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文物局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之星发言材料

| 浏览次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xx,现年41岁,现任xx市文物局局长。我发言的题目是《学习给了我一双慧眼》。

  高中毕业后,我开始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参加工作后,我才发现要做好本职工作,自己的文化水平还远远不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如今,经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学习钻研,我终于在专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被破格吸收为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学会会员、xx省考古学会会员,并多次被市政府嘉奖。

  我从小好奇心强,喜欢中国的历史故事,考古对我来说充满神秘。到考古工地后,我才体会到,田野考古工作其实又苦又累又枯燥,甚至有时还不被人理解。曾经有段时间我思想消极,沉湎牌桌。母亲教育我说:“男人三十而立,你以后总不能靠玩牌来养家糊口吧!”母亲的话让我警醒。当时我的业务能力已能应付县域内的工作,我想,要有所成就还得走出去开阔视野。为了熟练掌握田野考古技能,从1999年开始,我积极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由于虚心好学,思维活跃,我很快得到了省考古所何介均、袁家荣等专家的赏识,被作为重点对象培养,跟班学习。何介均先生鼓励我说:“你是一个干考古的材料,要趁年轻多下工地划地层摸陶片。”先生的鼓励,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阅读了数以百计的理论书籍,系统地学习了地层学、类型学、美术学等专业知识,记下了无数学习笔记。经过几年在田野工地上的摸爬滚打,我很快熟练掌握了田野考古工作的全部流程,成为xx地区的业务骨干。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我由文博行业的门外汉成了专家,省内大型考古工地上处处留下我的足迹。2002年,我应邀参加湘西里耶古城的考古发掘,在我工作的1号井内发现了数以万计、轰动全国的秦简。2003年,我被任命为津市博物馆馆长;同年,又被省文物局破格授予“xx省抢救发掘领队”资格。由于业务能力突出,2003—2005年,多次受省文物局、省考古所委托,负责三峡考古抢救发掘项目。在我的带领下,津市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县级文博单位承担了三峡库区重庆巫山平安汉墓地、云阳古陵等多处抢救性发掘任务。2004年,在承担巫山大昌大磅西周遗址发掘任务时,工作条件极其恶劣,我们租住在库区即将移民搬迁的农户家,两个人挤一张简易床,晚上屋顶漏雨,床上还要放脸盆接雨水。由于交通极不便利,当地特产马铃薯成了我们的主食,吃顿青菜竟成了我们的奢望。就是在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我们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了任务,受到重庆考古所和吉林大学监理方的高度赞扬。他们赞叹,xx省县级文博单位中竟有这样一支专业过硬的队伍!

  长期野外工作,难以顾及家庭,我深感内疚。2006年,我开始尽量减少参加田野考古活动,可一回到办公室又坐不住了。2008年以来,我带领同事在津市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定了以澧阳平原和毛里湖区域为重点的工作方案,我们顶烈日、冒严寒,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田野阶段工作,新发现古遗址、古墓葬27处。2009年底,市文物局局长成健专程来津市,要我组织力量对口支援西洞庭管理区的文物普查工作。当时临近春节,西洞庭管理区也不是我的责任范围,但我二话没说,一口应承下来。西洞庭区域是冲积平原、滨湖地区,开始很多人担心难有收获。我率队进入西洞庭后,迅速展开工作,短时间内就有了重大突破,发现了5000年前的史前聚落遗址。这一发现,揭开了西洞庭区域的历史新貌,成为xx市文物普查的重大成果。随后,省考古所专家纷纷赶来进行实地考察。

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我也不忘带动身边同志学习,单位内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近年来,共在国家、省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我个人在《江汉考古》、《收藏家》、《xx考古》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考古发掘报告等10余篇,学术研究水平在全省县级文博单位中名列前茅。2008年,我们还派专人到xx承担《沅水下游楚墓》的编撰工作。目前,津市文物局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文物鉴定水平,在全市文博系统首屈一指。

  我经常说:“因为我把工作当成爱好,所以我快乐地学习。”这些年,我坚持利用晚上时间自学,养成了临睡前学习30分钟的习惯。在我家的床头、案边,常常堆满了考古、艺术、地理方面的书籍。上世纪90年代,全市乃至全省文博系统严重缺乏文物鉴定人才,当时收藏开始升温,文博工作者有责任提供服务并对市场进行正确引导。要具备引导能力,必须让自己先强大,而文物工作者的弱点恰好在于,对真品熟悉,对赝品和造假市场不了解,各地博物馆不乏将赝品当真品收藏的事例。于是,我决定从“零”开始,努力学习文物鉴定知识。由于县级馆平台小,连一本鉴定类的书都找不到,更不用说请老师指点。好不容易找到一本专业书,书中的专业术语又不懂。为了琢磨术语的意思,有时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和博物馆,各地文物市场也成了我经常练眼的地方。为了学习陶瓷、玉器鉴定知识,我多次自费前往景德镇、南阳、昆明等地学习。经过十多年的勤学,现在我在陶瓷、杂项的鉴赏方面已具有较高造诣,成了行业内既懂田野考古又懂文物鉴定的专家,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xx地区馆藏明清瓷器管窥》、《对几件元清花瓷器的认识》、《汉瓦砚真伪辨》等10余篇文物鉴赏类文章。在2006年xx省瓷器高级研讨班上,我脱颖而出,技惊四座,被国家陶瓷学会副会长张浦生先生称为“真正的高手”。

  在学习过程中,我敢于创新,有段时间成了中国文物鉴定门户网站“雅昌”的长客。我通过网络在线与全国各地的文物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在我的倡导下,津市博物馆在全省县级文博单位率先建立数字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在2008年创办了“津市文物”虚拟博物馆,以此为平台开展澧水流域文化、历史、风俗的弘扬和传播。我常勉励自己,任何人都不能吃“老本”,必须常 “充电”,不断学习。2010年,我参加计算机Office等级考试,第一次只考了48分。有朋友劝我,你这么忙哪有时间学电脑,找人代考算了。我说,考试拿证不是目的,而是促使自己学会使用电脑的手段。其后,我在办公室写下“考试不及格”五个字,鞭策自己静下心来努力学习。两个星期后,我参加Office和PPt等级考试,以高分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文物知识永无止境。对我来说,学习的过程就如同攀登高峰,每一个新知识的掌握就如同一次新的登顶。如果用我们的行话说,帮助别人鉴定文物是“掌眼”,那么给了我这双慧眼就是学习。我在学习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之星 文物局 发言 建设学习型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