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如何预防玉米病害

| 浏览次数:

玉米在我国属于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但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因病虫害白勺发生影响玉米的健康生长,对玉米造成减产,对农民带来经济损失,只有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其特征做好预防和防治就能确保玉米高产稳产,现将几种玉米病害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主要发生在比较冷凉的深丘区和山区,可危害所有玉米类型。病菌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植株感病后,常使叶片干枯,重者全株枯死,产量失收,轻者生长不良,造成减产。株高70-100厘米时,先由基部叶片发病,渐及上部,严重时能遍及全株。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斑中央淡褐色,边缘暗褐色。病斑宽可达1-2厘米,长15-20厘米。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黑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病斑增多,连成大片,整株枯死。

(2)流行规律:大斑病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梗孢科,长蠕孢属,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侵染发病的主要来源。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菌丝体迅速繁殖,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常借风力、气流和昆虫等传播而造成危害。其发病轻重,与品种抗病力、生育期中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品种抗病力弱,生长期中雾露天气和雨日多,田间湿度大。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以及土壤肥力差,施肥不足等,均会造成严重发病。

(3)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从根本上消除危害。

②清除病株残体,实行合理轮作,减少初次侵染源。

③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增强抗病能力。

④药剂防治。掌握发病初期,用50%的退菌特800倍液,或用65%的可湿性代森锌400-500倍液,或用50%的可湿性敌菌灵感500倍液,喷雾2-3次,可收到一定防治效果。

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发生地区,以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3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2)流行规律:小斑病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暗梗孢科,长蠕孢属。现已知有两个生理小种。“O”小种分布最广,主要侵害叶片;“T”小种,对具有T型细胞质的玉米有专一的侵害能力,可以侵入花丝、籽粒、穗轴等,使果穗变成灰黑色,造成严重减产。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风力和雨水的飞溅传播,在田间形成再次侵染。其发病轻重,和品种、气候、菌源量、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抗病力弱的品种,生长期中露日多、露期长、露温高、用间闷热潮湿以及地势低洼、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

(3)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品种,杜绝感染。

②清除病株残体,减少初期侵染病源。

③合理密植,实行间作套种,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发病。

④适期早播,错开危害关键期,减少损失。

⑤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注意排水,加强管理,增强抗病力。

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的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65%的可湿性代森锌400~500倍液,或50%的敌菌灵500倍液喷雾,有一定效果。

三、玉米纹枯病

(1)症状:纹枯病(俗称“花脚秆”,“烂秆瘟”)是近年来发生危害日益严重的一种新病害:其寄主甚广,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侵染水稻、小麦、大麦、高粱、棉花、大豆等多种作物。该病主要危害叶鞘,也可侵染叶片、苞叶和果穗,玉米拔节至成熟期均可发病。开始从茎基部的叶鞘感病,后侵染叶片并向植株上部蔓延。发病初期,光出现水渍状灰绿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后转为白色至淡黄色,发病后期,变为红褐色云纹状斑块。当湿度较大时,病斑上常长出许多白霉(菌丝和担孢子);当温度较高或植株已老健不适合病菌扩大危害时,即产生菌核,多藏于叶鞘内。菌核初为白色,老熟时呈褐色。叶鞘受害后,叶片萎蔫,严重时整株枯死,果穗受害后,可使苞叶干枯,果穗腐烂。

(2)流行规律:纹枯病菌,属担子菌类,丝核菌属。以遗留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的菌核和菌丝越冬,次年产生菌丝和担孢子,成为初次侵染原。菌丝、担孢子和孢子,借风力和气流传播,也可通过与病部接触而造成再次浸染、扩大危害。发病轻重,主要受菌源量、菌源致病力和田间温湿度的制约。菌源量大、致病力强,田间温度高、湿度大,发病较重,温度低于20℃,相对湿度小于75%时。不利于菌丝生长,致病力弱,发病较轻。不同玉米品种,感染纹枯病的程度虽有一定差异,但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对此,尚待深入研究。

(3)防治措施:

①清除病株残体,深翻整地,减少初次浸染菌源。

②发病初期,及时剥去感病叶鞘和病叶,切断蔓延“桥梁”,防止扩大危害。

③开沟排水,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程度。

④药剂防治,可于发病初期,用5%的井岗霉素1000-1500倍液,或25%的菌核净1000倍液,或50%的托布津、多菌灵、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65%的可湿性代森锌 500倍液喷于发病部位,可获较好效果。喷药前先剥去感病叶鞘和病叶,效果更佳。

(作者单位:154800 黑龙江省依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 病害 玉米 如何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