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使中国陶瓷主体在这一个世纪中完成了从色釉瓷向彩绘瓷的脱变,其标志是青花瓷的成熟。元代被称为杂剧的时代,元瓷中以戏剧人物为装饰内容迎合了社会各阶层对这一娱乐形式的爱好。元青花以戏剧内容进而以历史人物作题材,有昭君出塞、三顾茅庐、西厢记、百花亭、唐太宗等内容。明清的陶瓷工艺,在釉彩、纹样、造型、品种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已被推进到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的崭新境地。青花是釉下彩,先画后烧,它出现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明清时期的青花不仅蓝色色彩较元代更丰富鲜丽,同时纹饰也更趋复杂多样。明代青花瓷以永乐、宣德时期所造尤为精致。成华至正德年间,使用国产的“平等青”,胎薄釉白,发色浅淡柔和,器形小巧轻盈,图案装饰简洁明快。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发色幽静匀润,较康熙时趋于淡雅,比较突出的有仿明宣德、成化的青花瓷器,从器形到制作工艺几达乱真的程度。装饰图案除传统纹样外,又以幽雅娴静的折枝花、花鸟蔬果为多。明清民窑清华也得到长足发展,青花瓷已成为各阶层普遍使用的日用器。民窑青花,器形似盘、碗、瓶、罐居多,色彩朴素沉着,描绘洒脱。这类彩瓷色彩于单纯中求变化,或描绘吉祥图案,或画人物、花鸟、山水,前者借鉴了织绣、建筑彩画图案,后者则受到了水墨画的影响,而戏剧、小说、故事等装饰性画面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
陶瓷釉色装饰宋代以前以单色瓷为主。图案装饰大多用印花、刻花的方法,唐代长沙窑首开在瓷器上绘画之新风。宋代磁州窑加以发展,元代时青花釉里红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成就是烧成青花釉里红,改变了唐宋陶瓷主要以印花、刻花、划花为装饰的方法而用绘画表现,白地蓝花,清新素雅,颇有水墨画的意味。常见装饰有松、竹、梅、牡丹、菊花、荷花、缠枝莲、芭蕉、湖石及龙、凤、鹤、鹿、鸳鸯、鸟雀、鱼类等,也有装饰历史戏曲人物故事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花松竹梅纹炉》,器物高大,造型庄重优美,图饰丰满,绘画技巧娴熟,是元青花中的精品。上海博物馆藏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人物生动,情节鲜明,装饰和绘画处理得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成熟于明成化时期。成化斗彩是明代最脍炙人口的瓷器,主要为宫廷赏玩品,由于烧造数量极为有限,因此在明后期已相当名贵。五彩是斗彩后彩瓷的又一突破,其彩绘烧制方法大略同与斗彩。但釉下青花已非釉上“点彩”、“填彩”或其它施彩方法的主体,而是构成整个画面纹饰的一个因素,与釉上的红、绿、黄等色处于同等地位,致使釉下彩与釉上彩相映成辉,浓艳绚烂。明代的五彩瓷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图案花纹满密,尤其突出红色,使色釉浓翠红艳,刻意追求华丽的效果。康熙五彩能够熟练使用釉上篮彩、黑彩和描金等装饰手法,因此大大丰富了釉上彩色,加强了绘画效果,同时基本改变了自明朝以来釉上釉下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康熙斗彩以官窑小件器为多见,器形形制种类较少,但胎薄釉润,彩画工细。也有一些专仿成化斗彩,贵重稀见。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以取法桐胎珐琅器而得名,盛行于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为名贵的瓷器,因多属皇室珍玩,故制作极为讲究。珐琅彩瓷最早始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珐琅彩瓷制作日趋精致,大多是在经过严格遴选的白瓷器上精描细绘而成。图案表现内容也日益广泛,改变了康熙时期只绘花枝或有花无鸟的单调画面,创造出花鸟、竹石、山水等丰富多彩的题材类型。同时吸收中国书画的优秀传统,致力于将图画与精美的书法题诗相匹配,成为了制瓷工艺和诗、书、画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
在经历了商周原始瓷,六朝青瓷,唐宋青瓷、白瓷、彩瓷,元代青花、釉里红瓷的发展后,明清瓷器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瓷业生产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景德镇瓷器一统天下,缤纷艳丽的彩瓷逐渐替代了如冰似玉的青瓷,成为瓷品主流;青花瓷新晶迭出,釉里红进一步成熟;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及特种工艺瓷争奇斗艳,使瓷器的装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同时,色彩亮丽、釉汁匀净的颜色釉瓷器,在美轮美奂的彩瓷世界中,别具神韵,耐人寻味……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纹饰 演变 陶瓷 发展下一篇:为什么妻子都爱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