒奖和荣誉,但是他们从来不后悔,因为乡亲们的健康就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篇二】
在xx县小溪乡船坑村,有一位普通乡村医生xx,肩背药箱走家串户,守护群众健康,在大山里奔走了40年,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深情动人的奉献者之歌。
近日,记者来到小溪乡船坑村,见到了xx。见到她时她正和村民吴伟成通电话,村民说是自己腹痛、头晕好几天了,需要xx过去看看。接完电话,xx二话不说,整理好药箱,骑上摩托车就往老人家里赶。
天空下着雨,路面湿滑,xx慢慢地在山间小道上行驶着。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来到了村民吴伟成家。
一下车,xx就忙活起来,测血压、测体温,查看病情,发现老人是血压偏高引起的头晕,xx还怀疑老人是疝气引起的腹痛,xx立马给老人对症下药,打针治疗。
吴伟成老人两夫妻是留守老人,子女都在外省上班,平时有个头疼脑热不舒服都是打个电话,xx就赶来了,风雨无阻。
从医40年来,xx风里来,雨里去,救治病人无数。在村民们眼中,xx是他们身边的“健康守卫”,一年365天,她几乎从没为自己放过一天假。
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听到村民生病,她总是随叫随到,赶去救治。xx的子女在外,经常很担心她,但他们知道自己的母亲放不下村里的老人。
船坑村地处偏远山区,其中丰坑片包括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0左右人,现有65岁以上老年人70多人、高血压患者69人、重症精神病患者6人。2010年起,xx给村民建起居民健康档案,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对辖区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因病致贫家庭先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守护群众健康。
xx告诉记者,自己今年已经65岁了,还患有高血压,每天都要吃药降血压,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现在自己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村里的留守老人、贫困群众。
【篇三】
一、病魔肆虐,大爱无疆
有这么一种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患者极度痛苦,生不如死,这就是脉管炎病。溃疡性脉管炎和静脉炎、老烂腿是一种疑难杂病,初期红肿、热痛、肢体发凉、麻木、颜色改变、肌肉萎缩,肢端干性坏死和慢性溃疡,局部疼痛难熬,夜间较重,患者抱膝而坐,甚至彻夜不眠。有的病人疼的在地上翻滚,以头撞墙,哭干了眼泪,疼痛难熬,受到病痛折磨,产生自杀心理,使患者亲人十分痛心和揪心牵挂,到处求医治病,病情依然不见好转。为了看病,有的病人花去了几十万元积蓄,几乎把整个家庭折磨的倾家荡产。
在美丽的铜石镇龙泉村,被称为“脉管炎克星”的xx大夫就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并将满腔热爱和精湛医术奉献于此。xx,出身中医世家,姚氏中医养生堂第三代传人,现在铜石镇卫生院中医科脉管炎专科坐诊。他自幼继承家学,悬壶济世,利用祖传秘方和名老中医精髓,结合现代医学精深研究,独辟蹊径,开创独树一帜的脉管炎治疗方法,效果显著,从医30年来累计治疗过省内外慕名求医,患者20多万人次,用爱心和执著,书写了自己的人生。xx大夫具有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资格证,2012年被xx县卫生局评为中医特色专科,2014年被xx市卫计局评为xx市基层名中医,2015年被xx市卫计局列为中医脉管炎重点专科。2017年5月xx大夫被评为“xx省基层名中医”。
二、大医精诚,厚德精医
他的家乡,方圆几十里内全是山路,道路崎岖坎坷,病人看病不方便,但他随叫随到,上门看病,日日夜夜,风雨无阻,最大程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过去受条件限制群众缺医少药,他经常上山采挖中草药,免费用中药方剂和单方、验方为当地老百姓治病,减轻乡亲们的经济负担,为了乡亲们的健康,不计个人得失,付出了许多。到医院工作后,时刻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视病人为亲人,治疗之余亲自照顾病人,给病人送菜送饭,交心谈心,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照顾的无微不至。姚大夫永远记得那年大雪封山之际,村里有幼童突发急性脑炎,经过简单的救治,姚大夫同幼儿家属在车不能行的情况下,用担架踏着没膝的大雪,深一步浅一步,走过40里的泥泞山路将患儿送到县城救治,到时姚大夫头发、眉毛上的雪花已经凝结成冰,全身湿透,瘫倒在地,患者家属感动的嚎啕大哭。就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路艰辛,用爱心与挚着,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在乡亲们的心中,在故乡的热土上,留下了群众的好口碑。
