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蔬菜产业简介

| 浏览次数:

白云区蔬菜产业简介  

   

蔬菜产业是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都市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区充分发挥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突出抓好香葱、食用菌、晚番茄、辣椒为主的特色蔬菜产业,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蔬菜产业格局,实现了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同步推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一)生产规模及产量产值持续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据统计,2008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5.046万亩,总产量8.010万吨,总产值1.254亿元,占种植业产值2.14亿元的58.6%;2009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5.483万亩,总产量8.648万吨,总产值1.41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2.352亿元的60.2%;2010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6.090万亩,总产量9.712万吨,总产值1.755亿元,占种植业产值2.652亿元的67%。三年来种植规模、产量、产值呈直线增长,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0%、10%、20%。经我办调查测算。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1800元来自于蔬菜种植,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385元的24.4%,在蔬菜种植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500元来自于蔬菜种植。由此可见,蔬菜产业已经成为我区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二)、栽培品种不断丰富,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立足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努力做好蔬菜新品种引进、开发、推广等工作,实现常规生产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普通品种和精细品种合理搭配,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提高蔬菜产品档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在现有香葱、番茄、辣椒等蔬菜品种基础上,瞄准珠江三角洲及武汉、浙江、上海等目标市场,向多季节、多品种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周期短,投资小的夏秋反季节速生蔬菜和秋冬蔬菜,随着高新区的驻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牛场方向和沙文对门山、蒙台、范家院一带转移,重点将牛场乡打造成现代生态蔬菜示范基地。经过几年的推广示范,我区基本形成了以晚番茄、香葱、辣椒为主的特色蔬菜产业带。完成晚番茄种植4015亩,实现产量2.0075万吨、产值3212万元,种植区域从原来的麦架镇摆茅一个村发展到麦架、沙文、牛场三个乡镇的30多个村;完成辣椒种植6069亩,实现产量1.21万吨,产值3146万元,涉及沙文、牛场、麦架的20多个村;完成香葱种植25306亩次,实现产量3.1万吨、产值6012万元,种植区域从原来的都拉乡黑石头一个村发展到都拉、沙文、麦架、牛场四个乡镇的20个村。完成花菜种植3120亩,实现产量3120吨、产值499.2万元,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格局,创建了黔山牌“金摆茅”蔬菜品牌  

(三)、蔬菜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健全,为市民提供安全蔬菜  

几年来,我区把蔬菜的质量安全作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严把蔬菜产地源头关,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经过几年的努力,蔬菜中心完成了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面积达37190亩,基本覆盖了我区所有的蔬菜种植基地;在蔬菜生产基地选址方面,严格选择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产地,确保蔬菜生产源头无公害,严把蔬菜产地源头关。完成番茄、辣椒、香葱、白菜、胡萝卜、黄瓜等33个无公害产品认证。二是严把蔬菜生产过程关,在生产过程,严格执行《贵阳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DB5201),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等禁用农药,建立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全管理制度、蔬菜生产档案记录制度、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农药管理、肥料管理等相关制度,大力推行农用物资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用管理,推广科学合理使用各种肥料,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应用中的安全间隔期,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措施,综合防治病虫害,严把蔬菜生产过程关。三是严把蔬菜出土上市关,建立健全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行基地准出制度与市场准入制度,几年来建成蔬菜农残检测点25个,每天对基地出土蔬菜实行检测,检测合格产品准予出土上市,不合格产品不准出土上市,经检测,未出现农残超标的现象,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合格率达100%,同时指导农贸市场抓好蔬菜检测工作,严把蔬菜出土上市关。  

(四)、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减少农民因灾损失  

近年来,先后建立了摆茅、对门山、新寨、扁山、小山、瓦窑、黑石头、蓬莱、红锦等9村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为农户及蔬菜收购商提供了良好的交易环境,年交易量8万吨以上,解决了马路交易的问题,带动了周边村组蔬菜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在蔬菜基地新建机耕道20多公里,排灌沟渠30多公里,修建黑石头村、干田村洗葱池;建蔬菜五连体大棚24栋28800平方米,单体大棚581栋,并配套建设了节水灌溉设施,较好的改善了蔬菜生产条件,提高了蔬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农民的因灾损失。  

