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甘家大塆古建筑群

| 浏览次数:

甘家大塆古建筑群  

   

 2009年5月13日 ,我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队在石永镇象鼓寨村二组发现了甘家塆古建筑群。  

甘家塆古建筑群地理坐标为东经107°6ˊ48.6〃—107°6ˊ50.6〃,北纬30°16ˊ48.6〃—30°16ˊ50.9〃,海拔399.2—419.2米。该建筑群为“一”字形排开的主体建筑都朝东南向的上中下三个院落,当地又叫上、中、下塆。其中:上塆建筑规模最大,下塆修建时期最早,中塆建筑结构最具特色。据曾在此居住过现在邻水县人大法工委工作的甘欣雨同志介绍得知,甘氏先辈在十八世纪六十年入住时,就曾有下塆,后才修了上塆的上堂屋,在十九世纪末又完工了上塆中下部和中塆的建修工程。  

全览三个院落后,开始对下塆进行了数据采集,这座以前又叫“学堂塆”的下塆,其建筑为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构架结构,进深六间7.8米,面阔三间11.6米,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其正屋中梁有烙印花纹图案,正大门上横枋中有独具特色的门当,现仅有正屋右侧柱石墩上还可见一杯中插花苞枝条的花瓶图案,从其柱墩石和房屋基石那风化的严重程度足见这古屋的沧老,但它现在仍然柱正梁直,尚存青春风采。其精湛的工艺和高超的建筑水平我们不得不为之叹服。从穿枋建筑格式和相关特征看这下塆应为明代建筑。  

中塆为依势梯级建造的大四合院,占地面积562平方米。这中塆修建前是一大片墓地,哪些墓当地人叫深基坟,估计属明代深藏于地下的古墓,现这中塆后面还可见那时留下墓。中塆在三个院落中最有特色,一是屋顶,正房两端和厢房前脊端都有鸱吻,脊背中有宝瓶;二是上堂屋内,梁木都有图案。木制神龛后的墙壁下部有一排齐壁同宽、高1.2米的石雕龛刻3幅,左右各为宽1.5米的龛中分别有似蛇形书写的“福”、“寿”二字,中间那宽2.1米龛内有一神位龛刻。堂屋两侧各有一长7.25米、高0.54米、面宽0.3米的木板凳,每一根凳子的三双凳脚侧面都有花纹各异精美雕刻,左侧凳面板下有遮檐板。还有堂屋侧壁上残存的《公报》中依稀字迹大意为“甘沛然,四品顶带,陆军两广总督府任职”;三是堂屋前护栏石刻,堂屋前那石梯两侧阶沿边的转角石护栏上的石刻图案,有花篮、麒麟图,有恰似仙景的神兽、花卉人物图,还有栩栩如生的龙、凤浮雕;四是前院楼下的马房,前院大门两侧各有宽4.4米、长7.7米的马房。马房前各横排着七根石柱,与大门两边各纵排的三根石柱,形成两“丁”字形,横排石柱中有栓马绳用的孔。据说,建房主人(甘沛然之父甘国褔)曾经是一大富商,在沿海地区就有商贸业务。还有院前四方曾有的宽阔石板道等,足以想像当时这里的气派。    

上塆,当地称其为三重堂的三进式四合院落,其整体纵长为66米、横宽31米,整个上塆保存状况相对较差。但其最初修建的上堂屋主体建筑还保存较好,其屋顶鸱吻造形仍完整,堂屋内横梁烙制的各种花纹图案还清晰可见,堂屋两侧前柱脚下条基石面的花瓶图案也还较清楚。整个上塆建筑格式大体尚存,就是前院东南房和中院西北厢房已毁,还有用砖替换木板壁的较多,多扇上方圆弧形的门和众多花雕窗心都还保存得较好。  

纵观甘家塆古建筑群,其相互连通的三个大院,建筑风格各有所异,自成一体。横排布局的三院落,从下塆到上塆渐次梯级分布,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从建筑时期来看,又有时代延续性。这对研究川东地区的明清建筑、官邸格式有着重要实证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古建筑群 甘家大塆

【甘家大塆古建筑群】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