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发布之际,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接受记者专访,对中国铁路发展建设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出台的依据原则、内容特点、作用效果以及实施措施进行了全面解析。
“瓶颈”制约仍然存在
党的十六大以来,铁路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和煤运通道建设成绩显著,西部铁路和区际通道建设亮点频现,重要客货运枢纽建设顺利推进;铁路内涵扩大再生产成效显著,经过6次大面积提速,最高时速达到250公里,这是既有线提速的世界先进水平;铁路装备现代化实现新跨越,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关键领域跨越发展,客车、货车和机车设计制造水平大幅度提升,实现了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国内设计制造能力,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部省战略合作又进入新一轮高潮,铁路运输企业股份制改造试点取得重大成果,铁路资本市场融资迈出了重要一步;铁路节能环保作出重要贡献,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节能环保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过去五年铁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随着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体现规划的指导作用,自2006年铁道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开展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研究调整工作。在《中长期综合交通网规划》的框架下,初步提出了调整原则、路网规模、布局方案等。并邀请路内外专家和国家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多次组织召开规划方案论证会,对调整方案进行多次修改完善,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网规划进行了衔接,形成了规划方案并报国家审批。规划的调整历经两年多的研究、论证、审批过程。
旧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在诸多方面存在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情况:
一是发展要求不适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对交通运输业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衡、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能源结构煤多油少、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特别需要铁路这种资源节约型和能源适用范围广的运输方式,加快构建以铁路运输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发展速度不适应。2002年以来,国民经济(GDP)以年增超过10%的速度持续增长,超过了原预测的7.5%;铁路换算周转量的年均增速达到8.5%,远超过了原规划预测的运量增长速度4.7%。而原规划铁路营业里程年均增长仅有2.2%。从运输需求上看,需要进一步完善结构,优化布局,增加规模,加快建设步伐。
三是发展规模不适应。原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明确的2020年路网发展目标为10万公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运输需求不断增长、对发展铁路认识的不断提高,铁路“十一五”规划2010年发展目标已超过9万公里,原规划10万公里的发展目标明显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热切期盼加快本地区及区域间联系通道建设,各地提出铁路建设需求远远超出原规划规模。
四是发展理念不适应。主要繁忙干线运输能力持续全面紧张,限制型运输状况始终没有改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客运专线,实现客货分线运输;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际间运输需求增速加快,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区际铁路建设,形成功能强大的区际铁路运输通道;我国城镇化一体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补充完善大能力、高密度、公交化的城市轨道交通作。当时规划编制时,基于对客货分线运输、城际铁路的认识不足,考虑快速客运网络规模不够、布局不完善;煤炭运输通道缺少煤炭资源地直接连通中南、华东等煤炭主要需求地的大能力通道等。
在这次规划调整中,铁道部坚持了“贯彻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经济布局、人口和资源分布、国土开发、对外开放、国防建设、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并体现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方向”;“根据国家综合交通发展总体要求,线网布局、枢纽建设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发展,提高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三项原则,为合理进行规划网调整提供了保证。
扩大路网规模,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调整规划把加大客运专线、区际干线和煤运系统建设规模,以及加快既有铁路技术改造作为调整的重点内容。
扩大快速客运网络。铁路快速客运网由客运专线、城际轨道交通和客货混跑快速线路组成,《调整规划》总规模达5万公里以上,较原规划增加2万公里。原“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基础骨架不变,进一步加大繁忙干线客货分线力度,延伸并扩大客运专线覆盖面,加强客运专线之间相互连通和衔接,发挥整体优势。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建设目标由1.2万公里调整为1.6万公里以上。这一快速客运网,连接所有省会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大大缩短城市间时空距离。届时,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西安、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与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一至两小时交通圈、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在建设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际铁路同时,规划建设长株潭、成渝、中原、武汉、关中、海峡西岸城镇群等经济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城际铁路,覆盖沿线各中心城市和主要城镇,实现小编组、高密度公交化运输,有效满足地区大容量客运需求。
