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难当的七月,在堪比春运候车站的急救大厅,母亲丢下行囊,远行了。
我替母亲拭去最后一滴泪水,在心里咂摸它的滋味。
眷恋与不舍,肯定是有的。兴许还有自责,母亲一直认为疼痛是春节吃鱼肚,吃坏了肠胃。
“怎么管不住嘴”,她总这样说。最多的,应该是疑惑,为什么囊肿可以致命?
外婆看的报纸,是母亲定期寄去的。生于南京,居于上海,母亲每天要看《扬子晚报》与《新民晚报》,随着病痛的加剧,“繁星”“夜光杯”的文章都无法坚持阅读,亦无力再向子侄们转发一些养生偏方和心灵鸡汤的微信。她或坐或躺,偶尔抱怨父亲给她止疼药物时间不对,安静地等候儿子媳妇下班,等候孙子放学。因为疾病畏光的她,会在家人陆续回来时,打开所有的灯,看儿孙表演性质的、略有夸张的嬉闹,在疼痛的间隙享受些许温馨。
隐瞒而来的温馨总是脆弱不堪。周五,我下班后,母亲突然大口吐血,继而入院,继而转院,继而抢救。抢救室很冷,床很硬,毯子很薄。我从超市抱回一床空调被给母亲盖上,瞥见上面印着“Happy Sunday”,心头一惊。
两天后的周日,母亲离开了我们。从此,我愿意相信happy在英文里有极乐的意思。
“瞒”可以带来默契的安宁,“瞒”来的哀伤也不可挽回,毕竟对于家属,我们一直做的是单选题。理性与感性,从来就是鱼和熊掌。母亲最后的愿望无从知晓。外婆未能见到女儿最后一面,即使只是在半日车程之外。
我未能听到母亲的谆谆嘱托,即使是在弥留时间,我问她对儿子有何交代,母亲攒足了力气说,没有。
我想,这可能是母子今生最后的赌气吧。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