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亲身参与、个人访谈、实际调查,笔者于加拿大访学前两季对中加教育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试图从中吸取加国教育优点,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中加教育;差异;启示;改革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135—02
笔者于2013年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访学,初步了解了里贾纳大学的高等教育与当地的中小学教育,本文试图从中加教育的对比中吸取加国的优点,为我国的教育教学的改善提供一点借鉴。
一、大学前教育
首先,加拿大的学校通常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级别。小学是一年级到八年级,中学是九年级到十二年级,小学阶段轻闲、无压力,到了十年级(高一),学生要根据将来的职业意向选课,有些课程是为上大学准备的,有些是为上学院准备的,还有些是为高中毕业后直接工作准备的。到了大学,学生的学业繁重,学习气氛紧张。原因是,第一,大学的淘汰率很高。第二,大学的考试计分方式与国内完全不同,一门课程的计分由很多大大小小不同的作业、考试和其他的考核方式构成。以100分计的话,小型作业5%~10%;大作业占20%~50%;考试占15%~60%不等,作业包括写文章、个人课题、小组课题、个人演讲、小组演讲。不管是什么活动,都要写报告,并且要按时交,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所以在加拿大接受高等教育,学的东西都很扎实,因为付出了很多时间与精力。
其次,教学方法和内容也不一样。中国的教学讲求基本概念和理论,考试讲究解题的能力,得分取决于对与错。而加拿大的教学强调探索、创新和运用。同时课堂教学要求合作学习,强化合作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教育的思维和理念来看,加拿大与中国也有所不同。很多人说,加拿大是孩子的天堂,这里的教育理念更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更人性化。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处于一种学习的竞争、考试的压力中,到了大学反而过得很轻松容易。也就是说,当孩子成年之前,应该享受童年、青少年时期的乐趣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了乐趣,为学习所苦,为考试所压。而当他们步入了成人期,应该学会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们反而没有了压力,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在加拿大,儿童少年期很放松,学生除了学校的内容以外,课后基本没有什么作业。可是到了高中期间,他们要求完成一定数量做义工的时间,不少中学生开始暑期打工或课余打工,高中期间开设专门课程,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方向。大学里也有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中心,帮助指导学生选专业,设计职业方向,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加拿大的孩子到了高中、大学阶段成人后,要树立起独立意识,而不再是依赖父母。
二、大学教育
大学入学之不同: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被打上了“禁锢人才”的烙印,今天除了个别学校自主招生外,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仍然延续着“万人齐过独木桥”的惨烈竞争。在做过充分研究后,中国的教育专家得出了“我们不能以分数论英雄但又不得不以分数论英雄”的结论,考试还得继续、不管孩子们愿不愿意都必须从独木桥上挤过。
加拿大的大学入学是由学生自己申请,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和学校。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学校,学校按照自己的标准和需要决定是否录取。这种入学制度也并不是完全与学习成绩无关,在高中阶段的各种表现和学习成绩直接影响申请的成败,只是免去了“最后决战(中国式高考)”,减少了考试的偶然性,用高中的总体成绩和表现综合判定学生的潜质和是否适合他所申请的学校和专业。
学生自主权的差异:中国高等教育从最早的几乎免费到1993年“产业化”以来基本是采取包办方式。专业是在录取的时候已经确定,要想在学校改专业是一件不可能至少说是很困难的事;学生从入学之初交足所有的学费,课程由学校直接安排,学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科目的考试直至毕业。
相对来说加拿大的高等教育给予学生的自主权要大很多。首先,入学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兴趣调整专业。就学费而言加拿大高等教育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的学费,就是你在这所大学学习生活所需要缴纳的费用;另一部分是修课费用,选哪门课就交哪门课的钱,由学生自主选课,把权利交给了学生。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因为课程是自己所选所以相对而言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要浓一些。
教学方式的差异:中加高等教育的差异可以概括为前者为“广种薄收、严进宽出”、后者则是“精耕细作、宽进严出”。由于受到就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会设立很多课程、学生也对各种证书乐此不疲,目标就是保障在未来的择业中能够有更多的选择领域,确保有一份工作。另一方面,在平时的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科技论文阅读和写作鲜有涉及,加之由于扩招,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数量快速增加,造成学生毕业论文由于一个导师指导多名学生而使得高校毕业学生毕业论文水准严重下降。
加国的高等教育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选课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外,一个学生一个学期选课最多不超过四门。由于每门课都会有大量的实习,每节课后需要完成的实验一般至少为上课时间的两倍,且这些实习基本都需要在课外完成,所以给人直观的印象是这里的高等教育要比国内扎实很多。另一个方面,每门课在第一节课都会详细安排课程进度、参考文献、考核办法及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准备未来的presentation(课堂陈述),这种教学不仅对学生有很大的挑战,对老师本身也是一种促进。另外,加拿大的高校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课程都是按照时间安排来完成,鲜有老师为项目的事而缺课。
三、启发或借鉴意义
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发表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办”,使北大教育达到顶峰、铸就了北大辉煌。如果说今天我们一些古老的文化已经缺失无法与八九十年前做类比的话,那么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再次证明对于高校而言精神远比物质重要。二十年来,香港科技大学仅有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院四个学院,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办学宗旨。我国最大的私立学校—新东方,其成功秘诀也不外乎是在技能上给予提高,在精神上赋予激励。
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目标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从这个意义来讲,加国的高等教育显然更逼近教育的目标。
今天中国大陆的高校遭到很多诟病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太多而坚持的太少、逐渐趋同而鲜有个性。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还是坚持特色办学,坚守办学宗旨,如果不能给予思想上的启迪和促进,那就给予一门实实在在的技能。不同类别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形准确定位,教育者和管理者更要明确这样的宏观教育准则:教育应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的发动器,培养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改造、精神文明提升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使命。
[参考文献]
[1]加国移民讲述:加拿大教育知多少[OL].http:///htm,2009-12-18.
[2]加拿大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比中国先进[OL].http://blog.sina.com.cn/ecanada,2012-11-07.
[3]加拿大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比中国先进[OL].http://,2012-11-07.
[4]加拿大的教育[OL].http://blog.sina.com.cn/wanghaijie,2008-03-29.
[5]武大学生的警示.百度文库[OL].http://wenku.baidu.com,2012-11-29.
相关热词搜索: 加拿大 看中 经验 大学 教育下一篇:数学问题有机整合的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