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等不朽之作,对于华夏先贤的体认是后人难以达到的高度。
借古视今,看见的却是收藏社会弥漫和充斥的不安与慌张。
首先是对满世界充斥的收藏品认定的不安。在经历30年的收藏断层之后,紧接着的是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文化的缺失与货币资本的充沛,构成了彼肖此涨的挤出效益:货币资本主导了收藏的价值走向和价值判断,而文化资本由于缺乏传承人和国家引导,在相当长时间里,让位与货币资本的操控。当下“最成功”的收藏家庭,竟然是以小贩起家的当代第一批股民之一,他们按照“买最贵”的原则,不断在拍卖市场抢拍最贵艺术品,成功当选“年度收藏家”称号。
其次是对收藏链条上关联者信任的不安。收藏一定是人的行为。王世襄等“玩家”类收藏者的消失,流传有序的传承谱系的断档,不是一代人可以重建的。那种连自己的收藏品价值都不知道的爆发型的收藏人物及其故事,强烈地吸引媒体的注意,刺激着收藏界的神经,诱导着公众的价值判断,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不安。
大而言之,是收藏社会的忙乱与慌张。收藏最本质的特征是个性化喜好的累积和表现,是在雍容、闲适的心里认知中,实现物的积累与意的满足。它不需要借助更多的外在宣示与张扬,是二三“会心人”辗转把玩,偶有难得之物、罕见之器,即长啸与歌,相忘于尘的高端精神体验。在收藏社会伦序失范之下,持之以恒的“藏”,变为了短期套现的“抛”。喜好的程度量化为参与拍卖的次数,收藏的品质物化为货币的价格,收藏界的标杆人物,往往也与“资本家”划上了等号。在忙着关注拍卖价格、紧张跟踪拍卖涨跌的过程中,收藏的真谛被湮没的无影无踪了。
回到收藏的本源,重拾传统收藏的宁静与端庄。让拍卖的喧嚣成为市场叫卖的吆喝,点缀和烘托收藏社会的繁荣;让博物馆、美术馆成为专业正确的公共场所,而不是炫耀财富的附属品,进而成为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工具。让真正的收藏潜与心、隐与市,沁入骨髓,转化为传承有序的文化血脉与基因。
相关热词搜索: 端庄 慌张上一篇:美都收藏:收藏者的“大观园”
下一篇:2元纸币引领人民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