傥骆道是古长安通往汉中的要道之一,厚畛子曾是傥骆道上最为繁华的古镇之一。相传姜子牙上太白山封神在钓鱼台挥杆钓过鱼(钓鱼台有其钓鱼遗迹,故名钓鱼台村);诸葛亮伐曹曾在厚畛子屯过兵(营盘梁故此为名);唐杨贵妃玉环逃东瀛在老县城都督门住过;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更留下多篇鲜为人知的诗篇等等。可想而知古时这里是官员政客、平民商贾往来频繁之地,曾经商铺密集、客栈云集,车来人往,繁华异常。古时的交通不是如今便捷,出门远行达官贵人坐车骑马、平民布衣步履蹒跚,少则数日,多则几年。厚畛子地处秦岭深山,翻山越
岭,行走更是艰难。达官贵人坐车骑马行走官道,打尖住店十分方便;平民布衣则多走便捷小道,多借乡村人家食宿。山村乡人多为人朴实善良,见到行道之人亦多热茶热饭相待,虽粗茶淡饭但也会让人心暖。
冬日农闲,山里严寒,山村人家有室内焚烧柴火围坐取暖习俗。为方便会在房梁木椽上挂根铁(绳)索,铁(绳)索下系个挂钩,挂个吊罐,用以烧水做饭。路过之人来借食借宿,迎至火堆旁,便倒罐中之水沏茶解客口渴;用罐做饭解客腹饥。有路边人家往往此客刚吃过,又来彼客,重新做饭,麻烦不说,客人长途跋涉,也早是饥肠辘辘,让人等候心却不安。于是就有了吊罐中时常有饭,温在火上,客人来了便吃,罐中无饭就做的习惯。山里人家日子苦,精米细粮少有。饭的材料,一般都是用山里产的玉米经过挑选,在石磨上推出的大玉米畛子,加上一些豆子熬得粥。这种粥做法简单,在罐内易存放,且熬得越久越香,越好吃。客人来了温热,盛出一碗,就着山村小菜,虽简单粗糙却也让饥寒路人口中香甜、心中温暖。久而久之,它便成了一种习惯。在路边人家以备借食路人之用;深沟梁顶住户也做,以备忙碌时自家人用。于是山里人家秋冬有做,春夏也有做;晴天有做,刮风下雨也有做,这种没了就做,罐中常有的粥后人起名叫做“百年粥”。
时至今日,交通发达,出行不似古时艰难,“百年粥”以不会看到。但山里人家偶尔还会做这种玉米粥。不用吊罐,用自家的大铁锅,灶下木柴大火慢熬两三个小时才成的。盛在碗里,黏黏稠稠的深红色泛着诱人的色泽;热气飘进鼻孔,甜甜的香香的;吃进嘴里糯糯的又有点韧性
的香甜。端出一碗,就着山野小菜,坐在门前的树下,看云飘过远山,怎样一种心情了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某县党员干部队伍监管现状调研报告
下一篇:厚畛子镇非物质文化——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