在治疗脉管炎病过程中,他看见了太多的人间悲剧和痛苦,他不计得失,时刻以病人为中心,心里时刻装着病人,以治愈患者疾病减轻患者疼痛为己任。家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岗新区的尹某,因患脉管20多年,左足溃烂,局部疼痛难熬,夜间加重,时常抱膝而坐,彻夜不眠,为了看病,花光了所有积蓄,妻子离散后走投无路,产生自杀心理,在他最绝望德时候,他接到舅舅的电话说xxxx铜石镇卫生院有医生用独特疗法治疗脉管炎,效果很好,他抱着试试的态度,不远千里来到铜石镇卫生院治疗,在治疗期间他向姚大夫叙述他的所有经过,姚大夫一边安慰他要有战胜病魔的决心和信心,又为他的遭遇感到难过和同情,决定为他免费治疗,在治疗期间看到无人来护理照顾,就主动给他送饭送菜,为他端屎端尿,3个月后病情痊愈,临别时尹某感动的泣不成声,拉着姚大夫的手紧紧不愿放开,感谢姚大夫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如费县赵姓患者52岁就患了脉管炎三年,造成左足干性坏死,不能下地行走,在多家医院治疗无好转,医生说要手术截肢,病人坚持不肯做手术,并做好了一死了之的准备,后听说姚大夫擅治此病,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他,姚大夫先从思想上开导病人,配合治疗,用中药内服外敷,经过一个疗程就好转了许多,几个疗程后病人痊愈,多年来一直未复发。
像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很多,在姚大夫“xx省基层名中医xx诊室”的墙上,一面面锦旗和感谢信就是无声的表白。当别人认为他“傻”和不可思议后,姚大夫微微一笑,说:“咱就是为人看病的,就要为病人负责,服务是咱们的天职,他们那么远来到我这里,虽然又脏又累,不能有怨言,看到病人的康复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会继续做下去”。
三、学无止境,医德高尚。
他长期致力于脉管炎疾病的研究,依据祖传秘方及他个人的潜心专研,苦心求证。经总结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依据传统医学精髓,结合现代中医技术,运用“寒则凝,热则通,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原理,认为脉络闭塞导致疼痛,血瘀血毒导致肢体溃烂坏死,遂结合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医宗金鉴》、《本草纲目》等经典古籍潜心钻研,苦心求证,终于独辟蹊径,创出纯中药制剂“六脉神茶”及“四部疗法”治疗脉管炎的独特方剂,帮助无数患者战胜病魔,重获健康生活。
姚大夫历来注重医德,立志要做一名群众欢迎的医生,解除患者的痛苦,永远把患者的疾苦放在第一位,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年给五保户、孤寡老人、特困家庭患者免费发放医疗药品费。长期以来,响应国家的号召,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积极为病人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宣传、落实各项公共卫生工作。
2017年10月,他突然间感觉自己四肢刺痛、无力,去济南省立医院治疗,医生让在院观察1个月,每天接到多次电话,想到还有很多的患者在等着他回去治疗,他坐不住了,治疗了5天要求出院,回到家后,不顾及自己的病情,忍着疼痛,天天上班,自己无力走路,需要妻子、女儿架着上楼,硬是没有耽搁一位患者的治疗,姚大夫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医院身边的每个人。
姚大夫30余年来用中医治愈脉管炎近千人,患者遍布省内外,最远的患者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药处方占80%以上,并尽量选择疗效好、价格低的中药材。看到一个个脉管炎患者通过治疗后奇迹般康复,心里更加坚定弘扬中医文化的信心。
姚大夫凭借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每年都被卫生系统评为先进个人,2017年更是被xx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xx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xx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xx省基层名中医”。其事迹多次被大众日报、侨报、沂蒙晚报、鲁南商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对荣誉,姚大夫看得很淡,只想做一个扎根基层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健康卫士,并继续努力学习,精益求精,为广大患者服务,做人民群众健康的卫士!
