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两型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1年12月3日)
发展“两型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减少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和谐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县作为农业大县,近几年来,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一战略重点,在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离真正两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努力。
一、我县两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农业转型作为祁东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两型”现代农业,有力服务和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加快了“三农”发展步伐。
(一)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大力发展优质农业。我县从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发展优质农业,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促农增收效果显现。优质稻、黄花菜、香芋、席草、瘦肉型生猪、肉牛、烤烟、中药材、油茶及祁东枣等十大主导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据统计,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70%以上的农户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和经营,2010年,农民人均从主导产业获得的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085元。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培育了一批特色镇和“一村一品”特色村,加快了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步伐。目前,全县特色农业形成以优质稻、黄花菜、红薯、席草、油茶林等为主的种植业“六区四带”和以生猪、肉牛等为主的养殖业“十大小区”产业格局,先后被授予全国山塘养鱼先进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10年,全县特色农业实现总产值25.8亿元。三是大力发展加工农业。近年来,我县立足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扶持壮大,2010年末,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5个,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2个,金泰米业、吉祥粉丝、顺信生物、大一牧业、开福国际、仟山工艺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日益发展壮大,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二)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增强带动能力。重点以万福养殖、金山养殖为龙头,扩大生猪规模化养殖,2010年末,全县规模生猪养殖大户发展到985家,全县年出栏生猪150.02万头;以金泰米业为龙头,带动了优质稻米产业不断发展;以开福家为龙头,带动了家具产业生产,形成了一个产业有一个或多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的格局,以吉祥粉丝为龙头,带动了红薯种植和加工产业的发展。二是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初步建立起了农户与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实现了农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农民的品牌意识和竟争意识增强,农民收入得到增加,2010年末,全县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5个。三是发展特色种养基地和种养大户,促进农村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2010年末,全县农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油茶大户、养殖大户达到1.5万户,其中面积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3000多户,特色种养基地达到65个,高城芦笋、友民百合、雄飞草莓、奇林油茶、齐发冬枣、金山养猪、旭成养牛等基地独具特色。
(三)大力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一是进行科技培训。我县充分利用阳光培训,劳务品牌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科技进村入户、干部示范工程加强对农民农村实用技术、科技知识和两型农业内涵的培训,农民参训率达到70%以上。二是培养农民创业带头人,提高农民的创业素质。我县把培养创业带头人即专业人才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涉及种养加工销售等产业,共培训专业人才5600户次。三是建设农业科技园,推广优质农畜品种和种养技术,使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县在洪桥、白鹤、风石堰、归阳、砖塘、黄土铺、太和堂等镇建立了科技示范镇7个,科普示范村72个,农业科技园100个。通过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发展两型现代农业的认识和技能。
(四)大力进行了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治建并举,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一是加强了重金属污染治理。以官家嘴、步云桥、太和堂、灵官、鸟江等区域为重点,启动了铅、锌、镉、锰等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废水处理及回用、废渣整治等。二是加强了水污染治理。在煤炭、冶炼、化工、造纸、食品加工和医药制造等行业改善了废水治理设施,推广污染物处理先进工艺和技术,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和5个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池,全方位减少COD、氨氮和镉、砷、铅等污染物排放。三是加强了农村脏、乱、差治理。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治理农村脏、乱、差和加快“路、水、能、房、医、教、保”等农村民生建设为着力点,农村“五清五改五化”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清运道路、沟渠、公共场所、房屋内外、院落周围垃圾15万立方米,新改水256处,新砌边沟4.6万米,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8810个,改厨6327户,其中新建农村沼气2600户,改圈1971户,新建设通村公路600.9公里,新安装路灯677盏,栽植绿化树18万株,新建节能住房2525户、7.6万平方米,全县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四是加强了生态建设与保护。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矿区和雨雪冰冻灾森林修复、“三边”造林等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实施面积12万亩。加快了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万亩,提升了绿色覆盖率。
二、我县发展两型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中发现,虽然我发展两型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两型现代农业也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投资3.6亿元,兴修各类水利工程15.1万处,硬化防渗渠道87.6公里,硬化山平塘24717口,完成45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电灌站3处,装机1380KW,解决了13.86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机埠更新改造、水土流失治理、小型农田水利等其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水利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但从两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从我们所调查的凤岐坪、砖塘、太和堂、城连墟、灵官、河洲等镇来看,普遍反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设施装备、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投入不足,而用于行政人员供养和行政开支部分较大;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还缺乏合力;支农资金分散管理,加上对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评价不够,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资源利用率低。我县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目前,全县8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剩余人群主要是小学及其以下的老人和儿童,同时,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差,掌握的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差,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导致耕地、化肥、农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三)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略有下降,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要素没能有效地优化组合,农业生产效率不高。
