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 浏览次数:

zoޛ)j馞tH.tH.ӷyͻw^^;E]4ӝmvM.t^ M;Nt}4tH-tNӝ4M9 MyOiKĺ�M:ӭM|m4}7Dnjب}i̚Ԛ}re❩ԭz2]X�їjx5,Z'fG9Ejbj F&)ʉ.*b	 F衹Yjx�q^*
rmIȞǬ.]4Se^ZnW}zޢ^j/zz{h|x܋xZ}{MD-ˊxZ+לxjQ1슉z{^׽4B6.Ɲzli
rmIȞǬ.)j-M4=re❩롧l-韺x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50%氟啶胺SC[农割,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产品],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WDG)(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50%啶酰菌胺WDG[凯泽,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25 %啶菌噁唑乳油(EW)(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供试草莓品种:越心、红颊。

1.2 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防效试验

试验在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黑皮果蔬专业合作社进行,草莓品种为越心,大棚面积(60 m×8 m)480 m2,土壤质地为沙壤土,pH值约6.5。2017年9月20日移栽,株行距22 cm×50 cm,11月中旬盖地膜和大棚膜,管理粗放,试验前灰霉病发生严重。

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氟啶胺750倍、嘧菌环胺1 000倍、啶酰菌胺1 250倍、啶菌噁唑500倍和清水对照(CK),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共15个小区,每小区面积20 m2。分别于2018年3月15日、22日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药,每小区药液量约3 L,折合药液用量100 L/667m2。

1.3 氟啶胺对草莓安全性评价试验

试验在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办事处邵家渡村设施大棚内进行,大棚面积(80 m×8 m)640 m2,土壤质地为沙壤土,pH值约5.5。2017年9月26日移栽,株行距25 cm×50 cm,11月中旬盖地膜和大棚膜,水肥管理、病虫防治措施在当地属中等水平。

试验设50%氟啶胺SC 1 000、750、500、300倍和清水对照(CK)共5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共15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30株。分别于2017年12月4日14:00—14:30(晴,棚内温度16 ℃)和2018年4月10日14:00—14:30(晴,棚内温度38 ℃)施药,用背负式喷雾器全株均匀喷施,喷至叶面滴水为止,施药量约为150 L/667m2。

1.4 调查方法

1.4.1 防效调查 药前(3月15日)、第一次药后7 d(3月22日)、第二次药后7 d(3月29日)、第二次药后14 d(4月5日)调查各小区的病果率,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株,清点果径1 cm以上的总果数和病果数,计算防效,每次调查后将病果摘除。

病果率(%)=病果数/总果数×100

防效(%)=[1-(处理区药后病果率×对照区药前病果率)/(处理区药前病果率×对照区药后病果率)]×100

用GSP-6温湿度记录仪记录试验期间温湿度情况,记录间隔为30 min。

1.4.2 安全性调查 2次施药后分别调查4次,于药后1 d(12月5日、4月11日)、药后3 d(12月7日、4月13日)、药后7 d(12月11日、4月17日)和药后14 d(12月18日、4月24日)调查。

调查内容为目测药剂对作物的影响:调查药剂各试验浓度对草莓花、果实、叶片有无药害现象,观察对草莓生育期的影响等。如有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同时记录对作物的有益影响(如刺激生长、促进成熟等)。

根据药害分级方法[8],记录每小区的药害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防效

2.1.1 试验期间温湿度 灰霉病病原菌在凉爽(18~ 22 ℃)、潮湿的环境下才能最好地生长、产孢、释放孢子、萌发并建立侵染[15]。由图1可知,试验期间日平均温度10.91~23.87 ℃,相对湿度(RH)89.67%~99.90%,总体温度和RH利于病原菌侵染萌发,但后期气温逐步上升,RH减小,不利于病情进一步扩展。

2.1.2 4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 由表1可知,药前草莓灰霉病发生严重,各小区病果率19% ~30%。第一次药后7 d,药剂处理区病果率下降,CK区病果率上升4.05%,4种杀菌剂对灰霉病防效差异极显著,氟啶胺防效最优,其他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嘧菌环胺、啶酰菌胺和啶菌噁唑。第二次药后7 d,药剂处理区病果率低,下降幅度大,CK区病果率比7 d前降24.80%;4种药剂防效均上升,氟啶胺防效最优,与其他3种杀菌剂防效差异极显著,嘧菌环胺次之,与啶酰菌胺差异显著,与啶菌噁唑差异极显著,啶酰菌胺防效优于啶菌噁唑,差异显著。第二次药后14 d,CK区病果率仅为6.71%,药剂处理区病果率极低;4种药剂防效均达84%以上,氟啶胺防效最优,与嘧菌环胺防效差异显著,与啶酰菌胺、啶菌噁唑防效差异极显著,嘧菌环胺防效与啶酰菌胺2种杀菌剂防效差异不显著,与啶菌噁唑防效差异显著。

2.2 氟啶胺对草莓的安全性

2.2.1 低温期(2017年12月4日)施药的安全性 药后1、3、7、14 d调查,50%氟啶胺SC 1 000、750、500、300倍4个浓度处理对草莓果实、叶片均未见药害,生长正常。

