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对慢性病防控工作档案进行分析与利用,为慢性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分析疾控机构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档案资料,发现慢性病防控工作现状、成效和不足,提出应对方法和措施。结果 慢性病防控形势较严峻,防控体系不完善,防控成效逐步显现。结论 分析和利用慢性病防控工作档案,将能够为我省慢性病防控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档案;分析;利用;疾控;慢性病;防控
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患病率升高,慢性病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已经超过传染病,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开展慢性病预防与控制(以下简称慢性病防控)已成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分析和利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的慢性病防控档案,将能够为防控工作的决策、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此,本文对近年来我国、我省疾控机构的慢性病防控档案进行了分析。
1 慢性病患病与死亡现况
档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慢性病呈现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危险因素水平持续上升、发病年轻化、患病人数日趋增多的特点。我国现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患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3300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全国主要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我省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主要慢性病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当前我国慢性病死亡主要集中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病死亡已占到我国总死亡构成的85%以上,其中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我省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构成从1973~1975年的58.0%上升至当前的81.8%。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我省慢性病流行现状严峻,防控形势逼人,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2 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疾控机构是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主体力量,其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状况对防控成效至关重要。档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及我省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现状不容乐观,体现如下:
2.1 专业机构缺乏,近年来,虽然全国各省级疾控机构全部设置了专门的慢性病防控科(所),但有相当多的地市级和县区级疾控机构没有设置承担慢性病防控工作的科室。省级以下疾控机构中,有1/3以上的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为兼职。由于专职专业人员的缺乏,许多慢性病防控工作常常无法深入、持续开展,导致防控成效不甚理想。2011年我省仅5.3%的疾控机构有设置专门的慢性病防控科室,76.9%的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控与其他疾病防控合署办公,所有设区市疾控机构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慢性病防控科,17.9%的县区疾控机构的慢性病防控工作连挂靠的科室都没有设置。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我省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被严重忽视,慢性病防控地位被弱化。
2.2 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 在学历方面,全国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中,34.8%的人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省级疾控机构的这一比例为84.8% ,地市级的为56.7% ,县区级的仅为28.0%[1]。2011年我省42.7%的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52.9%的拥有大中专学历,4.4%的拥有其他学历。在职称方面,全国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以初、中级职称为主,仅有12.2%的慢性病防控工作人员拥有高级职称,我省的情况与全国大体一致。慢性病防控需要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技术水平高的专业人员参与,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我省慢性病防控队伍的人员现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2.3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2010年我省66.7%的设区市疾控机构和40%的县区疾控机构有安排慢性病防控经费,平均经费分别仅为11.3万元、5.9万元;2009年我国中部地区四川省76.2%的地市疾控机构和42.3%的县区疾控机构有安排慢性病防控经费,平均经费分别仅为6.4万元、1.7万[2];2011年我国北部地区的黑龙江省15.39%的地市疾控机构和14.39%的县区级疾控机构有安排慢性病防控经费,平均经费分别仅为0.75万元、0.65万元[3]。慢性病防控任务艰巨,但分析结果表明,我省及其他各省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工作的推进。
3 慢性病防控成效
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总体部署主要是:针对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与监测;针对一般人群的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针对高危和患病人群的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经过这些年来各级疾控机构的努力,我国慢性病防控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有:
3.1调查、监测工作成效 档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开展了许多慢性病调查与监测,其中慢性病死因监测、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均取得了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数据。另外,全国肿瘤登记、全国居民营养监测、糖尿病抽样调查、全国吸烟行为流行病学调查等项目已经开展起来,并从中发现了当前我国主要慢性病患病现况以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实施干预提供了基线资料和依据。
3.2 干预工作成效 档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对一般人群的干预主要是开展吸烟、饮食和身体活动干预,目前的干预成效是控烟效果不佳、饮食得到改善、身体活动依然欠缺;对高危人群的干预主要是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早期发现和慢性病管理,目前的干预成效是居民已有明显的健康观念,部分高血压和肿瘤患者已被筛查出,慢性病管理已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在部分地区得到了开展。
4 慢性病防控存在主要问题和对策
档案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慢性病防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明显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制约着这项工作的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
4.1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政策支持不足 我国的慢性病防控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有些部门和机构对慢性病防控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国家有关政策执行不到位。在国家层面上,虽然逐年加大经费的投入, 但这些经费仅能够在部分地区开展几种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监测、管理和干预项目。在地方层面上,部分地区仅安排或配套少量经费,不少地区没有投入经费。经费严重短缺成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一个短板。
4.1.2 防控模式不适应 由于长期以来传染病防控占据疾控机构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少地方根本没有把慢性病防控摆在工作议程之中。即使部分有开展慢性病防控的地方,其工作思路仍然沿用传染病防控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惯势,未能转变观念和思路。
4.1.3防控体系不健全 我国慢性病防控机构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基层疾控机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缺乏从事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意愿;慢性病防控系统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及标准;多部门有效合作机制未能形成。
4.2 对策
4.2.1长远规划,加强防控体系 政府在国家层面上所采取的全面和综合行动是慢性病防控成功的关键。政府应制定全国慢性病防控中长期规划,建立全国统一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大慢性病防控工作的资金投入,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供给。
4.2.2 明确政府责任,转变工作模式 慢性病防控工作已经超出了卫生部门的工作范畴,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担当。因此,各级政府应把慢性病防控作为政府的民心工程,切实担负起慢性病防控责任,把疾控工作重心逐渐转向慢性病防控,从制度上保证防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针对当前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态势,我省疾控机构的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人员应充分重视慢性病防控档案的重要性,去积极分析和开发,并将结果提供给领导和慢性病防控专业人员使用,从而为我省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决策、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司向,尹香君,施小明.全国疾控系统慢性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9):892-895.
[2]乔良,邓颖,胥馨尹,等.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慢性病防控机构基础配置现状及公平性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1):26-30.
[3]何伟丽,聂玉芝,张亚旭,等.黑龙江省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现状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3,14(8):569-572.
编辑/苏小梅
相关热词搜索: 慢性病 防控 利用 档案 分析上一篇:艾滋病预防健康宣教分析
下一篇:普外危重症80例临床救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