【篇四】
从医58年,为出诊先后骑烂12辆摩托车,总计购买3辆电动汽车……xx县盘古山镇茶梓村村医xx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便开始在村里做赤脚医生。岁月悠悠,我心依旧。五十多年过去了,xx至今仍然奔忙在守护村民健康的村落乡间,成为全县行医时间最长的村医。老人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演绎了医者仁心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2月27日,笔者慕名见到了这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被当地村民誉为健康守护使的老村医。
说起行医的初衷,1945出生的xx告诉笔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父母亲先后生育十个子女,但因缺医少药,最终仅仅存活养大五个孩子。眼见病魔肆虐与骨肉分离的惨痛,父亲强烈要求自己学医,以便能够济世救人。孝顺的xx听从了父亲的建议,1961年开始当上了本村的赤脚医生,从此踏上了治病救人的漫漫行医路。之后xx相继被送到赣州市人民医院、盘古山矿职工医院进修学习,练就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过硬本领。因早年人才匮乏,xx在行医的同时还学会了接生。老人自豪地对笔者说,如今村里很多中年人,都是由自己经手接生的。
茶梓村位于安远、会昌、xx三县交接之处,地处偏远,距离圩镇15里之遥,这里住户分散,山路崎岖。为了让病人少跑腿,只要接到村民求医问药的讯息,xx总会第一时间挎着药箱送医入户。刚一开始出诊都是靠步行,一步一步,到最远的自然村需要近两个小时。路上耗时太多,不仅让病人等得久,自己劳累,还容易错失最佳救治机会。治病救人,时间就是生命。1969年xx在村里第一个买了自行车,出诊效率大大提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及至上世纪九十年代,xx将出诊代步工具替换成摩托车,路上耗时进一步减少。因常年出诊,xx先后骑烂摩托车累计12辆。两三年前,xx与时俱进再次升级代步工具,开上了能够遮风挡雨、环保舒适的电动汽车,从此出诊和接送病人更加安全方便。
从医58年,为出诊先后骑烂12辆摩托车,总计购买3辆电动汽车……xx县盘古山镇茶梓村村医xx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便开始在村里做赤脚医生。岁月悠悠,我心依旧。五十多年过去了,xx至今仍然奔忙在守护村民健康的村落乡间,成为全县行医时间最长的村医。老人半个多世纪的坚守,演绎了医者仁心的一段段佳话与传奇。2月27日,笔者慕名见到了这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被当地村民誉为健康守护使的老村医。
说起行医的初衷,1945出生的xx告诉笔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父母亲先后生育十个子女,但因缺医少药,最终仅仅存活养大五个孩子。眼见病魔肆虐与骨肉分离的惨痛,父亲强烈要求自己学医,以便能够济世救人。孝顺的xx听从了父亲的建议,1961年开始当上了本村的赤脚医生,从此踏上了治病救人的漫漫行医路。之后xx相继被送到赣州市人民医院、盘古山矿职工医院进修学习,练就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过硬本领。因早年人才匮乏,xx在行医的同时还学会了接生。老人自豪地对笔者说,如今村里很多中年人,都是由自己经手接生的。
茶梓村位于安远、会昌、xx三县交接之处,地处偏远,距离圩镇15里之遥,这里住户分散,山路崎岖。为了让病人少跑腿,只要接到村民求医问药的讯息,xx总会第一时间挎着药箱送医入户。刚一开始出诊都是靠步行,一步一步,到最远的自然村需要近两个小时。路上耗时太多,不仅让病人等得久,自己劳累,还容易错失最佳救治机会。治病救人,时间就是生命。1969年xx在村里第一个买了自行车,出诊效率大大提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及至上世纪九十年代,xx将出诊代步工具替换成摩托车,路上耗时进一步减少。因常年出诊,xx先后骑烂摩托车累计12辆。两三年前,xx与时俱进再次升级代步工具,开上了能够遮风挡雨、环保舒适的电动汽车,从此出诊和接送病人更加安全方便。
【篇五】
xx,男,汉族,1961年12月出生。中专文化,自1980年至今一直从事农村基层卫生工作。从医三十多年来立足农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岗位上默默的奉献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一心一意为广大群众着想,为病人排忧解难,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赢得了广大群众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市、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2006年被xx卫生局评为xx市优秀乡村医生。2009年被xx县人事局、xx县卫生局评为优秀乡村医生。他在担任卫生室所长期间连续10年被评为先进卫生室。
一、基层卫生工作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农村基层卫生室工作第一线,严寒酷暑从无怨言。总是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之所想,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总是随叫随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精心治疗、耐心护理,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他深深的知道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他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在乡村行医过程中,他始终把医德做为医生的灵魂,他跑遍乡村每一条小道,深知每一户村民健康状况。
二、2003年的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涌回,他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月要为多名返乡人员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卫生院,将非典预防宣传单发送到每家每户,受到了上级政府的高度赞扬。