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调整规划》进一步扩大西部路网规模、完善中东部路网结构,将规划建设新线由1.6万公里调整为4.1万公里。新增中俄、中蒙等对外铁路通道,完善东北、西北、西南地区进出境国际铁路通道。规划新增向塘~莆田(福州)、合肥~福州、乐山~贵阳~广州、昆明~南宁~广州、西安~汉中~绵阳、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进一步加强区际联系通道。新增喀什~和田、嘉峪关~策克、安康~张家界等铁路,扩大西部地区铁路网规模。新增上海~南通、广州~茂名~湛江、青岛~连云港~盐城等铁路,进一步完善东中部铁路网。结合全国港口发展和功能布局,规划建设沿海港口集疏运铁路支线及物流中心站,形成路港紧密衔接的运输系统,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
构建以煤炭运输为主体的区际大能力通道。围绕十大煤炭外运基地和新疆地区,对煤运通道进行补充完善,加快大秦铁路等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新增建设“三西”地区煤炭下海和铁路直达中南、华东内陆地区通道,以及新疆地区煤炭外运通道及集疏运系统,煤运通道运输能力达到23亿吨以上。
大规模改造既有铁路。在对既有京哈、京沪、京九、京广、陆桥、沪汉蓉和沪昆等七条主要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的同时,对“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内既有铁路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进一步增强通道内铁路运输能力。《调整规划》将增建二线建设规模由1.3万公里调整到1.9万公里,既有线电气化建设规模由1.6万公里调整为2.5万公里。按照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加强主要客货枢纽及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注重与城市轨道交通等公交系统以及公路、民航和港口等其他交通方式衔接,实现旅客运输“零距离换乘”、货物换装“无缝衔接”和交通运输一体化。
3至5年,“一票难求”将极大缓解
按照铁道部的铁路建设计划,今明后几年将有一大批新建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煤运通道、西部铁路等项目建成投产。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国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将会有所缓解,再过3-5年,我国铁路运输中“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将得到极大缓解。
在整个调整规划实施后,我国铁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合理,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运输质量迅速提升,可以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路网规模上。到2020年,全国铁路网覆盖了20万人口以上城市;基本覆盖地级以上行政区,覆盖率达95%以上。快速客运网络连接所有省会和城市人口50万及其以上的大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将基本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铁路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在路网结构上。铁路网技术结构更趋合理,繁忙通道实现客货分线,主要通道基本实现复线大能力化,东北和西北地区主要干线实现复线电气化,东中部和西南地区基本实现电化成网,中国铁路特有的速、密、重运输结构得到协调兼顾。
在运输能力上。煤炭运输能力将达到23亿吨以上,满足煤炭运输需求;南北过江通道货运能力达到6.7亿吨,进出关通道货运能力达到2.5亿吨,西北地区东、南通道货运能力分别达到2.5亿吨和1.2亿吨,西南地区东、南、北通道货运能力分别达到2亿吨、1.7亿吨和1.2亿吨,铁路运输能力总体上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运输质量上。客运专线网形成规模,城际铁路网基本覆盖,主要枢纽点线协调,城市间时空距离大幅度缩短,省会城市间总旅行时间节省50%以上。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更加紧密,中心城市构建铁路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客货集散更加方便、快捷。铁路重载运输、集装箱运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为此,铁道部出台一系列措施保证调整规划顺利实施。首先,突出规划的指导性,重点有序推进。优先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项目,加快客运专线和区际通道项目建设,尽快实现主要通道客货分线运输,从根本上尽快缓解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
第二,强调综合交通理念,科学和谐推进。按照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整体优势,实现综合交通科学可持续发展。
第三,贯彻国家方针政策,依法规范推进。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依法加快征地拆迁工作,强化铁路节能优势,规范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切实维护出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深化投融资改革,全面协调推进。加快合资铁路发展,强化合资建路的氛围和机制;梳理具备经营性的铁路项目对社会推介,吸引战略投资人参与铁路建设;积极推进铁路企业股改上市工作,扩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等。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是在考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大局而制定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路网规划。这次规划的调整必将对推进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也为当前国家要求加快铁路建设,为拉动经济增长做贡献提供了重要依据。
编辑/汪鹏
相关热词搜索: 迎来 中国铁路 机遇期 黄金 发展上一篇:强势行业排行榜
下一篇:铁路车辆轮对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