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寻根问源巧学文——字理分析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 浏览次数: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目标为“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正因中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自学字词的能力,字词理解可以通过自学完成,所以不少教师的阅读教学忽略了字词部分,腾出更多时间用于文本解读,这其实是不对的。中高年级字词教学当然与低年级有所区别,(低年级的侧重点在字形字义的理解,高年级的侧重点则应放在形近字辩析、重点字词解读);但是对于容易理解错的字词,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词,任何年级都不应该忽略,即使是高年级,也要进行强化性识读。这里所谓的“强化”,当然不是靠机械重复,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抄写,而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汉字本身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而字理分析在高年级语文教学应用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寻根源,巧思妙记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曾经这样描述:“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从小学到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字教学,却很少人加以解释。”在她回瑞典从事汉语教学后,发现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讲授得越多,学生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反思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往往机械教学、死记硬背、忽略形义、重趣轻理。 王宁 教授就认为:“随意乱讲汉字,只顾趣味性,不顾科学性;只图一时的好记,不管记住的是否合乎道理,最后是前面教了,过些年再去纠正、去重新清理。这当然不是一种好办法。”小时候自己在学习“照”字时,就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它至今仍为学生所津津乐道,还被不少老师作为记字窍门在课堂上大为推广。“照”字这么解释,虽然有助于记住字形,但却曲解了字义,隐藏着思想问题。教师应提示学生结合生活联想“照”离不开太阳和火(“灬”是火的变体)。“日”和“火”正是古人造“照”字的构形字符,字形与字义正是在这里紧密相连。“召”是它的声符,起示音作用。正确理解“照”字,对学生以后学习“日字旁”和“四点底”的字(如明、晴、晒、时、煎,熬、熏、熟、蒸)打下了科学的基础。这样,弄清一个字符的来历,就可以把握一批由这个字符统帅的汉字。在了解字理的基础上,其实可将刚才的顺口溜改成:“照是形声字,声旁读音召,白天红日照,晚上火把照。”从字源上了解汉字,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字形,更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汉字本身丰富的内涵,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游山西村》一课中,“疑”字虽已重点讲解,可是学生反复订正抄写后仍有不少人写错。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潜心研究这个字的构字规律。  

                                    

                                       

这是“疑”字由金文、小篆演变至今的过程。这是一个会意字,其金文左上部是牛,左下部是彳,表示路;右上部是一个呼喊的人,右下部是止,表示脚,合起来就是丢了牛,四处寻找,找不着,心想:牛到哪里去了呢?心生疑惑也就是怀疑。其小篆为形声字,子、止表意,表示丢失了小孩四处寻找,所以生疑。楷书将子、止叠合写作     。本诗中就是指山岭重迭,水流宛转,似乎让人怀疑前无路径的意思。学生若了解这个字的演变,掌握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这个字应该很快就掌握下来并且不容易写错。  

二、析部首,触类旁通  

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老师在形声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义联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主要偏旁部首的意义,以后一看见带有这些部首的字就能大致判断其与什么有关。现截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的“颤”字教学实录进行分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颤”字的部首“页”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么?  

生:(茫然)页码、页数……  

(当老师一再否定他们的猜想时,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迫不及待想要知道答案。)  

师:这个“页”在古时候表示脑袋。  

生:啊?怎么会呢?这有什么关联?  

师:(课件展示)同学们看,这是 “页”字从甲骨文     到小篆     再到隶书“页”的演变过程。你们瞧,     上面是“首”,下面是“人”,它是“头”字的原形,原来读作 xié。因此“页”的本义是人头,带有“页”的字都与头有关。  

(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恍然大悟。)  

师:请你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带有“页”字旁的字,说说这些字与“头”有什么关系?  

生1:“领”字有页字旁,因为领袖是一个集体的头儿。  

生2:“颔”字是页字旁,因为人的下巴是头的一部分。  

生3:我们今天学的“颤”字,它表示人的头在颤动、发抖。  

师:同学们真会举一反三。看啊,小小的汉字奥妙多,我们伟大的祖先造的汉字可真有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多多去想,你会发现汉字趣味无穷!  