三、2013年12月份的一个夜晚,已经是凌晨十二点钟,他突然接到本村村民李英家人的电话,口述腹痛,上吐下泻,家人只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他便不顾一天的疲劳与寒冷,立刻起床赶到病人家中开车把病人送到卫生室,对病人进行治疗。经过治疗后病人身体状况恢复到正常,患者家人十分感谢。2016年1月份的一个夜晚,夜里十一点钟突然接到本村村民于志友的电话,家中孙女于子诺出现高热、惊厥、四肢抽搐、神志不清、牙关紧闭,迅速赶到其家中为她对症治疗,随即把孩子护送到镇医院进行抢救治疗,患者家人对他非常的感谢,像这种情况很多很多。这些年来,他从不收病人的出诊费,即使半夜三更出诊也是如此,对于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他还采取赊欠医疗费待其条件好转后再偿还或者直接免费治疗的方式,为患者排忧解难。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专业医院治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他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他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他经常免费给村民进行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博等常规检查,并讲授健康,防病知识,对广大村民进行健康教育,深夜急诊出诊更是家常便饭。有力倡导了无私奉献,为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榜样。
四、村卫生室不仅肩负着农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工作,而且还承担着配合县卫生局、县疾病控制中心及当地卫生院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预防工作是防控传染病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他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始终以防病工作做为工作重点,认真落实各项防疫工作,利用广播、墙报、宣传栏向群众讲解各种措施,使预防接种工作家喻户晓,老幼皆知,防疫工作始终保持在全镇的先进行列。
五、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是农村卫生室的重中之重,他对全村新生儿进行普查、登记及时上报做到无漏登,无错登、建证、建卡率达100%,每次接种他坚持亲自上门通知应接种对象进站接种,接种后跟踪随访,及时了解接种情况。在他的努力下,村儿童接种率超过98%以上。在各种传染病预防宣传中每次都是将宣传资料发放到各家各户,真正做到家喻户晓,确保不发生一例病例。
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几年来,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参加合作医疗,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提高了农民参合率,本村村民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更好的解决了农村看病贵的问题。他严格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管理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从未出现过私自存放农民医疗卡的情况,认真做到了补偿单、补偿登记表必须让患者签字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了广大群众拥护和交口称赞。在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行微机操作对乡村医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则大幅度地降低,但是他没有丝毫的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常宣传民政政策,除了自学电脑操作医改系统外,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并帮助他们尽快熟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同时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辖区村民4160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尤其为村民500名老人,350例高血压病人,120名糖尿病病人,10名重型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健康档案,并纳入慢性病管理,提供上门随访服务,为了关心老人健康,每年都配合卫生院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验,并及时将体检信息存入档案,真正为老人建立了“晴雨表”。
七、2017年全面完成了家庭医生签约,签约覆盖率达到98%,精准扶贫政策——为村民解答到位,落实了辖区贫困人口数18人,患有大病人数8人,真正的为辖区贫困人口帮到了有病可医,精准扶贫就像一股暖流。缓缓流入心间,温暖了一颗又一颗绝望的心!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以最大的热情投放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尽自己所能为村民们消除病痛。用他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一方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为我们的中国梦保驾护航,为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相关热词搜索: 最美 医师 乡村 事迹材料 医生上一篇:关于矿区安全的征文五篇
下一篇:县食品安全问题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