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指出:加快对枫树屯水利枢纽工程、黎榕灌区建设、水利配套工程、病险水库治理工程和“五小”为主的雨水蓄集利用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十二五”期间,结合政策和投融资体制的改善,继续加大小水电开发利用力度,力争完成朝平江、江边寨、河口等水电站和双江、八舟电站的扩容建设,新增装机容量2.0万KW,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力争农村人均旱涝保灌面积提高到0.5亩,实现粮食安全用水需求,从而为新时期黎平的农村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黎平县农村水利发展遇到的新问题
1.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情势日趋严峻。解放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州的关怀支持下,我县的乡镇供水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特别是近年以来,在中央补助下加大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作力度,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农村饮水二、三期“渴望工程”,每年使广大农村人口告别了饮水困难,取得了“小工程、大德政”的效果。但是,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一些农民群众的饮用水存在高氟、高砷、污染水、苦咸等等水质问题。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中由于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黎平县的加之水污染防治工作存在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农村的水源条件比上个世纪70年代前发生了重大变化,县境内大大小小数十条河流都不同程度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地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我县的地势主要是中低山和丘陵,农田多为山坡梯田,因此农田水利发展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农田水利防洪排涝标准还很低,不少土地还是引不进、灌不上、排不出的“实心田”,有的地方至今还是靠天吃饭。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民经济意识的增强,外出打工人员多,靠发动群众集中人力物力搞农村水利的集体优势已不复存在,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着认识不足、投入不足、发动不足的问题。目前,县境内农村小型水利基本上处于“吃老本”状态,灌溉设施不全,工程老化失修,运行效益衰减,不但难以支撑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尤其是2008年这场突如其来的冰灾,使原本就已老化失修的农村小型水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3.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一方面农村水土流失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控制;另方面,农村水环境不断恶化,不但沟渠河道受着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而且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的大量使用造成的污染也十分严重。不少田地土壤层有害元素含量超标,板结硬化。农村水环境的现状,不仅危及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
二、进一步加快黎平县水利建设步伐的对策建议
1.深化认识,加快水利事业发展。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是推进黎平新一轮创业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拓宽山海协作通道的重要举措。而加快山区水利事业的发展,是巩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成果,加快山区经济发展步伐的重要环节和保障。因此,全县上下必须深化对加快山区水利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把山区水利事业搞上去。
2.责任到位,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对各类水库、主要防洪工程,要明确政府机构(负责人)或社会公益机构作为责任主体,层层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对已建的一些综合性水利工程,如兼有灌溉、发电、供水效益的水利工程必须落实法人负责制或项目业主责任制。这样既可以从发电、供水、水费收入中取得效益,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维护建设,又可以承担相应的风险。
3.加大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目前计委、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部门都有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县政府应加强协调,由水利部门做好统一规划,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突出重点,同唱一个调,同念一本经,全力共同支持山区水利建设。另外,根据山区经济发展较慢,经济实力较差,筹集建设资金难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山区水利建设的力度,提高已沿袭数十年的大中型水利工程补助标准,确保山区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发挥效益。各级政府要把水利建设的投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也要统筹安排。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省里在考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两改一提高项目补助经费时,要酌情实行倾斜政策,提高山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拓宽渠道,形成水利建设投入机制。除国务院颁布的水利建设基金山区各级政府要不折不扣执行,足额征收、专款专用外,对山区各地正在执行的“五金”“五费”的规定,由部门或地方行为变成全省行为,确保水利建设资金的正常投入。另外对全省山区水费粮的计收、管理、使用进行一次清理,制订规范的办法,确保水费粮真正用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中去。继续推行各地实行的以地养堤、门前三包、路(街)堤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扩大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
5.理顺水价,促进水利事业发展。原有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要根据国家的水价政策和成本补偿、合理收益的原则,区别不同用途,3年逐步调整到位。现行的水价普遍偏低,仅为成本价的1/3~1/2,不利于水利管理单位经营管理,也是水利管理单位长期处于低水平自给或无法自给的症结所在。
6.除险改造,巩固已有水利工程。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加速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的步伐。根据“先除险后治病,明确职责,落实业主责任制”的原则,确保水库摘掉“险”帽,并开展河道整治疏浚工作。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对列入改造的小(2)型水库分期分批予以续建配套、改造巩固,并在正常大坝中建设一批一流工程、精品工程。
7.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因此,应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我县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正英,张光斗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2002.
[2]水利部农村水利司.新中国农田水利史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陶孝祥,男,(1974—),侗族,籍贯,贵州黎平,助理工程师。
相关热词搜索: 农业经济 大力发展 水利 更好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