(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从抽样调查的几个乡镇来看,大多数农田基础设施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许多设施陈旧、老化,导致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
(五)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我县是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养殖业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扶持标准养殖小区建设优惠政策的带动下,加之养殖效益的提高,规模养殖小区日益增长,2010年末,全县规模生猪养殖大户发展到985家,由于投入有限,加之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排污处理措施不到位,大部分养殖小区周边环境堪忧,水源、土壤、农田、空气等受猪粪尿的污染十分严重,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恶劣影响。
三、对我县发展两型现代农业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我两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下阶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两型现代农业,才能使我县真正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
(一)大力发展区域农业。要根据我县23个乡镇各自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市场现状、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本着市场导向、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域相对集中和人地和谐等原则,按带状结构进行“两型农业”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功能带。扶持一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城郊农业及外向型农业的重点乡镇和优势产业带,并在农业产业功能带内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优质稻、黄花菜、席草、药材、蔬菜、烤烟、油茶、优质水果、用材林、冬枣、养殖等十一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绿色、环保的“十一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结构得到大幅度改善,基地年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80%以上。
(二)大力发展集约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要坚持农业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大力推广节约型的耕作、施肥、施药、灌溉等技术,促进农业走上低耗高效的道路。一是坚决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生产效益。到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在80万亩以上,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0万亩。二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施“药肥减量增效工程”。三是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农业科学集水、蓄水和用水,实施矿井水综合利用和城市废水净化等工程,加强工业用水和城市尾水循环利用。四是切实抓好农业装备节能工作,大力实施“兴机富民”工程,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推广保护性耕作、水稻生产、油菜收割机械化等技术,大幅度提高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五是扎实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通过提高单产水平来克服耕地资源限制,全县粮食总产量要稳定在45万吨左右。六是发展多熟制种植,发展立体高效农业。
(三)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要高度重视和努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一是要加强对农村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重点加强杨家台、江口、近尾洲等大中型水库库区水土保持、塌岸及淤积治理,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提高水库保护范围内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二是要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三是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特别是小高炉、小煤矿、小化工等的治理力度,推进实施建材窑炉、有色金属冶炼窑炉、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和电力、水泥行业低氮燃烧改造及烟气脱硝工程,大力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减少大气污染,减轻其对农业用地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四是大力开展废弃物资源利用循环模式创新和示范,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设备和新型墙体材料,综合提升建筑、交通、商业、民用等领域的节能效果。五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快推进“两型农业”建设,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对“两型农业”建设的技术支撑,既要做好技术层次的创新工作,又要做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转化。大力实施铁、铜综合回收和次氧化锌综合回收等项目,促进锌、铅、铜、铁精矿等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在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升级改造,促进资源交换、废弃物综合利用和用能循环;支持发展旧货市场,推动废旧资源回收和再生利用。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开发,实现“城市矿产”资源的再生利用。推广猪-沼-果(菜、鱼)模式,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五)大力发展“制度”农业。“两型农业”建设必须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并依靠制度规范来确保“两型农业”的顺利推进。要严格规范和实施农业清洁生产标准;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加强和完善种养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两型农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奖惩制度、农业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定期调查和监测制度;建立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评价制度。
相关热词搜索: 现代农业 思考 调查 发展上一篇:加强学校管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下一篇:交通运输局局长民主生活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