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13中国企业文化竞争力调研报告”解读
“中国企业整体文化竞争力仍然较弱,两级分化现象明显,优秀企业的文化竞争力高于其他企业30%。”2014年3月18日,在历经半年的调研后,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在北京发布了“2013中国企业文化竞争力调研报告”,并得出如是结论。
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间,德勤公司对286家企业进行了中国企业文化竞争力调研。这些企业涵盖了多个行业、资产性质及业务范围。德勤对其文化管理、文化驱动、文化先进等九大维度的文化竞争力指数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这些企业在人才激励保留、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等多个方面存在多个短板,企业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亟需提升。
“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基业长青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竞争力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德勤中国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合伙人王拓轩告诉《国企》记者,“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潜移默化地使员工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增强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从而实现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目标,最终助推企业战略落地。”
优秀企业文化有何共性
从此次调研结果来看,不优秀的企业文化各有各的差别,但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大体相同,比如沃尔玛、宝洁、通用这些知名公司的文化具有很多的共性。优秀企业在如下几方面与其他企业拉开明显差距,优势显著:市场对标(差距56%)、文化培训(差距51%)、文化案例收集(差距48%)、薪酬竞争力(差距46%)、战略沟通与传递(差距44%)、理念外化到企业形象识别体系(差距44%)。
德勤指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共性主要有四个核心表现。
第一个核心是追求卓越。这些企业都有一个梦想,要做一个好的企业,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他们对企业的目标有很高的标准,追求卓越的理念也非常清楚。
第二个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做一个好的企业必须具有的几个要素之一。虽然中国很多企业谈以人为本,但有时候只是一个口号,并没有体现出来。在善待员工方面,通用、宝洁、沃尔玛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他们有实际的政策和制度支撑“以人为本”,所以他们的人员保留度和人员敬业度都非常高。这是这些企业能实现卓越的基础。
第三个核心是信任。在一个优秀的企业里,企业文化比较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逐层的信任。公司和员工之间有信任,员工之间有信任,高层、中层、基层之间有信任,所以这类公司的教育成本特别低。大家能往一块儿想事情,不用内耗,因为他们有共性的价值观和理念。
第四个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优秀的企业,无论是企业战略、企业规划还是市场份额,不会搞一些大而空的东西。他们非常明确企业能做什么,业务怎么做能赚钱,能够基于市场实际去做预算。而很多企业每年做预算都比较主观,往往脱离市场情况。比如有些企业,不管市场环境怎么样不好,都表示要增长20%,给股东承诺增长等。但是,要增长企业就要招人,招人就得相应配套投入,而最终市场不支持业务的高增长。这就造成企业成本上去了,利润却进一步下滑了。那些优秀的企业有时候在业绩指标制定上会主动下调5%或更多,因为市场环境不支撑企业的发展。这是实事求是的概念。
“1999年我在宝洁工作,当时宝洁全球业务下滑,公司的研发速度跟不上联合利华。联合利华新产品推出周期比较短,宝洁新产品推出周期比较长。为此,公司高层做了一些大概念的设计。但是,新的CEO上台第一天讲的第一句话是:‘同事们,我们要认清一点,我们这个公司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卖洗衣粉、卖香皂的公司。对我们来说,把洗衣服、香皂的质量提高,用比较合理的价格卖给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分销做得好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搞那么多大概念,我们不要追时髦,我们就是个卖洗衣粉的公司。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了,你把洗衣粉生产好、研发做好,把客户的信任建立起来,把洗衣粉卖好就行了。’”王拓轩说,“这就是实事求是,是一个企业良好的作风。优秀企业这些共同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是把双刃剑
从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角度来讲,企业文化所起的核心作用就是统一思想、统一行为,使大家在战略问题上达成一致,在执行问题上达成一致。
德勤中国人力资本咨询副总监李亚珠认为:“优秀的文化对内起到了提升凝聚力与执行力的作用,对外能够帮助企业不断识别外部潜在的机遇和风险。很多时候不是企业的技术不成功,也不是管理不成功,而是由于企业文化丧失了对外部的敏感度,致使企业本身的活性和弹性下降,所以导致企业走向另外一个阶段。”
