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科举考试中,由于天气很冷,许多考生用墨锭、墨块在砚台上磨出来的墨都冻上了,从而大大地影响了书写,成绩也不是很理想。而其中一位考生的墨汁却神奇的没有冻上,书写流畅,最后考的成绩也不错。墨汁之所以不冻,是因为这位考生用的是两块铜皮做成的墨盒。由于铜墨盒一般都揣在怀里,能够吸收入的体温,从而使墨汁不会冻。
这样一个传说的真假已无法查考,但铜墨盒从清朝开始流行倒是事实。
文人雅士的时髦之物
说起文房用具,大家想到的都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却很少有人知道墨盒是什么东西。
墨盒是旧时人们用来装盛墨汁的文房用具,号称“文房至宝”。
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南京明代吴祯墓葬发掘简报中指出,在该墓室石壁龛出土一件铜墨盒,外加木盒,长10.2厘米,宽9.8厘米,高5厘米,并且盒中还残存吸过墨汁的干丝棉,可见铜墨盒至迟在明代就已出现,又根据《孟子》曰:“木匠不为拙工而改废墨。”屈原《离骚》也有“修绳而不陂”的记载。正式提出墨斗的,是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云“如绳木所墨斗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虽未出现墨盒,但墨盒的雏形——墨斗即已出现。由此可见,墨盒的起源还是比较悠久的,只是到真正流行就比较晚了。
墨盒从清朝开始流行。史学家邓之诚在《古董琐记全编》中云:“大约始于嘉、道之际。”由于当时液体墨汁的产生,工匠用的墨斗摇身一变,成了文人雅士用来盛装墨水的器具。铜墨盒比石砚轻巧灵便,并能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故在当时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
清末震钧《天咫偶闻》云“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坑,不逾十金,贾人亦绝不识,士夫案头,墨盒之外,砚台寥寥。”可见铜墨盒在晚清已成为文人雅土爱用的时髦之物。当时,商界账房、私塾学堂、文人墨客等巳广泛使用铜墨盒。铜墨盒不仅为教育的普及和书法的普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而且成为提高办事效率、推动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近代化的标志之。
随着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硬笔的普及,毛笔逐渐退出实用书写领域,专为书法艺术而用,墨盒随之也较少有人使用了,更不会有人大量制作了。20世纪40年代以后,铜墨盒便从实用书写的舞台上逐渐消失了。
从铜墨盒的产生到现在,不足200年;而它的实用兴盛期,还不到100年。因此就其功能可以说,铜墨盒服务于近代,自身也辉煌于近代,是一种典型的近代文具。
刻铜艺术兴起 墨盒精美绝伦
随着铜墨盒的流行,为了追求古玩的韵味,铜墨盒的制作也开始讲究起来。工匠们根据文人的不同需要,在铜墨盒盖及四周,刻以书画、诗词,以示装点。也正是从这时起,刻铜成为了 门艺术。
刻铜以阴文刻、阳文刻、双钩线刻为主,在工艺上吸取了平雕、竹刻、篆刻的技法,其铭刻题材多以书法、绘画、治印形式出现。艺匠们视铜如纸,以刀代笔,或采用留青竹刻的技法,或采用照相腐蚀手法,变化多端。雕刻深则入木三分(仿石雕、木雕、砖雕);浅则细如发丝。
由此可见,刻铜艺术大放光芒得益于铜制墨盒的流行。刻铜墨盒集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可谓气象万千,玩味无穷,有着极浑厚的文化内涵和极高雅的收藏品位。
到清末民国初年,一些官僚土绅、文人学士之间,兴起一股赠送铜墨盒以增强友好之风气。如清朝四朝元老,以理财著称的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阎敬铭赠送亲友的墨盒上镌刻有阎氏书法,内嵌端石砚板,精致美观,温润如玉,堪称上乘之作。对于当时铜墨盒的精致,《北京繁昌记》记载:“北京之墨盒儿与江西南昌之象眼竹细工及湖南之刺绣,为中国三大名物。”
晚清和民国时期,以陈寅生、张樾丞为杰出代表的刻铜艺术家,将铜墨盒打造成为刻铜艺术的主要载体之一,使铜墨盒成为具有文字、图案、纹饰、款识的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和艺术品。当时不少著名书画家,如姚华、齐白石、陈师曾等,都为铜墨盒设计过图稿。
很多历史名人,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和实业家,都与铜墨盒结下不解之缘。近代以来的文物收藏名著,如邓之诚的《骨董琐记》、赵汝珍的《古玩指南》、孙殿起的《琉璃厂小志》等,对铜墨盒及其作者、经营者都有记载。所有这些因素,使铜墨盒具有了很高的文化含量和收藏价值。
形态各异 艺术奇葩
