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他们的教学方法,再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将之转化为自己的教学风格。我本身是一个话不多的人,但当老师怎么可能沉默寡言,你必须要和学生互动。于是,在课余时间我主动和学生交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对数学到底有怎样的看法。
平衡学科跷跷板,各科均衡发展
数学是高考的重要科目,很多孩子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数学单科上,他们认为数学提分的空间最大。作为数学老师,看到学生花时间研究数学题,原本值得欣慰,但我不只希望学生数学成绩优异,更希望他们各科均衡发展。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的层次不同,有的学生精通函数,有的学生擅长立体几何,还有的学生对数列极为敏感。因此,我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发挥最大的优势尽量多得分。高中阶段还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老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朋友。
教书这些年,我们老师一直都在这里,
而每一届学生都是新面孔,能够为学生撑船送他们由此岸到彼岸,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所在。都说老师是“铁饭碗”,是一份体面且受人尊重的工作。从业这些年,我最大的感P触就是不管是什么职业,只有你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去做,才可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拒绝一成不变,通向未来有N条路
分享人:展艺
专业:会计学
职业:教师(语文)
长容说:
很多人以为想当教师就只能读师范专业,但不管你读的什么专业,如果你对某一行业有强烈的渴望,想要进入该行业,办法肯定有。但是,想要传道授业解惑,不是简单地考取教师资格证、通过公招考试那么简单,需要在平日里多下苦功夫,把学问做扎实。尤其是非师范生老师,更要勤奋好学,弥补短板。
正文之前,想先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本人的经历,坐标位于某三线城市下属的一个小县城,典型的没出过远门、没见过大世面的小镇姑娘。我大学选择了会计专业,毕业后做了五年的会计,后来用了9个月的时间,投身教育行业,逆袭成为“别人家孩子”。
奔赴社会,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刚接触会计,我满脑子全是拿着账本拨弄算盘的账房先生的形象。那时学校的会计专业有“注册会计师”和“会计电算化”两个方向,我属于艺高人胆大的一类人,选择了注册会计师方向。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人来说,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如听天书。绞尽脑汁后,我跟舍友决定“曲线救国”,抱着《基础会计》去图书馆,琢磨把会计分录弄明白的各种方法,然后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毕业后通过成人高考函授了财务管理专业,学习了财务报表分析、成本会计等专业性的知识后,我方觉财务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后来我才知道当你带着这些学问奔赴社会,你的知识储备只是敲门砖,实战经验才是你的技能武器。
以我所在的小县城为例,刚入行的新人一般做出纳,每天要做好单据的核对、现金的收支、凭证的记录等工作。业务熟悉后,要跑税务和银行。如果你选择了会计专业,建议你多读书,多储备一些对未来有用的知识。我的大学同学有的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有的在企业做主管,跟他们聊天时的共识都是“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跨行,只顾风雨兼程
我更想说说我现在从事的教育行业。
2015年,国家全面放开了二胎政策。同年,山东省提出要解决“大班额”问题。对于教育行业,这是两件大事,放开二胎政策意味着学生会增多,解决“大班额”就要扩建学校和扩招老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想到了转行,因为在一个没有强大的经济产业支撑的小县城,绝大部分的会计岗位由从业多年且经验丰富的老会计担任,五年经验的会计充其量是初生牛犊,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瓶颈期,我想到了当教师。
非师范生的短板也随之显现,因为我没有经过任何系统的专业教育,教育基础知识和心理学就像是一部部写着外语的天书,要怎么办?把书一页页地啃,做笔记、刷题,经历了无数个披星戴月的夜晚,最后我终于有了一份传说中“体制内的工作”,这就结束了吗?
