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概览(中)

| 浏览次数:

摘 要: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且长期雄霸全球,它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拥有最多的世界级顶尖大学,大学中拥有最多的世界级一流大师。美国各高校功能边界最为清晰分明,竞争机制最为良好有序,倡导学术自由理念并贯彻始终,治学严谨严格,注重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和国际化。拥有诺贝尔奖得主的多寡是国际上公认的评判一所大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美国高校中的翘楚哥伦比亚大学是世界上最具声望和最顶尖的研究型高等学府之一,迄今哥伦比亚大学拥有的诺奖得主人数(98人,含笔者恢复补入的2人,与芝加哥大学的97人难分伯仲)仅次于哈佛大学(147人)和剑桥大学(102人),名列世界第三。厘清并从多视角阐述了与哥伦比亚大学相关联的诺奖得主概况并考据澄清了一些流传较广的诺学谬误。

关键词:哥伦比亚大学(哥大);诺贝尔物理学奖(诺物奖,PH);诺贝尔化学奖(诺化奖,CH);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医奖,PM);诺贝尔文学奖(诺文奖,LI);诺贝尔和平奖(诺和奖,PE);诺贝尔经济学奖(诺经奖,ES);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诺科奖);诺贝尔奖(诺奖)得主;诺学;校籍;维基百科(维基,Wikipedia)

2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统计数据均截至2017年年底,数据单位若有未明确之处,均指“人数”而非“人次”。

迄今,全世界共有892人896人次(PH=207,CH=178,PM=214,LI=114,PE=104,ES=79)贏得诺奖,另有24个组织机构在25个年度内27次荣获诺和奖。双料诺奖得主仅4人:居里夫人(1903PH33,无所属单位;1911CH,巴黎索邦大学)、鲍林(1954CH,加州理工学院;1962PE*,无所属单位)、巴丁(1956PH32,伊利诺伊大学;1972PH31,伊利诺伊大学)和桑格(1958CH,剑桥大学;1980CH33,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基于双料诺奖得主,如遇分项诺奖或获奖人数统计时,一律以其首次获诺奖时的类别为准,以免重复计算。

诺奖官网通常会给出诺科奖(诺物奖/诺化奖/诺医奖/诺经奖,狭义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则不包括诺经奖)得主获奖时的所属单位/机构名称(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其概况见表4),荣誉退休者(荣退者)一般以其退休时所属单位为准,诺文奖/诺和奖得主则一律不列出其所属单位。只有诺和奖可以授予组织机构,若是组织机构作为诺奖得奖主体,则无论任何人(包括该组织机构的创始人、负责人及为其作出重大贡献者)都不能直接言称是该诺和奖得主,至多只是荣誉的间接分享者。[1~2]若无直接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诺和奖得主是不能直接被列入某大学或某单位的诺奖得主名单中。文献[3](即杨氏诺奖辞典)附录VII《各国大学获奖人数统计(19012000)》和附录VIII《各大学获奖总人数名次排列表(前18名)》(前18名共涵盖36所大学)中校籍诺奖得主统计数据摘要对照表见表5,因其统计标准和范围不明晰(据笔者初步考察,似乎它只统计获本硕博学位者,但李政道的国立浙江大学被列入却是1个反例,故未获学位的肄业生是否被纳入统计范畴并不明朗),统计方法不规范亦不科学,随意性较大,统计资料是否齐全也不甚清楚(就拿大家熟悉的大中华区来说:丁肇中于19551956年就读于今国立台湾成功大学,此校就未被纳入;李政道于19431944年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因交通事故休学1个学期后于19451946年转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者则被遗漏),未见具体的校籍诺奖得主分项名单,无法评判其准确性和合理性,故笔者通常不予采信。杨氏诺奖辞典中有关国籍诺奖得主的统计数据亦存在上述类似缺陷。表6是笔者依据文献[4](即维基百科校籍诺奖得主名单,简称维基诺奖名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名单是动态变化的,经常不定期会有修正和完善,有时调整的幅度还不小)、相关各大学官网诺奖得主名单(哥大官网诺奖得主名单参见文献[5])和文献[6](即诺奖官网诺奖得主获奖时所属单位总名单,简称诺奖官网总名单)而创建的。

诺奖官网总名单中遗漏突尼斯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Tunis)的尼科尔(1928PM),还疑似遗漏以下4人主单位以外所附属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戴森霍弗尔(1988CH31,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西南医疗中心)、麦克金龙(2003CH22,洛克菲勒大学)、布洛贝尔(1999PM,洛克菲勒大学)和卡佩基(2007PM31,犹他大学)。诺和奖得主本无所属单位,诺奖官网总名单中却很奇怪地无端列出了其中的4人:勒诺(1907PE22,巴黎索邦大学)、巴特勒(1931PE22,哥伦比亚大学)、本奇(1950PE,哈佛大学)和鲍林(1962PE*,加州理工学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是由美国富商和慈善家霍德华·休斯(Howard Robard Hughes,Jr.,19051976)于1953年以个人股权投资形式创立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私立基金,资助在全美各地建立生物医学实验室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它成立的最初目的在于揭示生命自身的遗传规律,现已成为美国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私立基金会,致力于支持生物医学前沿基础研究和生物医学教育,在美国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7]HHMI的总部最初设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Miami),1970年代中期迁至佛罗里达州椰子林(Coconut Grove),稍后于1976年迁至马里兰州贝塞斯达(Bethesda,位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附近[8]),1993年迁至现址——马里兰州切维蔡斯(Chevy Chase)。2006年9月6日,HHMI投资在弗吉尼亚州阿什本(Ashburn)建成1个新的研究园区——珍利亚农场研究园区(Janelia Farm Research Campus),2014年起更名为珍利亚研究园区(Janelia Research Campus)。HHMI(基金规模达182亿美元)是仅次于英国伦敦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基金规模达232亿英镑)的全球第二富有的资助型医学研究基金会。

相关热词搜索: 诺贝尔奖 哥伦比亚 概览 美国 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