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当前循环经济绩效内涵不明确,评价指标体系多局限于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等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归纳总结该领域研究现状基础上,明确了循环经济绩效的概念;进一步构建了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和灰色聚类方法分别建立了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模型;最后,以上海化工园区和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为案例,对2个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从理论和方法上,构建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适用的;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聚类评价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模糊评价结果更为合理,而且该模型可以直观地表示出园区循环经济绩效的优劣势所在。进而,以上海化工园区作为标杆,针对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存在的资源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若干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措施。
关键词 循环经济绩效;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灰色聚类模型;标杆管理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3-004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3.009
近年来,循环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常见的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现状的评价,一般简称为“循环经济评价”。目前循环经济评价主要从物质流分析、生态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条件等角度展开[1-8]。循环经济包括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企业层面,其中生态工业园区是区域层面循环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我国学者[9-11]针对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估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框架,从经济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网络指标和管理指标等角度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此外,我国先后颁布的一系列生态工业园区规范性文件,对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12-14]。可是,由于循环经济概念比较广泛,对于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存在以下问题:评价指标的种类繁多,部分数据的可获得性不强,而且会造成评价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的复杂性;指标缺乏统一的归类依据;指标权重过于分散。这些问题进而导致循环经济评价的评价重点不突出,评价效果不明显。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以循环经济评价的核心目的为指导,提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的理念。选择能够体现“绩效”的投入、产出结果和“循环”的特征行为的指标,开展循环经济绩效评价,通过不同区域、园区或企业之间的相互比较,确定通常情况下的最优水平,即“最佳实践”[15],建立标杆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优化与发展。然而,目前专门针对循环经济绩效评价而开展的指标与方法研究仍较少见。部分学者[16-18]虽已提出了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的理念,但从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依然局限于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着眼于评估“3R”的发展水平,并没有真正体现循环经济绩效的内涵。本研究整合了生态效率理论和物质流分析方法,建立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和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通过对上海化工园区和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的循环经济绩效做出综合评价,对比不同评估方法在评价过程与结果上的差异,探讨适合于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的方法。同时,引进标杆管理的理念,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为工业园区改善循环经济绩效提供建议。
1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1.1 循环经济绩效的内涵
关于“绩效”,学术界目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从中文的字面意思理解是成绩和效率,英文为“performance”,包括执行、履行、表现、成绩等涵义。综合学界的不同定义[19-21]分析,“绩效”关注的重点为一个结构和组织相关活动的投入、产出结果,以及能够反映组织所具有的特定能力的效率和行为质量。据此,本文的“循环经济绩效”是指区域、园区或企业采取一定的循环经济措施后所取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与能量利用方面的效率、质量的提升。与循环经济评价相对比,主要有三方面的差异(见表1)。 1.2 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当前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研究中,利用生态效率理论或者物质流分析方法的研究较为多见。生态效率中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与循环经济的二维属性相符,是一种反映投入、产出比的相对指标[1,4],与循环经济绩效评价过程强调“绩效”的投入、产出结果的特点相一致。但是,生态效率指标的相对属性又决定了其不能反映循环经济的特征行为。而通过物质流分析,可以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投入和流向,分析物流的使用总量和使用强度,从而获得物质循环和消耗的相关数据[8,11]。结合物质流分析方法选取循环经济绩效评价的“循环”类指标,可有效避免指标选取的随意性,为完善以生态效率理论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
许乃中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3期1.2.1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的概念最早是在1990年,由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提出的[22]。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23]对生态效率的定义为:“生态效率表示生态资源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它可以认为是产出与输入的比率,而产出是一个公司、一个部门或者经济整体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输入是公司、部门或经济产生的环境压力的总和。”目前普遍接受的计算公式是[24]:
生态效率=价值的影响环境影响的增加=产品或服务价值 环境影响
从生态效率的定义式可知,循环经济的资源输入端可以用生态效率中的资源效率来表示,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而废物输出端可以用生态效率中的环境效率来表示,如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等。
1.2.2 物质流分析
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是在工业代谢理论和社会代谢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关于特定系统的物质流动和贮存的系统分析[11,25]。物质流分析过程中存在正向物流、逆向物流和消耗流。逆向物流则是同时伴随的各种附带物,如边角料、破损物品、变质物品、退货品、废旧包装物、废品等重新被回收利用的过程。通过对物质流中的逆向流分析,可选取物质循环指标的类型并获得物质循环的效率,从而弥补生态效率指标在衡量循环经济绩效过程中的不足。具体包括的指标有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中水回用率等。
1.2.3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按照构建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原则,从生态效率理念和物质流分析的角度,构建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
1.3 评价标准与权重的确立
1.3.1 评价标准的确立
为了使后续工作简化,把循环经济绩效水平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等级“良”的指标数据参考《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HJ 274-2009)的指标数据制定,同时预计随着园区循环经济绩效的提高,未来指标评价标准的数据将逐步上升或下降,以“良”指标标准的10%递减或递增作为“优”的指标等级。等级“差”的指标标准参照2005年的全国平均指标数据制定。对那些目前统计数据不十分完整,但在考核指标中又必不可少的,采用专家咨询方法或选用类似指标的统计值替代。等级“中”取“良”和“差”的指标均值。
相关热词搜索: 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 绩效评价 方法 研究下一篇:模糊预测在城中村拆迁评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