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几个中国皇帝遗闻

| 浏览次数:

中国皇帝之最

“皇”和“帝”两个字,都是古代君主的称号,“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民族领袖人物。秦赢政用武力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奉承赢政,仿照“三皇”的名称上尊号曰“秦皇”,谁知赢政仍认为不相称,因为他自认为“德比三皇,功过五帝”。“帝”或“皇”都不足以显出他的功绩,只有称作“皇帝”才行。于是,在中国便出现了皇帝的称号,这种称号一直沿用了二千多年,直到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被推翻。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统一到清末的2133年中,连同地方割据政权和农民起义领袖建立年号称帝的在内,共有皇帝564人。第一个皇帝是秦朝的赢政,最末一个皇帝是清朝的溥仪,其间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共做了61年皇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汉朝的刘贺,他只当了27天皇帝,就被废去。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唐朝的武则天,她即位时已61岁,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是汉朝的殇帝,名刘隆,生下来一百多天就当皇帝了,他又是寿命最短的皇帝,死时不足一周岁。

在564个皇帝中,10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个。最早的娃娃皇帝是西汉的昭帝,即位时8岁,最后一个娃娃皇帝是中国末代皇帝博仪,即位时3岁。这29位皇帝中,生下来一百多天就当皇帝的1个,两岁当皇帝的2个,3岁当皇帝的2个,4岁当皇帝的1个,5岁当皇帝的3个,6岁当皇帝的2个,7岁当皇帝的2个,8岁当皇帝的7个,9岁当皇帝的4个,10岁当皇帝的5个。

轩辕“皇帝”实有其人

黄帝姓姬,号轩辕,人称轩辕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我国早期的史籍《国语》、《左传》,都把黄帝说成是神话人物。千百年来,黄帝是人还是神一直是个谜。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黄帝内经》一书,这一谜底从此逐渐揭开。《黄帝内经》是几千年来出土的关于黄帝的第一本书。据台湾93岁高龄的著名史学家、台湾轩辕教会会长王寒生和大陆学者余明光先生研究,这本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168年作为随葬品埋入马王堆三号墓中,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两位老先生都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注释和编译,并一致认为《黄帝内经》不是伪书,而是一本实实在在的“治国之本”的书。他们由此推断,黄帝不是人们所说的“传说中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王寒生老先生还曾对他女儿预言,国内应有一家姓轩辕的,并应于1994年找到。这一预言还真地被应验了。这家姓轩辕的主人叫轩辕耀,家住江苏省淮阴市泗洪县。1993年中华黄帝陵基金会成立时,他突然感到自己的姓很“高贵”,应该寻根问底弄个清楚,于是他将自己的姓氏情况写信告诉了陕西省黄帝陵办公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得到这一情况后很惊奇,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有姓轩辕的,经过深入调查,全国姓轩辕的只此一家。王寒生的女儿、台湾轩辕教会总干事王丽霞听到这一消息后,于1994年4月专程来到陕西黄帝陵与轩辕耀会面,并将她父亲著作的有关黄帝姓氏的图书赠给轩辕耀。

由此看来,王寒生和余明光两位老先生的推断是有道理的。轩辕黄帝确实是一个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部落首领。

秦始皇是怎样死的?

公元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秦始皇死于何因?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

持死于疾病说的,认为秦始皇早年患过结核性脑膜炎,后又得了癫痫病,并经常发作。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时,在阳武博浪沙遭人行刺,身后的一辆副车被刺客用重锤砸得粉碎。随后,又发现了刻有“始皇死而地分”的陨石和出言“今年祖龙死”的“仙人"。秦始皇很迷信,这些现象使他感到恐惧不安。为了消灾避难,寻找长生不老药,秦始皇听从了一名相卜者的建议,进行第五次巡游。但这次巡游不仅没有使他消灾和获得长生不老之药,反而使他由于劳累和紧张引发了癫痫病。犯病时,他的头重重地撞到车内用来消暑的青铜冰鉴上,脑部受到撞伤,导致结核性脑膜炎复发,虽经御医全力抢救,但终因医疗条件限制,最后死于沙丘。

持死于非命说的,以原科学院院长、著名史学家郭沫若为代表。郭沫若认为,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复发了癫痫病,头部受撞,引发结核性脑膜炎,但这种病绝不会在几天之内就致人死命,而可以维持二三周时间,这段时间足可以回到咸阳。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是被他小儿子胡亥害死的。郭沫若分析,当时秦始皇虽然病重,但意识很清楚,为稳定秦王朝,亲笔写下了传位长子扶苏的木简遗诏,让赵高派人送给远在上郡的扶苏;而赵高却与李斯密谋传位给胡亥,并将遗诏改为“赐死扶苏、蒙恬”,但当时他们还怕秦始皇再次醒来,所以,没有敢立即将篡改的遗诏送出去。可当他们第二天去看秦始皇时,发现秦始皇已死去多时,右耳流着黑血,身子都硬了。郭沫若认为,这是胡亥害怕夜长梦多,担心赵高、李斯发生动摇而下的毒手,很可能是将一根长3寸的铁钉从秦始皇的右耳钉入脑颅,致其死亡。这事李斯和赵高事先也不知道。

