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研究组(34例)则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是5.88%,与对照组的23.53%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炎疾病治疗期间,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方案,不仅有助于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胆囊炎;安全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3--02
临床上,以疾病发病缓急将胆囊炎分为急性和慢性胆囊炎两种,该病属于多发且常见疾病,通常情况下,合并胆结石。临床具体症状如下:呕吐、恶性及上腹部疼痛[1],有些甚至伴有全身感染症状,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不利于患者身体。基于此,本课题针对本院接收的胆囊炎患者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进行简单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17年8月-2018年10月接收的68例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4)中,有18例男患,16例女患;年龄23岁-62岁,均值(43.25±2.31)岁;研究组(n=34)中,有19例男患,15例女患;年龄24岁-61岁,均值(43.15±2.28)岁,组间基础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开腹手术治疗方案:实施持续硬膜外麻醉,切口位于右腹直肌位置,通过常规方式了解腹腔内脏器状况,探寻胆囊,将其与周围粘连位置彻底分离,后将胆囊切除,与此同时,在腹腔中留置引流管。
1.2.2 研究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方案:全身麻醉,协助患者调整至头高脚低左倾体位,准确开腹后,吸出适量胆汁,减小胆囊压力,以便快速分离胆囊。将腹腔镜放置腹腔中,全面了解和检查胆囊炎症、粘连状况、腹腔状况等,由手术医师对动脉走向及胆囊管走向密切观察,游离胆囊管并将三角区域解剖出来,缓慢切除胆囊。完成手术后,以患者具体病情发展状况留置引流管。术后3d后拔出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的处理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分别是率(%)和(),分别采用x2和t值检验,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 在住院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方面,对照组分别是(12.59±2.18)d和(69.63±11.41)min;研究组分别是(5.89±1.75)d和(42.14±11.23)min,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3 讨论
胆囊炎诱发因素如下[2]:首先,细菌侵入,其是大肠杆菌由胆道渗入至胆囊引起的;其次,应激反应加重或者严重创伤造成的,其是由于神经内分泌在短时间内分泌增加,使得胆囊收缩功能下降,造成大量胆汁聚集在囊壁上,再加之刺激作用,使得胆囊黏膜抵抗能力下降;最后,因为胆囊管梗阻进而诱发该病。据有关资料显示,胆囊管梗阻患者中,89.6%左右是因为胆囊结石造成的,与此同时,诱发因素还包括胆道扭转、胆囊肿瘤、胆道狭窄及胆道蛔虫等。就胆囊炎患者来讲,治疗效果相对明显的方法是胆囊切除术,但是,常规开腹切除术属于有创操作,而且创伤大、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延缓了患者术后康复时间等,特别是年龄较大患者,因为自身免疫能力及抵抗能力较弱,再加之诸多基础疾病,使得手术风险进一步提高。
近些年来,医疗水平越来越高,腹腔镜技术在临床中的使用范围逐渐增加,其具有创伤小、手术视野广及出血量少等特点[3],结束手术后,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而且无显著并发症,疼痛轻。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知,两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有助于患者及早恢复健康;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是23.53%,研究组是5.88%,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于胆囊炎疾病治疗中,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可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许俊峰, 郭献廷.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手术时机及手术技巧分析[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6, 19(9):728-730.
李志国.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刊, 2017, 19(1):55-56.
李景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疗效分析[J]. 贵州医药, 2016, 40(6):668-668.
相关热词搜索: 胆囊炎 胆囊 切除 手术治疗 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