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城市近郊乡村为入口,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分析该地区老龄化群体生活现状,发现其现阶段适老化宜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旨在为解决城市与农村老龄化生活要素流动不畅和近郊乡村环境宜居建设提供一种新模式和新路径。
[关键词] 老龄群体;近郊乡村;适老化;宜居环境;养老服务体系
[中圖分类号] TU984.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03-12-3
1 近郊乡村的概念界定
在现阶段国内外研究成果中,理论界对“近郊乡村”这一概念还没有做出明确界定。目前,对其最常见的概念界定是从城市分层入手,将城市空间根据其地域发展状况划分为中心区、近郊区及远郊区三层。近郊区与远郊区接合处城镇化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差的乡村,即为近郊区乡村。由于本文论述的近郊乡村是需要进行宜居环境适老化改造的区域,故近郊乡村的概念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根据老龄群体的特征可以得知,老年人对在城市中生活的子女的依赖程度、对基础设施和医疗设施的需求程度等,都是近郊乡村宜居环境适老化改造的重要因子。因此,本文涉及的近郊乡村是指距离城市中心区1 h左右车程能到达的区域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老龄人适老化生活环境较差的乡村。以环北京市、天津市为例,选取京津中心城区边缘的主要道路交叉口为起点,根据地图测量数据界定出1 h车程的范围,即为本文所指的环京津近郊区的范围,如北京市北面传统的“北三县”。上述区域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老龄人适老化生活环境较差的乡村,将是进行老龄人宜居环境适老化改造的重点区域。一旦改造成功,该区域将会成为解决城市与农村老龄化生活要素流动不畅的重要渠道。
2 城市近郊乡村宜居环境适老化改造的必要性
国家统计局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64周岁人口数量为58 667 282,占总人口比重4.40%;65~69周岁人口数量为41 113 282,占总人口的3.08%;70~74周岁人口数量为32 972 397,占总人口比重的2.47%;7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37%。2015—2016年,60岁以上人口增加886万人,65岁以上增加617万人;2016—2017年,60岁以上增加1 004万人,65岁以上增加828万人,呈现加速态势。可见,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老龄人养老需求同区域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显。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必须找到一种能冲破城乡生产与发展要素流动壁垒的新模式,为老有所养提供一条新路径。由亚洲开发银行提供赠款资助的技术研究项目——《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曾指出,京津冀接壤区域的贫困人口高达2 726 000人,贫困面积涵盖32个县3 795个贫困村。这条被京津冀包围的贫困带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带领这条贫困带上的人民脱贫致富,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打赢的攻坚战之一[1]。近郊区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自然景观优美,交通相对便利,人文底蕴深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非常适合进行宜居环境适老化改造。通过适老化资源整合,不仅可以解决当地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也可以促进城市与乡村生产与发展要素的交流和合作,缓解城市的养老压力。
3 现阶段近郊乡村适老化环境存在的问题
3.1 老龄人群生活环境整体未达到宜居水平
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已经远快于社会生活环境的更新速度,尤其在近郊乡村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整体环境更新速度更慢。因此,年轻型的社会建设理念与老龄化社会现实的冲突显得尤为激烈。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近郊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停留在最初为了满足年轻人需求的层次上,现行区域建设理念并未很好地考虑到老龄人的生活需求。这种不能满足老龄人实际居住需求的近郊乡村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也成为消除城市与农村老龄人宜居环境差距的一道障碍,给老龄人的幸福指数、健康安全都造成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3.2 近郊乡村住宅适老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住宅设计仍旧以年轻化为主,追求美观与时尚,适合老龄人的住宅设计较少,尤其是在近郊乡村,住宅的适老化程度更低,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老龄人的生理健康状态。现阶段,近郊乡村住宅呈现一种单纯模仿城市中心区住宅的趋势。不考虑当地购买者和居住者的市场需求,许多住宅由于噪声过大、交通不便等问题,不适宜老龄人群居住。住宅内部设施设计较为死板单调,移动不方便。老龄人群在此居住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居住区域的布局进行改换,增加了老龄居住群体的寂寞感。住宅外部区域生活快节奏因素繁多,安全性差,不能满足老龄人群的日常交往需要,更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近郊乡村适老化程度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住宅内部适老化设施不够完善,在建造与改造过程中未能从特殊性角度考虑,没有给老龄人更多的温暖与照顾。
