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村位于xx县城西12公里xx南岸,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490户1633人, 68名党员。近年来,该村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紧紧围绕富民和谐主题,按照“一二三四五六”的思路发展,即:围绕一个目标(打造生态xx、乐活家园),突出两个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三大措施(党的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招商引资),处理好四个关系(经济与生态、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产业与发展),实行五化(绿化、畅化、净化、亮化、美化),建成六园(绿园、果园、菜园、公园、花园、乐园),积极构建村在林中、果在园中、菜在棚中、人在画中的宜居环境。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省级“升级晋档科学发展一类村”、省级“旅游示范村”,市级“标杆党支部”、县级“富民和谐示范村”。
强班子带队伍,“堡垒作用”显活力
村党支部注重强化村级带头人队伍,通过“五子”法选人用人,即:注重质量选苗子,通过培训上路子,分配任务压担子,经常引导出点子,政绩突出班子,过硬的选人机制使村级班子堡垒作用明显增强。三年来,全村共纳新党员10名,新党员张丹江被选为村主任,张当存当选为县党代会代表,培养的中青年后备干部先后被选进村两委会班子,担任村民小组长,先后到村任职的3名大学生村官全部被招录为国家公务员。
抓规划强基础,新农村建设变面貌
xx村过去曾是棣花的穷村,交通不便。村两委会一班人积极联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团来村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邀请中国社科院专家制定“陕南乐活旅游第一村”的发展规划。村上先后争取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20多个硬件工程,建起了跨江大桥,直通江北312国道,建成了仿古迎宾牌楼,改造了“龙凤二泉”,修通了宽15米,长2.43公里的环村大道,安装了近200杆古香古色的景观路灯。村上还为村民硬化了的入户路和院落,建起了270口沼气池,沿居住密集区建起了污水处理池、垃圾台、果皮箱等设施,建排污管道2500米,建起了农家超市、村医疗室、村党员活动室等公益设施,道路两侧还栽植了5000余株风景树、花卉。
抓培训提素质,文化建设促和谐
该村在群众中积极开展“学法律、学政策、学技术”活动,村上从西农大、山东、泾阳高薪聘请多名专家来村讲课,一大批懂技术、爱科学、会管理、讲法律、知诚信的新型农民脱颖而出,果农张线锁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带头人,曾受到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接见,xx村也被省科技厅确定为“农业科技基地”。
“农闲时间学一学,跳跳秧歌乐一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休闲场所,建起农家书屋,有了村文化活动中心,还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文化产业园,成立了老年协会、三八秧歌队、老年自乐班。每到农闲时节,村里总是歌声不断,锣鼓阵阵。为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村里还坚持每年评选一次“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对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好媳妇”李亚,丈夫多年卧床不起,老公公多病,她长期伺候,照料衣食起居,成为村里媳妇们学习的榜样。村里十星级文明户、文明示范户、平安家庭达336户,达到68%。全村社会和谐稳定。
党员示范带头,“循环经济”促增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浓郁的田园风光为xx村发展“三产”创造了条件。村支部顺势而为,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党员示范户”工作模式,开展“三培三带三示范”活动,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村上首先将发展“农家乐”纳入计划,组织党员和部分群众出外考察,鼓励“眼活”的率先发展。党员张当存开办的“贾家”是农家乐的龙头,旺季里每天接待十几桌客人,年收入达70多万元。每逢节假日,来自县城和商州、省城西安的车辆停满了村子,不时还有外国友人前来光顾。短短几年间,全村农家乐经营户已达51户,日均接待游客500余人。2009年,村上依托农家乐产业,引导群众发展大棚蔬菜,在满足农家乐需求的同时,也改变了县城蔬菜主要靠西安“进口”的现状。村里还建起了生态养鸡基地,鸡存栏达15万只。“xx李梅”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产品,并注册“xx李”商标,年总产量达300余吨,产品远销到西安,湖北等地。党员张丹江、张线锁、张当存、张丹彪依靠发展特色产业率先致富,在支部的支持下,分别成为“大棚菜、林果、农家乐、养鸡”四大产业协会的领头人,吸收会员248人。
鸡粪进沼气池,沼液入菜园,菜供农家乐,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带富xx村。李梅、苹果等水杂果2500亩,年收入300万元;大棚菜460亩,年收入230万元;农家乐70余户,年接待20万人次,收入400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3062元增长到2011年的9574元,三年翻了三番。一个全省有特色、陕南高标准、商洛是一流的生态xx、乐活家园正在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 记实 活动 创先
下一篇:强化五种意识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