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自2001年以来对《发酵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整个教学安排上,重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1)将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个论两部分。教师通过讲述总论部分为学生勾勒一个《发酵工程》的基础“轮廓”,为学生撰写应用发酵工程的基础原理生产不同发酵产品的综述性的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个论部分,即应用发酵工程技术生产不同发酵产品,根据发酵产品的用途分为8个专题,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人完成一种产品的一个综述性的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2)为了避免“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整门课程没有闭卷考试,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20%)、综述论文(30%)、口试成绩(30%)和参与提问(20%)等4部分构成;(3)通过参观实习,可以使学生学到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许多实际经验和技能,经过实际参观,复习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使课堂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学习了解本地的发酵工业生产工艺。该教学方法通过7年的实践有了很大的进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获得《发酵工程》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查阅文献、撰写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关键词】发酵工程 考试模式 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48-02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以“间接知识”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教育的主要形式,根据外部需要、按照统一的要求来“塑造”年轻一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如同一条生产线。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同一个模子里浇注出来的一般。这个“模子”就是考试。从而形成“考试导向型”的教育模式,即“应试教育”模式。实践表明,应试教育在知识结构方面,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多样化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社会方方面面的了解。在评价标准方面,考试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和教师传授知识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在教育的主体地位方面,往往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消极的受动者,是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然学生也不可能依其特长、兴趣而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1]。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WTO为我国教育大发展提供了难逢机遇,同时它又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第一,对人才培养观的挑战。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自主创业意识和胆识的人才;第二,对教育模式的挑战,因此,改变这种以“应试”为目标而偏重知识记忆忽视学生个性和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以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WTO所需的人才已经成为必然;第三,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挑战。目前,教师们即使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其指向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信息设备来获取、选择、整理、创造和传递信息,而是指向在“读”、“写”、“算”的基础上获取准备应试的知识[2]。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本人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和作了一些新的尝试,现阐述如下:
1 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要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而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1]。
针对《发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课程,加上我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时间较短,实验条件有限,在整个教学安排上,将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个论两部分。其中关于整个发酵工艺的总论部分由教师讲述,共计20学时,实验6学时。对于发酵工艺的应用,即应用发酵工程技术生产不同发酵产品,根据发酵产品的用途分为8个专题,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人完成一种产品的一个综述性的论文,并进行论文答辩。
1.1 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
①讲述 教师讲述总论部分,包括发酵菌种的获得,培养基的制备、灭菌,空气的灭菌,发酵罐的设计、种类、工作原理,发酵液的下游处理等,发酵工程的上游工程、发酵工程和下游工程的整个理论基础和工艺过程,为学生勾勒一个《发酵工程》的基础“轮廓”,为学生撰写应用发酵工程的基础原理生产不同发酵产品的综述性的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用2~3学时给学生讲述综述性的论文的撰写格式、本门课程的国内外的重要期刊文献,如何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和网络资源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同时,用1学时的时间讲述论文答辩应该注意的事项。
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的作用。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2]。
②修改论文 学生完成论文后必须经教师反复修改,方能进行答辩。
③查阅文献 根据学生的论文选题查阅相关文献,在学生论文答辩中给予指导。
1.2 学生是主体
①查阅文献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查阅相关文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学会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文献、学会利用现有的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
②撰写论文 学生以教师给出的文章的格式为模版,根据所查阅的文献,选择创新点,完成论文的撰写,论文完成后交教师评阅,多次修改后方可进行答辩。
③论文答辩 每人30分钟(其中讲述个人报告20分钟,回答相关问题10分钟),全班共计32学时。
④充当评委 在学生论文答辩时,有6位评委参与评分,其中5位由学生组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在做评委的过程中,更能学会如何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⑤参与提问 学生针对讲述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能够锻炼敏捷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些充分体现了“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最早由钱梦龙同志在1982年提出,近几年来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因为这一教学思想曾一度扭转了教学中满堂灌、满堂动等一系列弊端,我们也认识到,有“主”就有“次”,有“主体”就有“客体”,有“主动”就有“被动”,因此,以甘其勋老师为代表的一些同志对“学生为主体”提出了质疑。并从系统论、信息论、认识论、辩证法、教育心理学等角度论述了“双主体”的观点[5]。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教与学整体设计》丛书编委会的老师们,比较认同以下观点:“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整体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的[3]。
2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现代范式(见表1)
整门课程没有闭卷考试,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综述论文和参与提问三部分构成。这样可以避免“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我们希望学生学到的是一种思维的方法、学习的方法,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获取的一些简单的书本知识。成绩的计算方法如下:
(1)平时成绩:20%,主要根据上课出勤率、听课情况给出。
(2)综述论文:
个人论文60%:论文30%包括:格式、条理、新颖、价值等方面。论文答辩30%包括:逻辑、时间、熟练程度、回答问题等方面(见表2)。
(3)参与提问 20%:在其他同学讲述时积极提问,所提问题根据质量分为1分/问、2分/问和3分/问不等。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在校学习的学生,将来就要走上社会,为未来社会服务。因此教育需要有预见性、超前性。以教学为中心,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生学业成绩是硬指标,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说这是显性指标,但是学生品质和人文精神则是教学质量的隐性指标,学校教育在抓教学显性指标的同时,更下大力气抓教学的隐性指标,即关注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形成及学生的人文涵养。
3 注重实践教学
《发酵工程》参观实习教学在发酵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包括课程部分发酵产品实习参观。《发酵工程》参观实习是发酵工程这门课程的延续和深入。通过参观实习,可以使学生学到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许多实际经验和技能,经过实际参观,复习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使课堂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学习了解云南省内主要发酵工业和企业,提高学生、师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4 结论
以上就是笔者自2001年以来在《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教育范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运用探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获得《发酵工程》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查阅文献、撰写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该范式通过4年的实践有了很大的进展,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养,而不当的地是可能构成对创新的打压与窒息。因此,加强创新教育,是新时代教育者的责任,必须从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做起。
参考文献
[1] 丁蕊,罗汉军.当前教育范式转换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1,61(1):12-14.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6-137.
[3] 赵彦宏.加入WTO:教育思想的更新与转变《教育探索》2003(7).
相关热词搜索: 范式 发酵 教学 工程下一篇:英语翻译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