3.3 老龄化公共交通出行满足率低
我国现在约有2亿老龄人口。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具备了终身学习能力和电子通信设备熟练运用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龄人口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老龄人口不仅要在居住区域获得生活上基本的满足,还要在外面的世界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与参与感,给公共交通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逐渐提高,自身休闲时间也十分充裕,造成老龄人出行频率较高,出行需求较为旺盛。但是,现阶段近郊乡村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这种快速增长的老龄化交通需求。尤其是老龄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的,子女一般集中在节假日时期回家探望父母,其行程给近郊乡村与城市公共交通的通达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公共交通是老龄人口参与社会生活最基本的渠道,但是现在近郊乡村的公共交通仍然存在顶层设计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近郊乡村的公共交通适老化程度较低,造成了老龄人口不能很好地通过公共交通获取社会生活资源,老龄人口生活质量随之下降,城乡之间老龄人口养老生活质量差距也越来越大[2]。因此,近郊乡村的公共交通适老化建设是近郊乡村适老化宜居建设的重要一环。
3.4 近郊乡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近郊乡村的老龄人群养老模式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和依靠国家财政扶持的养老院养老。可见,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较为薄弱,且养老服务提供模式没有新鲜动力注入,长此以往,先进的养老服务设施与服务理念没有渠道进入,老龄人口自身的社会参与途径也会越来越窄,近郊乡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将趋于停滞。近郊乡村地区处于城市与乡村的接合处,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老龄人口一方面因为年龄受到尊重,另一方面因為年龄过高劳动能力较低而受到歧视。但是,在整体老龄人口中还存在一部分相对的低龄老人。相较于高龄老人,他们知识储备丰富,人际关系广泛,社会参与积极,不仅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甚至可以为其他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然而,由于他们当前缺少社会参与途径,导致这一部分低龄老人的人口红利未能充分开发。
农村与城市养老服务互相推进过程十分缓慢,不能与社会发展速度相匹配。近郊乡村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又处于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处,很多政策指向不明显,城市与农村之间政策的沟通与人员的流动不够顺畅,造成近郊乡村地区养老服务时有困难,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不能同城市很好地衔接,致使城乡养老服务体系的差距长期存在。在现在的近郊乡村政务体系中,各部门对于养老服务的提供虽有所关注,但关注程度未能达到实际所需。此外,各部门之间未能形成一个机动性高、覆盖全面的联动机制,照护制度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实际需求,如医养结合等相关政策落地困难[3]。
4 城市近郊乡村生活环境适老化改造路径
4.1 提升近郊乡村整体适老化宜居水平
一个区域整体生活环境的宜居程度直接影响该区域人群的生活质量。在进行近郊乡村适老化宜居环境建设时,要充分研究老年宜居环境规划原则,结合老龄人口的日常生活特征,真正为老龄群体营造一个健康、幸福的生活环境。首先,老龄群体身体机能和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各项能力逐渐下降,在进行宜居环境建设时,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要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提前预防,合理保护,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给老龄人群的生活提供一个能满足其安全需求的生活环境,这是进行宜居环境适老化改造的基础。其次,要注重便捷原则。从老龄群体的特殊性出发,结合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优化改建原来近郊乡村的生活环境,既要满足老龄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其精神层次上的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便捷性原则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使近郊乡村成为资源节约型养老环境的缩影。此外,要更新建设理念,重新定位改建区域,充分突显其适老化特点,将改建区域打造成城乡之间适老要素流动的渠道。最后,改建过程中坚持舒适性原则,防止老龄群体空闲时间增多后与社会脱节。要调整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合理布局,为老龄群体提供一个安全、便捷及舒适的宜居环境。
4.2 进行适老化住宅规划
