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水温变化对淡水鱼养殖的影响

| 浏览次数:

1、淡水鱼的简单介绍

广义上来讲,淡水鱼是指能生活在含盐量在3‰的淡水中的鱼类,狭义上来讲,淡水鱼是指鱼苗阶段、成鱼阶段均生活在淡水中,甚至一生都在淡水中度过的鱼类。鱼是人们生活中常用食物之一,营养丰富,价格实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鱼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有需求就有市场,诸多农户开始养殖淡水鱼。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因水温、水质、病原体等的影响,淡水鱼的生长也受到影响,尤其是水温变化,对淡水鱼的生长繁殖影响最大。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在下文简单介绍了水温变化对水温控制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淡水鱼生长的具体影响。

2、淡水鱼养殖过程中水温控制的重要性

在我国,消费最大的鱼类为鲢鱼、鲤鱼、鲫鱼、草鱼以及鳙鱼,此五类淡水鱼是我国养殖户最多的产品。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想要淡水鱼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抵抗能力强,保障水环境非常重要,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为保障水温变化。须知,人会随着生活环境温度的骤增或骤减而出现各种不适,而鱼也会随着水温的变化而生病甚至死亡。也因此,夏季因水温变化最小而成为淡水鱼养殖的最佳环境。然而,因夏季水温较高,容易滋生各种寄生虫、致病菌等,导致淡水鱼大面积爆发疾病,所以,养殖户应加强水温控制,避免水温过高或者过低现象,提高淡水鱼养殖的产量,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在养殖淡水鱼过程中,养殖户应该了解,鱼类是变温动物,其的繁衍能力、生长速度等会受到光照、温度、气压等影响,其中,鱼赖以生存的水体温度变化对鱼类影响最大。一般来讲,温度较高的环境能够有效促进鱼类生长,温度较低的环境不利于鱼类生长,在低温环境下,鱼类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将会失去活性,导致鱼类死亡,在淡水鱼养殖中,一旦水温突然下降,鱼类极可能因难以适应新环境而表面创伤,生病甚至死亡。上述问题是我国多数地区常见情况,在黑龙江养殖的鱼类对温度要求与其不同,作为我国鱼米之乡,淡水鱼养殖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然而,本地区因为地处东北地带,温度较低,因此,养殖的淡水鱼多是冷水鱼,喜低温而不喜高温。但是,不论是何种鱼类,对温度变化反应都十分明显,因此,加强水温控制非常重要。

3、水温变化对淡水鱼养殖的影响

3.1、案例分析

在本地,养殖最多的经济鱼为鲟鱼,其中,中华鲟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广泛,0-37℃之间均能正常生存,20-22℃为最佳生长水温,17-24.5℃为适宜催产水温,17-21℃为鱼卵最佳孵化水温,冬季时水温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少,生长停滞,体重下降。以此来看,中华鲟对水温的适应性较强。但是,本地某养殖区域发生的一件事告诉我们,水温变化对淡水鱼生长影响非常大。据了解,某水库长期养殖中华鲟,为保障中华鲟繁殖能力,多年来将鲟鱼最佳繁殖期10月份的水温保持在19.7℃,然而,某两年间,10月份水温发生变化,分你别为20.4℃以及21.2℃,温度变化非常小,然而,仅仅是一点水温变化,中华鲟繁殖受阻,直至11月份才产卵,由此可见,水温变化对淡水鱼影响非常大。

3.2、水温对水体中各种水环境因子的影响

在水体中,氧气的溶量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容量均与水温变化有关,水温越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越高,而水温越高,水中有害物质的繁殖速度越快,有害物质的容量越多。淡水鱼与其生长环境的变化如下:水温越高,淡水鱼新陈代谢越快,鱼的生长速度随之加快,对水中溶解氧的需求增多。然而,水温增大,水中有害物质增多,溶氧量减少,影响了淡水鱼的生长,直接影响了淡水鱼的成长,淡水鱼因此致病甚至死亡。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当鱼生长环境的氧气量小于0.3mg/L时,鱼类死亡率非常高。因此,当水温升高时,养殖户应重视水中的溶氧量,必要时利用相应设备向水中充氧,保障水中溶氧量在4mg/L时最佳。而水中的有害物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长,当温度增强,水生生物代谢、反硝化细菌还原增强,产生的水中氨态氮增多,氨溶于水,继而毒害鱼类。对此,在水温较高时,严格控制水温,降低养殖密度,减少饲料喂养次数,及时换水,减少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提高鱼类的产量,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

3.3、水温对鱼类感染疾病的影响

当水温的变化与水质营养力成正相关关系,当水温增高时,水质营养较高直接为水中病原體提供适当的生长环境,水中病原体大量滋生,此时,若养殖户仍采用高密度饲养,水负载较大,极易降低鱼类的抗病能力,导致淡水鱼染病。据了解,在进入高温天气之后,鱼类极易感染寄生虫病,爆发性出血病等,其中寄生虫病多是因鱼类抗病能力降低,而爆发性出血病则是水温持续高于28℃以上常见疾病。对此,养殖户应严格控制水温,降低淡水鱼的生长密度,经常利用生石灰彻底清洁鱼塘,增强水体中的营养成分,提高淡水鱼的免疫力,保障淡水鱼健康生长。

(作者单位:150400 黑龙江省宾县鸟河乡人民政府水产站)

相关热词搜索: 淡水鱼 水温 养殖 变化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