难的才刚刚开始,面试时的十分钟和面对学生时的十分钟完全不一样。面對学生,你要想着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把课堂的效率提到最高,要用什么样的把课堂的效率提到最高,要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这些都是非师范生的短板。所幸网上有丰富的视频资源,学校里可以多听老教师讲课,一些教育类的书籍也成了我的枕边书。仔细想来,会计和教师讲课,一些教育类的书籍也成了我的枕边书。仔细想来,会计和教育一样,都是需要充分积累经验的行业,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了什么,而是选择之后的努力和坚持。
说了这么多,我依然想提醒一下大家,不要因为什么行业热门,就盲目地去选择该行业。近年来,师范热门,大家都去读了师范专业,几年毕业后,你面临的就业压力反而会更大。通往未来有N条道路,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道路,就值得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互联网时代新潮流,“兜售”文字赚大钱
分享人:左兴驰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职业:专职写手論
长容说: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比如“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做起了“手艺活儿”,凭着自己的知识和志趣,在微信公众订阅号、微信群为大家读书、讲故事,积累了众多粉丝,创造了不俗的经济效益。
还记得当初高考填报志愿,我很坚定地报考了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而且不服从调剂。我很幸运地靠高出分数线两分的成绩,考上了心仪的专业,最后却没有从事教师行业,而是成了一名专职写手。
能说会写,练就一技之长
一位合格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大学里应该学会两种技能:一说,二写。这两样是汉语言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的“法宝”。还记得毕业实习时,我在村里的小学当了两个月的代课老师,和我一起工作的還有一个数学系的实习生。实习结束后,我们需要上交一份实习报告,我只写了将近一个小时,而数学系的仁兄从开头到修改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这便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毕业后当老师是师范类专业学生首选的出路,但每年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毕业生有多少?每个学校的语文老师需求又有多少?两者之间的数量相差过于悬殊,所以我们需要另谋出路。
记得当初我找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文字编辑,面试自我介绍时,我采取了另一种方式。文字编辑首要考验写作能力,我干脆自带电脑,面试官想要什么样的文章,我在30分钟内就写出对方想要的文章,很多面试官都喜欢我这种做法。
以我的经历来看,毕业后找的工作和专业没有太大关系,关键在于大学四年你都学什么。如果你“不幸”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沉默寡言,对写文章又不感兴趣,那你可以辅修第二专业或考取一些其他证书。只要不把这四年白白浪费,练得一技之长,毕业后找工作就没有那么困难。
内容为王,互联网的生财之道
近两年来,微信公众号和其他自媒体的兴起,让更多人看到做内容就可以赚钱。能写文章的人,就是大有“钱”途之人。
问题来了,在人人都可以说话的时代,我为什么要花钱来听你讲话?多数人都能用电脑打字,我为什么要花钱雇你打字?其实,说话和打字只是表达方式,关键在于你脑子里装了什么,怎样把它们转化为有价值的文字。我经常和高三的毕业生们讲,大学四年你一定要多储备一些知识,因为这些东西能让你受用到老。
现在我在北京的一个教育机构做写手,行业对写手最大的要求就是每进入一个行业,都要让自己对这个行业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准。我在工作上写过的文章已超过40万字,大部分文章都与教育类相关,我也写过艺术类、拍卖、活动宣传、旅游、美食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写手就好像木匠,你既要会做花梨木的大衣柜,也要会做地摊上的小马扎。我常说写作是个技术活,归根结底,我们是手艺人。对于一个写手而言,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实实在在地给他人带来影响,那种成就感金山银山都买不来。
先定一个小目标
我刚来北京时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工作3年后年薪至少10万元以上;第二个目标是在我30岁前出一本书。我的第一个目标即将完成,第二个目标还在努力当中。我的想法很简单,人需要有目标,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愿景,才能理智地审视现在的自己,为实现目标不懈地努力。
我在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学到最重要的就是对待文字和文化的态度一一视若珍宝又乐在其中,怀有此种态度,不管我在哪个行业,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忘记初心。
相关热词搜索: 新路 敢为人 师有长技辟上一篇: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研究
下一篇:试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操作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