我国近郊乡村的老龄人口大多集中在集合住宅中。但是,集合住宅又是建造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位房或者商住房,属于遗留民居。这类集合住宅的居住面积较小,内部设施不完备,老龄群体在集合住宅中的生活质量并不能达到宜居水平。因此,对近郊乡村中集合住宅进行适老化的建设与规划尤为重要。在进行适老化住宅规划时,要综合考虑楼宇内部空间与室外环境。在楼宇内部,要对门厅与楼宇出入口进行统一规划,以减少老龄人群出入住宅的障碍。在对具体住宅进行适老化规划时,要注意扩大住宅内部空间,保障各个房间都有紧急呼叫措施,完善客厅、厨房、卧室和卫生间的功能设施,给老龄群体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体验。此外,老龄人口住宅区的室外环境亦需妥善规划。要保障老年人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现老龄群体的生活特征,适当增加慢节奏元素,满足老龄人口的交往需求。在整体规建合理的情况下,注意场地的综合运用,减少空间浪费,并且从细微之处入手,将住宅室内外打造成为既可以满足低龄老年群体活动需求又可满足高龄老年群体休闲需要的宜居环境,最大程度保障老龄人群的安全与健康。在进行近郊乡村集合住宅的适老化改建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听取当地老龄生活群体的意见,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其生活需要,为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打下优质的环境基础[4]。
4.3 近郊乡村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
作为近郊乡村适老化宜居建设的重要一环,公共交通的适老化改造应贯彻以老龄群体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首先,详细规划近郊乡村的公共交通,在老龄人群居住密集区域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密度,让老龄人群可以根据自己的居住区域和自身行动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老龄群体的出行需要,保障其获取社会资源的渠道畅通。其次,在近郊乡村为老龄群体提供公共交通错峰出行服务。因为近郊乡村距离城市中心区只有1 h左右的车程,且地价相对城市便宜,是城市务工者居住的集中区,所以上下班高峰期时段,年轻群体对公共交通的需求达到峰值,将影响服务于老人的部分公共交通资源。在近郊乡村提供错峰优待服务,设置高峰分流通道,设置道路畅通期的老年人专属公共交通路线,引导老龄群体实行错峰出行。这样不仅可以让老龄群体有舒适的出行体验,而且方便了年轻群体。最后,完善老龄群体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结合老龄人口自身认知机制和视听水平,通过老龄群体自身携带的移动终端,为其提供最详尽的出行信息服务。这样既可以提高老龄人群的出行效率,也可以保障其出行安全。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老龄人口的子女可以通过出行信息服务的反馈确定老龄人的出行路线,进而迅速确定其位置,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另外,近郊乡村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要始终贯彻安全原则,结合老龄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设置老龄人专属安全座椅,加置紧急呼叫按钮,也可在老龄人出行密集区设置咨询室、急救台,以预防突发事件。
4.4 建立健全近郊乡村养老服务体系
在完善近郊乡村进行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既要始终树立适老化理念,又要抓住老龄群体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充分挖掘老龄人口红利,通过老龄人群自身的社会活动,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经济储备。通过上层建筑的落实,刺激、鼓励老龄人群参与养老服务体系的适老化建设,在社会层面上取消对老龄人群的歧视,建成一种良性互动的低龄老龄群体与高龄老龄群体互助养老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老龄智慧库来进行适老化研究,不仅有利于针对性地建设友好型养老服务体系,更有利于对近郊乡村进行整体的适老化改造,拓宽养老服务体系的资金来源。传统养老服务大多依靠政府支持,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只会让养老服务的发展陷入停滞。所以,在养老服务体系适老化过程中必须拓宽资金来源,激发养老服务市场的活力,规范公私合作项目投资过程,吸引民间资本,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养老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匹配近郊乡村养老服务的需求[5]。
5 结语
当今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增大,城市与农村老龄群体生活水平差距十分明显,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社会适老化程度较低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城市与农村之间搭接点的近郊乡村作为突破口,从近郊乡村中老龄群体整体生活环境、住宅规划、公共交通服务以及养老服务体系入手,对近郊乡村进行老龄群体宜居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希望可以通过近郊乡村适老化改建打破城市与农村老龄化生活要素流动不畅的壁垒,同时为社会养老压力的缓解提供一种模式参考。
参考文献
[1]舒平,李和勇.环京津近郊区衰落乡村适老化再生潜力评价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2):12-18,26.
[2]黄宇霆.分析老年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J].规划与设计,2018(11):86-87.
[3]张瑾,綦鲁明.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J].全球化,2018(8):87-100,135.
[4]周燕珉,秦岭.老龄化背景下城市新旧住宅的适老化转型[J].时代建筑,2017(6):22-28.
[5]郑昕媛.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困境及激励措施研究[J].丝绸之路,2017(4):79-80.
相关热词搜索: 近郊 生活环境 老化 乡村 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