相信在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下,学生会慢慢关注汉字的部首,尝试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汉字,识字也将成为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  

 三、巧结合,升华情感  

将识字与文本巧妙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抓关键字眼感悟思想情感的能力。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的林睿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时,对“绝”字的形体结构分析,让我领略了祖先造字时的智慧!林老师先出示 “绝”字的金文     字,就像 (刀)把两束丝割断,告知学生这是“绝”的最初写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绝”的本义。接着林老师边板画小篆“绝”字     边分析道:左偏旁 (糹)是一束丝形,右上角表示“刀”,右下角是 “卩”(音jié),是古代跪坐的人形,整个字的意思就是“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迁移到人们常说的“绝望”,指的就是一“丝”希望也没有了。林老师抓住题眼“绝”字,科学解说汉字,从分析“绝”字的金文,再到板画小篆,溯本求源,不仅使学生对“绝”字的本义、引申义理解到位,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形象的画面让人过目不忘。学生不但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加深了对伯牙“破琴绝弦”之悲痛决绝和“知音”之难寻难求的感悟。  

林老师的识字教学我虽然只是知之皮毛,但却激发了我教学的灵感。像是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可随文教学“斩钉截铁”一词的含义。“斩”是会意字,老师可以先出示“斩”的小篆     ,部首是“车”,告诉学生古代有“车裂”之刑,因此这个字表示刑法。同时向学生讲解,“斩”字也可以“斤”为部首,并板画甲骨文“斤”字     分析,表示上面是横刃,为曲柄,像斧斤形,本义指斧子一类的工具。合成“斩”字,表示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现在泛指杀,砍。紧接着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中“斩钉截铁”一词好在哪里?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什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五位壮士当时的情感么?相信学生在掌握“斩”字的音、形、义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更能感受到文中五壮士对敌人的痛恨,以及班长态度坚决、义无返顾、英勇顽强的精神。  

又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母鸡》一文,也可以通过汉字的教学感悟“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当学生抓“警戒”一词谈感受时,老师可以对“戒”字展开教学。先形象地画出“戒”字的甲骨文     将汉字的意象形象化,边画边解释     代表双手,想象古人两只手握着兵器的景象。接着再画“戒”字小篆     ,这时候学生不难发现,小篆的     上方与我们现在的“戈”字十分相似,“戈”其实表示兵器;而下方也由原来的     演变为     ,演变至今日,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廾”,表示两手捧物。因此“戒”字是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学生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后,书写时也就不会发生漏掉笔画的现象。还可让学生举生活中看到或电视上看到的例子,如警察叔叔执行任务时,手执枪,保持高度的戒备。再回归文本,提问学生:“对鸡母亲来说,她有武器么?她承担着什么风险?为什么她要这么做?”从而体会鸡妈妈为保护小鸡的那份浓浓的母爱。  

同样在这课中,老舍先生在文末赞叹:“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学生容易将“辛”与“幸”混淆,老师可板书“辛”的字形演变: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从甲骨文上看,     像一把上似圆柄,下似尖刀的古代刑刀。本义是古代在奴隶或罪犯脸上刺字或实施其他肉刑的刑刀。后来引申为:像遭受酷刑一样的劳苦的意思,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辛苦。在了解“辛”字字形的演变和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母鸡孵化、保护小鸡等的艰辛,建立引申义与本义的连接,感受“辛”字厚重的感情色彩。然后和“幸”进行比较,让学生区分并掌握这两个形近字。  

林睿老师的《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一文,拓宽了我教学的思路,坚定了我以“汉字文化浸润”为语文教学要务的认识。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精髓。汉字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可说是享誉世界。教师要充分展示汉字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在新奇、快乐和崇拜中学习汉字,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使汉字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 寻根 学文 小学 分析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