这两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人们对解开此谜充满信心,因为据考察,秦始皇陵没受破坏,秦始皇遗体尚在,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银形成的水银蒸汽对遗体有冷凝防腐作用。待秦始皇陵发掘之时,不仅秦始皇死亡之谜可以解开,而且还可能看到秦始皇入葬时的遗容。

隋炀帝之死

隋王朝同秦王朝一样,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由于施行暴政,隋炀帝即位没几年,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危机四伏。此时的隋炀帝,虽然仍过着荒淫腐朽的生活,还在寻欢作乐,但心中却充满恐惧。一次,大业殿起火,这本是一场平常的火灾,隋炀帝却以为有人造反,急忙逃往西苑,藏到草丛之中,直到大火熄灭才回来。他夜里睡觉也常常惊醒,到了睡觉时要有几个妇人摇抚才能入睡。

到618年,隋王朝的势力已土崩瓦解,只剩下洛阳和江都两地,隋炀帝在江都极度恐惧,天天打卦问卦,以酒浇愁。有一天,他竟对着镜子哀伤地说:“好头颅,谁当砍之?”他备下了一缸毒酒,对他的宠妃们说:“贼兵若来了,你等先饮,然后朕也饮之。”其实,隋炀帝很怕死,还幻想能得到宽恕,他对肖后说:“痛痛快快地喝酒吧,不管怎样,朕不失为长城公,卿亦不失为沈后。”长城公,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降隋以后隋给他的封号,沈后即陈后主的皇后。

说来也巧,陈后主是在炀帝即位那年即604年死去的,当时,这位雄心勃勃的新皇帝赐给死去的陈后主一个贬称“炀”,意思是说他一生贪图花天酒地而荒疏了政务。显然,他是在嘲弄这个亡国之君。历史无情,他万万未曾料到,4年之后,他自己竟连当长城公的待遇也求而不得,相反,他自己倒落得了一个“炀帝”的丑名!

最后,炀帝落入了哗变的禁卫军手中,宠妃们早己逃散,毒酒也找不到了。他怕被杀头,便从身上解下一条绢带,递给禁卫军头领,让他把自己活活勒死了,死时年仅50岁。同时被处死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隋炀帝死后,肖皇后和宫人用床板做了三口小棺材,将其装殓,草草埋葬了。后来,江都太守陈核又把他改葬在江都城西的吴公台下,以后又移葬雷塘。民间传说,因隋炀帝作恶多端,他葬在哪里,雷就轰到哪里。隋炀帝墓后来渐渐荒芜。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现陵前有阮元重修时所立的碑,碑上刻有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授所书“隋炀帝陵”四个大字。

死后被割下舌头的皇帝

王莽称帝之前,很注意笼络人心,表现得礼贤下士,谦恭大度,也做过几件顺乎民心的事。

平帝继位之后,太皇太后认为王莽拥立有功,要加封他2.8万民户、256万亩田地,王莽坚持不受。

有一年遇天灾,王莽主动捐钱百万,献地3000亩,带动了一批官员献地献宅,使一批灾民得救。

王莽有个儿子杀死了一个奴婢,王莽痛骂儿子,迫令儿子自杀偿命。这一事件连处处贬斥王莽的《汉书》作者也将其写进《王莽传》中。王莽的这些做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很多人的拥护,成了稳定汉王朝众望所归的人物。

王莽窃取权力做了皇帝之后,为了巩固取得的权力,他进行了改制。他改制的原则是根据古代经典制定的,史称“托古改制”。由于改制不从实际出发,结果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像币制改革,15年间改了5次,铜钱越铸越小,面值却越来越大,造成了经济混乱,受害最深的还是人民。同时,王莽还不断对外征战,加上连年灾荒,人民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王莽改制前10年西汉有人口近六千万,改制的后期已不足三千万。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终于爆发了起义。

王莽在政权垂危之际,曾发动官吏和百姓大声悲哭,以哀求上苍保佑。老百姓来哭,供给饭食,哭得悲凄者,还任命为郎,为此被任命为郎的竟有5000人。但这也没能挽救他灭亡的命运。最终,政权被推翻,王莽被杀死。王莽被杀后,头被送到宛城,悬挂于街市。人们恨他称帝前将好话说尽,称帝后又不顾人民死活,所以,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切碎分食了。王莽的头骨被处理之后涂上油漆收藏到皇宫武库之中,并一直收藏了二百七十多年,直到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宫中失火才被烧毁。

王莽成了死后惟一被割下舌头的皇帝。

梁武帝是被活活饿死的

南北朝时,佛教盛行,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位笃信佛教、极力提倡发展佛教的皇帝,他本人曾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当和尚,被人称为“和尚皇帝”。而每一次又都被朝廷用重金赎回来,寺庙因他获得可观的收人。他在位时,梁朝佛教极为盛行,当时的建康城内外有佛寺五百多所,僧尼十万多人。