“任何一个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和快速成长型企业,常常会一下子涌进很多新人。这些新人与企业之间会产生磨合成本,他们来自于不同背景,想法不一,行为方式不一,信念也不一样。企业文化有一个好处,就是通过文化的统领让人们思想统一、行为统一、劲往一处使,最后形成竞争优势。”王拓轩举例说,“那些欧洲小型公司,例如奢侈品公司,他们存在100多年了,他们有非常统一的模式,虽然企业走得不太快,但是走得很长。在中国,这几年一些温州企业因为大环境不佳遇到了困难,虽然这些公司都不是很强大,但是这些公司的创业者和员工长期磨在一起,他们想法非常统一,执行力非常强,因而做得非常好。却是一些企业,空降了一些人才进来,企业却垮掉了。因为大家的想法不一样,没有共同的信念、准则和原则在里面。企业缺乏统一的文化,没有竞争优势。”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文化在某些时候对企业不一定都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在企业文化里,往往“成功会导致失败”。2000年,安然公司的倒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长期以来,包括哈佛商学院一直认为安然是一个优秀企业,因为安然公司是绩效导向型企业。当绩效导向过了头,人们就开始不计代价地追求绩效,最终导致很多问题暴露出来,这个企业最终垮掉了。”
“文化的东西我们要辩证地看,它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做好了是好事,做不好,反过来变成一个负面的东西。”王拓轩说,“现在最明显的就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比如金融行业的银行怎么赚钱,他们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就赚利差。但是当马云搞了余额宝,搞了新的金融创新,人们会发现互联网在改变游戏规则。传统金融企业如果不去了解自己的思维,总是认为自己过去思维模式是成功的,自己做法是成功的,自己不缺乏创新做法,那么传统银行就会出问题,就会被消灭掉,就像苹果消灭掉诺基亚、摩托罗拉一样。因为环境变了,你还坚守原来的规则。过去这些企业都是成功的好企业,但是成功导致失败,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变化。”
三招提升文化建设
从《2013中国企业文化竞争力调研报告》的相关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文化竞争力较弱。对此德勤认为,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企大多是“家庭式”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一把手就是家长,权力和副手差别特别大,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取决于和家长的关系,而这种企业文化下企业的执行力和业绩一般比较差。这也是中国的大国企大而不强的原因。“在这一企业文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往往称不上团队,更像是团伙。他们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各怀心思,内耗严重。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也和中国本身的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有关。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情况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变。”
德勤此次调查发现,优秀企业将创建和管理文化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在优秀企业中,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度较高,94%的优秀企业的管理者被赋予员工职业导师的职责,82%的优秀企业的管理者被赋予企业文化讲师的职责,显著高于其他企业。
德勤认为,企业文化的运行模式是“上行下效”的模式,企业文化建设能否落地,关键因素不在员工,而在于企业的领导者。“企业文化70%来自企业最高管理者,因为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大家都是看管理层怎么做。企业领导人经常跟员工宣传说应该怎么做是没什么用的,如果领导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人们才会相信,否则领导说了也是白说。”王拓轩强调。
德勤为中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升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
一是厘清企业战略。从战略前瞻的角度,厘清企业价值导向;建立和更新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确保文化与战略的匹配。
二是加强领导力建设。完善领导力提升和培训体系,加强后备管理队伍建设;发动管理者垂范表率价值导向,发挥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巨大作用。
三是实现制度匹配。完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尤其是人才的保留和激励机制;以企业文化理念为标准,审视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
德勤中国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王大威向《国企》记者表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以上三个环节的管理改善,能够有效帮助中国企业增强企业文化综合管理能力和文化竞争力,从而促进经营管理绩效的提升,并最终确保战略目标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 优秀企业 竞争力 文化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