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精准扶贫视角下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创新 资产收益扶贫办法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我国于2013年开始推行以精准识别、精
准帮扶、精准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精准扶贫模式,脱贫
攻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
人口由2012年底的9,899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贫困县减少了150个,减贫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伴随我国整体贫困的缓
解,剩余贫困人口因病因残致贫的比例明显上升,多
属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深度贫困人口。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就必须进行精准扶贫机制创新,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资产收益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大机制创新,主要
针对自主创收能力较弱的贫困人口。党的十八届五中
全会提出“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贫制度”,
将土地使用权、自然资源等要素转化为资产,投入扶
贫资产平台增加深度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资产收
益扶贫盘活了贫困地区细碎、分散、沉睡的资源,立足
于弱能、失能贫困人口缺乏劳动力的现实,从根本上
扩展了深度贫困人口的生存空间。从精准扶贫视角出
发,分析资产收益扶贫的实践经验、机制创新和现有
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不仅有利于现有贫
困人口的脱贫,而且对于丰富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精准扶贫实践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精准扶贫实践成效。贫困问题一直是中
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2013年以来,我国推
行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扶贫路径、精准扶贫管理,采取特色产业扶贫、转移就业脱贫
等相结合的扶贫方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一是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70万人;二是农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农
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7年的3.1%;三是贫困地区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3~ 2017年,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2.4%,剔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4%。
(二)我国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扶贫开发
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
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深度贫困地区还没有完
全瞄准。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指贫困发生率高、自然条
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以西藏、四省藏区、南
疆四地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临夏
回族自治州(三州三区)最为典型。此外,还有贫困发
生率超过18%的贫困县和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贫
困村。二是精准扶贫主体内生动力不足。截至2017年
底,我国仍有3,046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从结
构上看,多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地
区的人群;从群体分布看,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
长期病患者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
困人口。根据建档立卡的数据显示,目前建档立卡贫
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分别超过40%、14%,65岁
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超过16%。三是深度贫困人口难
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现有的产业扶贫方式多是以市
场为导向,选取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促进本地区的发
展,同时提供就业岗位。而现有的贫困人口人力资本
精准扶贫视角下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创新
□文/游志杰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提要]资产收益扶贫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对我国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精准扶贫视角出发,结合我国资产收益扶贫的实践,总结资产收益扶贫的机制创新,并在分析资产收益扶贫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0月8日
公共/财税《合作经济与科技》No.1s2019 174--
相关热词搜索: 资产收益扶贫办法 扶贫 精准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