(五)、蔬菜产业化经营势头良好,逐步建立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积极探索以农民专业合作、龙头企业为载体,把千家万户的零散种植户组织起来的“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合作社(协会)、公司+基地+农户”产业模式,不断推动蔬菜产业化经营。一是扶持组建蔬菜协会及合作社。先后扶持组建了黑石头、摆茅、青山、小桥、下堰、果园、对门山、新寨、扁山、金甲、王家院、阿所、蓬莱、小山、兴家田等15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协会,帮助黑石头、小山、扁山等协会成功转型为蔬菜专业合作社。二是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及扶持力度,先后引进了贵阳白云裕隆源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贵阳谭氏菜园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贵州晨宇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武汉归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贵州雨青园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北京大一国际种苗有限公司,贵州京黔兴农科技有限公司(三安农业),贵州高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黔达喀斯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贵州聚特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这些企业分别在沙文、麦架和牛场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和加工冷链设施,利用国开行项目或价调基金项目修建一批或正在修建食用菌温控栽培车间、蔬菜大棚、节水灌溉设施、蔬菜加工冷链设施、净菜分选车间、制冰厂等项目,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食用菌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典型带动”的发展模式,确立了以“基地为载体、农户为核心、市场为纽带”的发展思路,多措并举,全面加快食用菌的推广速度和扩大珍稀菌种的种植规模,初步形成了“企业+基地”、“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外来大户带动等三种运作模式,有效助推了食用菌产业朝“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市场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引进食用菌企业6家,带动全区5个乡镇15个村100多家农户从事金针菇、茶树菇、灰树花、香菇、灵芝、毛木耳、双孢蘑菇、平菇、姬菇等食用菌生产栽培。有效地提高了菇农的组织化程度,使食用菌的生产、流通与市场紧密衔接。如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已经起步,金针菇、茶树菇等食用菌实现了四季生产和常年供应。今年计划完成食用菌栽培1100万袋、产量5000吨,预计实现产值5000万元。截止10月,已经完成食用菌栽培1049万袋,实现产量4725吨,实现产值4725万元。  

二、下步发展思想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蓝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文件和省、市关于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以农民持续增收和城市“菜蓝子”供应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蔬菜(食用菌)标准园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稳定香葱基地规模,拓展夏秋反季节蔬菜品种,加强秋冬蔬菜开发,通过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强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把我区建成贵阳市重要的蔬菜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为建设“两个新城”作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完成蔬菜总播面积6.2万亩次,实现蔬菜总产量10万吨,实现蔬菜总产值1.89亿元。  

2、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全年完成食用菌生产3000万袋,实现产量0.9万吨,实现产值6300万元。继续引进食用菌企业开展设施温控栽培,引进南京海曼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日产杏鲍菇、蟹味菇和金针菇各2万瓶生产三条,上海三开公司日产虫草花1000斤生产线一条。  

3、巩固万亩香葱产业带建设,完成香葱种植2.6万亩次,产量3.12万吨。  

4、继续推进以辣椒、晚番茄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建设。完成晚番茄种植3000亩,产量1.5万吨;完成辣椒种植6000亩,产量1.2万吨。  

5、启动牛场乡万亩保供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完成蔬菜种植0.6万亩。  

6、抓好环城高速可视范围及以内改种蔬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7、积极拓展特色蔬菜种植品种,完成花菜种植3000亩次,实现产量3000吨。  

8、加强秋冬蔬菜开发种植,完成秋冬蔬菜种植15000亩,实现产量2万吨。  

9、加强夏秋、秋冬胡萝卜、豌豆等蔬菜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  

10、狠抓蔬菜外销工作,完成蔬菜外销量7万吨。  

11、加强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新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2个,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100%。  

12、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大力引进扶持蔬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扶持蔬菜龙头企业6个,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个。  

   

   

白云区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中心  

2011年11月8日  

相关热词搜索: 蔬菜 产业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