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 信言不美
不论古今,但凡是个领导者,应该重视“人言”。当然,对于顺从和赞扬的“人言”,是乐意听的。但如果是批评之言,“逆耳”之言,听下去就不那么容易了。按说,喜听“顺耳”之言不喜听“逆耳”之言,也是人之常情,但对于领导者来说,能不能听“逆耳”之言,却是能否为政贤明的一个重要条件。
翻阅历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为政者不听“逆耳”之言,偏信顺耳之言,必然会堵塞言路,最终造成乱世;反之,为政者不怕“逆耳”之言,从谏如流,必然会广开言路,进而开创治世。史载,周厉王为政残暴,国人议论纷纷。于是厉王广派密探,重惩批评时政者。一时路人“道路以目”。厉王得意地说:“我能弭谤矣。”近臣告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厉王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不久,国人暴动,厉王被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齐威王不怕人批评,甚至还鼓励百姓揭露他的错误和缺点,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样一来,言路畅通,齐国政治修明,国力便迅速强盛起来。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再聪明的人,有时也可能对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理解,出现失误,即“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避免失误的一个重要方法,莫过于虚心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特别是能听取批评性的“逆耳”之言。古训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韩非子》曰:“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孔子家语》讲得更明确:“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世间最可贵的是说真话,道真情。“逆耳”之言虽然听起来不大舒服,但可使自己不犯或少犯错误,对个人对社会都有益。遗憾的是,有些领导干部喜听顺耳之言,厌听逆耳之言。在这样的领导干部那里,善于溜须拍马的人就会乘虚而入,用甜言蜜语达到营私舞弊的目的,既祸害了民众,最终也会坑了领导干部本人。
唐太宗是明智的政治家,善于采纳大臣的批评见解,能接受别人指出他的言行之“非”。他以隋炀帝拒谏为鉴,诚恳要求大臣们进谏。他说:“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贞观政要》)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年间,进谏和纳谏蔚然成风。仅魏征一人就进谏200多条,唐太宗大多接受,获益匪浅。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与他能听“逆耳”之言有很大关系。
当然,因为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逆耳之言”也不可能全对。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介绍唐太宗纳谏时,特别指出:“纳谏的意思是倾听不同的意见,判断是非,择善而从,如果择非而从,那就不能叫做纳谏。”如果明知“逆耳之言”是错的,你还要“从谏如流”,那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古人还提出了要“察言”,要“三思而后行”。
总之,人要善于从批评中认识自我,从批评中结交诤友,从批评中求得进步。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听得进“逆耳”之言。陈云同志说过,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听取“逆耳”之言,不仅仅是个人修养和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一个党性原则问题,政治责任问题。虚心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善于汲取群众智慧,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良药苦口 信言不美上一篇:兵团国土分局六普法中期自查总结
下一篇:乡镇旅游安全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