梁武帝一心崇佛,不理朝权,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梁武帝早年没生儿子,过继侄儿萧正德为嗣子作太子,后又生了儿子,取名萧统,侄子萧正德被改封为西丰侯。萧正德对此心怀不满。恰在这时,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政敌高欢不合,投降了梁朝,梁武帝封他为河南王。侯景为人奸诈,看到皇族矛盾很深,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勾结萧正德发动叛乱,答应事成之后让萧正德做皇帝。最后叛军攻进了建康城,包围了宫城,后又引玄武湖水灌宫城。梁武帝这位和尚皇帝被困在里面,一筹莫展,也没有人去过问他,这位皇帝最后竟活活被饿死在宫城中。萧正德也没做成皇帝,后来被侯景杀死了。

崇祯皇帝思陵安葬始末

李自成攻陷昌平之后,火烧了明皇陵的享殿,接着打到北京城下,开始攻城。崇祯皇帝急得面对大臣哭泣。已经投降起义军的太监杜勋和崇祯皇帝的心腹太监一起进宫去见崇祯,告知他外面情况严重,崇祯下令亲征,但已经组织不起兵马,傍晚,崇祯宠信的太监曹化淳将彰义门打开,起义军占领了外城。崇祯得知外城已破,便在乾清宫写下了让成国公朱纯臣负责军事、辅佐太子的诏书,但此时已没有收朱谕的人了。

接着崇祯安排后事,他派人将三个儿子分别送到外戚周家和田家,然后示意周皇后自尽,随后把15岁的公主找来,崇祯见后叹曰:“汝何生在朕家!”说完,左手以袖掩面,右手持剑砍杀她,但因心软手颤而未砍死,事后被人背出宫去;袁贵妃也是自尽后又苏醒过来,崇祯用剑再伤其肩部,还杀了几名亲近的妃嫔。然后,叫王承恩陪他饮了几杯酒,换了鞋,手持长枪,带了几十名手持斧头的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转向安定门,但此时门已封固,不能打开。天快亮时,走投无路的崇祯又带着王承恩同到乾清官,敲钟召集大臣议事,大臣没有一个来的。完全绝望了的崇祯最后带着王承恩离开紫禁城,来到万寿山寿皇亭下自缢而死,死时身着蓝衣,右脚穿一只红鞋,左脚光着,衣上用指血写了几行字,指责大臣们误国,才落得这样的下场。王承恩也陪主子一起上吊。

李自成进入皇宫之后,尚不知崇祯皇帝已死,在宫中搜查,也没有找到,很着急。其部下讲,崇祯皇帝一定藏匿民间,不出重赏和重罚不可能找到。于是下令,交出崇祯皇帝者赏万两黄金,封为伯爵;有胆敢藏匿不报者祸灭其族。后来,才发现崇祯已吊死在万寿山。

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的尸体连同自缢在宫中的周皇后的尸体一起送往昌平,葬到田贵妃的墓中。田贵妃是崇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死于1642午7月,其墓是崇祯皇帝专门为她建造的,规模很大,颇为讲究。崇祯皇帝万没想到,他死后竟也葬在这里。

主持崇祯尸体下葬的是昌平州吏赵一桂。据他记载,田贵妃墓的地宫隧道长十三丈五尺,宽一丈,深三丈五尺。地宫分为前后两层,各有考究的石门。第一层是享殿,共三间。殿内陈设各种祭器,正中是石香案,两旁排列着用五色绸缎制作的侍从宫人,殿内还有几个大红箱,箱内存放着田贵妃生前使用的器物衣服等。中间挂二盏“万年灯”。第二层石门内是安放棺椁的大殿,共九间。内有石床,高一尺五寸,阔一丈,上面安放着贵妃的棺椁。

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棺材运到昌平之后,先停放在祭棚之内,棚内陈设了猪、羊、金银纸扎等祭品。赵一桂和大家一起举哀祭奠,然后,由赵一桂领着夫役进入地宫,将田贵妃的棺椁从石床正中移放到右边,再将周皇后的棺材放到石床左边。最后把崇祯皇帝的棺材安放到石床正中。赵一桂又让人将田贵妃的椁取下,放到崇祯皇帝的棺上,然后点起“万年灯”。关闭石门,结束了安葬活动

崇祯皇帝生前尚没建造陵墓,这是因为,他认为天寿山陵区已无理想的古地,他想建陵于马兰峪,就是后来成为清东陵的地方,但即位后,国事繁乱,尚没付诸实施。所以,死后只好入田妃墓。田妃墓当时尚没建地上享殿,清军入关之后,为笼络人心,下令以帝后之礼重新为崇祯帝后安葬,并改田妃墓为思陵。于是,田妃墓升格为帝陵,成为明十三陵的最后一陵。(贵州贵阳市作者)

相关热词搜索: 遗闻 几个 中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