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浅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流动党员教育工作

| 浏览次数: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趋广泛,农村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难问题成为农村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发挥好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已经成为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任务。如何破解农村流动党员管理难题,实现“流动党员能找到组织,组织能凝聚人心”的目标,笔者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对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流动党员教育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使各级党组织深刻认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大意义。农村流动党员存在着低龄化、高素质化的特点,一些农村公认的“能人”或有作为的年轻人成为流动的主体。加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力度,不仅有利于本地的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增长才干,提高致富本领,有利于带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他们成为企业的骨干,成为在外务工人员的代表,成为服务家乡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关键是各级党组织要从加强党的建设的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职责。按照“有利于党员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实行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共同管理,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组织设置便利、教育管理灵活、发挥作用实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二、落实工作责任,理顺管理关系,建立农村流动党员管理三级联动网络体系。一是建立村(社区)党支部流动党员服务站。负责本支部外出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具体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向,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对他们中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二是建立乡镇党委流动党员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三是建立区县委组织部流动党员管理中心。用新管理观念和思想去武装农村党员。积极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当好带动劳务输出的信息员、方便家乡群众进城办事的联络员等,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区县委组织部流动党员管理中心—乡镇党委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村(社区)党支部流动党员服务站”的三级联动管理网络,可实现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失,确保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以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网络体系架构基层社会和谐的“主心骨”,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作用。  

    三、改进教育方式,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应针对流动党员特点,遵循“小型、分散、灵活、务实”原则,创新形式,探索流动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教育机制。对流动党员实施四项教育:“行前教育”,在党员外出前,对其进行党风党纪、遵纪守法等教育;“邮寄教育”,各基层党组织把党课教材、党报党刊以及党员电教片等学习资料寄发给外出党员,组织党员自我教育;“补课教育”,抓住流动党员回家的时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内容,对流动党员进行培训提高;“网络远程教育”,在县委、政府的白鹤滩网站上开辟“网上党校”,为上网的流动党员提供学习园地,加强教育。在改进教育方式的同时,要以务实的形式和活动,让流动党员参与进来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党组织应积极创新实践平台,畅通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积极作用的渠道,确保一个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的红旗”。在此基础上明确奖惩制度,对表现突出、发挥作用好、贡献大的流动党员,党组织要进行表扬,经党员大会讨论通过,作为本地优秀党员向上推荐。  

    四、健全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建设流动党员精神家园和政治归宿。现在有的党员认为感觉党的关注少了、温暖少了,过去作为党员的那种荣誉感和归宿感没有了。这其实客观反映出我们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服务和关爱普遍缺失的问题。当前,必须在人文关怀上下功夫,建立适当的利益补偿机制,打造流动党员的精神家园和政治归宿,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这是避免党员边缘化、激发党员活力的现实需求。一是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家庭困难。实行“一委一联”,为每个农村流动党员安排一名以上的在家支委进行联系,协调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困难,使流动党员感受党员之家”的温暖,提高他们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接受管理的自觉性。二是主动为流动党员提供致富信息。由流动党员机构将一些流动党员反馈的信息,和党组织自身掌握的一些信息及时主动地告知外出党员,使他们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或掌握更多的商业信息,促进他们的发展,使他们更加愿意与党组织沟通联系,以期得到更好地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教育工作 新形势下 流动党员 改进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