在传统文具和近代工艺品中,铜墨盒的种类算是比较多的,大体上可从外形、盒面图案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加以区分。
从外形上看,铜墨盒可分成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双菱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双环形、枣核形、葫芦形、桃形、石榴形、海棠形、书卷形、扇形、瓦形、元宝形、鼓形、刀形、双钱形、如意形、半月形、梅花形、棺材形、烟袋锅形等三十余种,以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最为常见,也最为实用。此外还有盒上带环的衣挂墨盒,外出携带更为方便。
从盒面图案上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以书画为主图,四周配以纹饰;纹饰多为梅、兰、竹、菊、松、琴、棋、书、画等,以梅花为最多。一类只有书画。盒面图案为书法的,以楷书、行楷、行书、隶书居多。篆书、钟鼎文、石鼓文、瓦当文字也占有定比例,但旁边多配以楷书释文。书法内容有名言警句、诗词文赋等,包括从二、三、四宇的警语,几十字的律诗绝句,到数百字的文赋名篇,丰富多彩。中国古代诗文名篇,以《兰亭序》、《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岳阳楼记》、《赤壁赋》、《出师表》、《滕王阁序》、《长恨歌》等较为常见。盒面图案为绘画的,基本为中国画风格。配合刻铜工艺,在中国画的笔墨中,铜墨盒特别强调“笔”,即线条的形式和内涵。画面多为写意和小写意风格,也有工笔画,但都以线条为中心,通过刀刻深浅、粗细的变化,勾勒物象,刻画形象。绘画题材多种多样,包括人物、花卉、鸟虫鱼兽、清供、博古、山水、亭台楼阁等。绘画寓意或吉祥美满,或清雅高洁,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审美习惯。
从装饰工艺上看,以手工錾刻盒面图案的墨盒最为常见。刻铜艺术以刀代笔,适合表现线条的写意性和深刻性,因此盒面的图案大多为名人书法、写意国画和篆刻。这种工艺纯用手工,不可重复,优秀之作别有金石韵味,独具优美意境,堪称艺术奇葩。
刻铜墨盒之外,较为常见的是腐蚀版墨盒。腐蚀铜版本是一种印刷技术,源自19世纪工业革命,方法是将原稿拍摄成网目底片,然后在铜版上涂上化学药品,再用硝酸腐蚀,铜版上出现凸凹不平,进行印刷。这种技术可以真实再现原作的风貌。腐蚀版墨盒技术是从印刷版借鉴来的,但墨盒所需的腐蚀画面要比印刷版腐蚀痕迹更深,这就需要浸液在腐蚀液体内的时间更长。
比起刻铜墨盒和腐蚀版墨盒来,现存的烧嵌珐琅铜墨盒数量就要少得多。珐琅器的制作,是用细铜丝掐制成各种所需的图纹轮廓,通过粘贴焊接,定格在铜制器胎上,然后用各色珐琅彩釉填入施点在金属丝轮廓内,还要经过烘烧、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因其底色以蓝色釉彩为主,又于明代景泰年间开始在北京大量烧制,故被称做“景泰蓝”。明中期以后,珐琅工艺被普遍用于观赏与日用的器物上。晚清,铜墨盒偶亦施以珐琅工艺,使盒面图案显得五彩缤纷。此外,还有将不同铜质(红、黄、白)镶嵌在同一盒面上,利用其色彩差异起到特殊装饰效果的两镶、三镶墨盒。这类墨盒以镶嵌工艺为主,往往还要在不同的铜料上再錾刻纹饰和图案。
墨盒巧夺天工 鉴识还需内功
和其它收藏品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墨盒都值得收藏。值得收藏的墨盒必须包含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或由名家字号或知名的工匠所刻,或由著名的书画家提供画稿,或者在墨盒制作上造型纹饰精美,引入了特殊的工艺手段,或者墨盒与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均可列为收藏对象,但真正上品位的一件刻铜墨盒,应同时具备多方面的内涵。
首先是墨盒的年代。在收藏品市场上,历史越久远的藏品价值越高几乎是个定律。尽管如此,因旧时刻铜艺人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收藏过程中必须去粗取精。另外,陈寅生的刻铜墨盒代表了近代刻铜工艺的最高水平,成为近代以来收藏家们悉心追求的对象。也正是因为如此,落款“寅生刻”的作品中赝品极多,只是在晚清民国时期仿制的比例就达到了80%。彼时如此,当代就更难见真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旧铜墨盒市场行情逐年上升,有人借机牟利,制售假货,地摊上出现了大量粗劣低俗的仿制铜墨盒。
面对铜墨盒市场上的鱼龙混杂,收藏者不仅要加强历史、文化、书画艺术方面的修养,而且要广泛、深入地了解陈寅生、姚茫父等名家的文化底蕴和创作背景,多看他们的真品精品,把握其艺术风格。真品布局章法大方、舒展而紧凑,书画刻工形神兼备,线条坚定、流畅、爽利、深刻:而仿品布局章法则往往委琐、局促而散漫,书画刻工有形无神,线条犹豫、板滞、软弱、虚浮。
相关热词搜索: 墨盒 文化艺术上一篇:宋玉明:我的创作就是一本城市日记
下一篇: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