2.2.2 高温期(2018年4月10日)施药的安全性 药后1 d调查,50%氟啶胺SC 1 000、750、500倍、300倍4个浓度处理对草莓果实、叶片均未见药害,萼片与花瓣边缘接触处出现短带状或点状退绿褐色药斑,随浓度升高,药斑更大、颜色更深;300倍处理草莓个别幼果萼片基部呈浅褐色失绿症状。药后3、7、14 d,50%氟啶胺SC 1 000、750、500倍3个浓度处理对草莓萼片造成的药斑颜色变浅,随时间推移肉眼基本上看不到,果实、叶片均未见药害,生长正常;300倍处理产生的药害得到缓解,药斑颜色变浅,肉眼仍能看到,不影响草莓果实正常生长。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草莓灰霉病发生严重时,50%氟啶胺SC防效优异,750倍一次药后7 d防效为59.82 %,二次药后7 d、14 d防效分别为81.47%和96.64%,与其他药剂防效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低温喷施50%氟啶胺SC各浓度处理,对草莓均未发生药害,植株生长正常;高温喷施50%氟啶胺SC各浓度处理,发生药害的部位仅限在萼片,随时间推移,受害部位逐步得到缓解,不影响草莓正常生长。产生药害原因是萼片与花瓣边缘接触处和萼片基部药液顺流汇聚,高温水分挥发快[16],汇聚处局部浓度过高造成灼伤。由于4月10日喷药时棚内温度38℃,且药液浓度高,对草莓造成的药害轻微,说明50%氟啶胺SC对草莓比较安全,推荐喷药时避开高温,浓度在750 ~ 1 500倍为宜。

啶酰菌胺(Boscalid)是新型烟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是线粒体复合物Ⅱ抑制剂——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嘧菌环胺(Boscalid)是苯氨基嘧啶类杀菌剂,属于蛋氨酸的生物合成抑制剂[13];啶菌噁唑(SYP-Z048)是一种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17],3种药剂均已作为灰霉病(其他作物)防治药剂登记,且与氟啶胺作用机制不同,无交互抗性。长时间单一使用化学杀菌剂存在抗药性产生的风险,为延缓灰葡萄孢对化学杀菌剂产生抗性,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应交替使用或混用[18],在采果期喷药要在前一批果实的收获高峰即将结束,后一批花序A、B果坐果后喷药[19]。

大棚草莓生产中,花果期长、连年重茬种植等[20],草莓灰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叶枯病等病害和二斑叶螨等螨类逐年加重,给防治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有必要寻找防控草莓病害的高效安全新药剂。氟啶胺除对葡萄孢属有效外,对交链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和核盘菌属均有效,兼有优良的控制食植螨类的作用,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13],有必要进行氟啶胺对草莓其他病害的药效试验,为该药剂在草莓上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周艳孔,陆利民,倪秀红,等.不同叶面肥对大棚草莓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中国果树,2017(1):34-36.

[2] George M,Darrow. 草莓——历史、育种与生理[M]. 张运涛,雷家军,常琳琳,等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3] 韩永超,曾祥国,向发云,等.草莓花瓣脱落对果实灰霉病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2):4460-4468.

[4] Williamson B,Tudzynsk B,Tudzynski P,et al. Botrytis cinerea : the cause of grey mould disease[J].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2007,8(5):561-580.

[5] 李保聚.温室番茄灰霉病流行规律研究[A]. 冯香兰.中国番茄病虫害及其防治学研究进展[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6] Braun P G, Sutton J C. Inoculum sources of Botrytis cinerea in fruit rot of strawberries in Ontario[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987,9(1):1-5.

[7] Bristow P R, McNicol R J, Williamson B. Infection of strawberry flowers by Botrytis cinerea and its relevance to grey mould development [J]. Ann Applied Biology, 1986, 109(3):545-554.

[8] 司乃国,张宗俭,刘君丽,等.创制杀菌剂啶菌噁唑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Ⅰ):番茄灰霉病[J].农药,2004,1(43):16-18.

[9] 陈坤荣,熊远福,任 莉,等.15%氟啶胺包衣悬浮剂防治油菜根肿病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5,37(2):250-252.

[10] Fung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 Pathogen risk list [DB/OL]. 2005.

[11] Zhang C Q, Hu J L, Wei F L, et al. Evolution of resistance to different classes of fungicides in Botrytis cinerea from greenhouse vegetables in eastern China[J]. Phytoparasitica,2009,37(4):351-359.

[12] 朱丽华.田间灰葡萄孢菌株对杀菌剂抗性的机理(上)[J].世界农药,2003,25(2):32-35.

[13] 杨华铮,邹小毛,朱有全,等.现代农药化学(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14] 刘圣明,海 飞,车志平,等. 4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J].植物保护,2017,43(2):230-234.

[15] George N, Agrios. 植物病理学(5版)[M].沈崇堯,彭友良,康振生,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16] 冯国明.夏季安全喷施农药——四错误三注意[J].中国棉花,2008,35(1):37.

[17] 韩 平,刘鹏飞,刘西莉.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啶菌噁唑对番茄灰霉病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J].分析化学,2006,34(10):1467-1470.

[18] 纪军建,张小风,王文桥,等.番茄灰霉病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1):109-113.

[19] 张建人,陆 宏.南方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植物保护.1991,17(4):6-7.

[20] 吉沐祥,杨敬辉,吴 祥,等. 大棚草莓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措施[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114-117.

相关热词搜索: 草莓 安全性评价 霉病 氟啶胺

【氟啶胺对草莓灰霉病防效及安全性评价】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