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俄边境高校依托地缘优势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培养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质量的机制研究自然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产物,同时为黑河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中俄边境高校 创新创业 机制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和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出发,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中俄边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重点和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文化中创业精神与企业家精神是同一个词语,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国外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多围绕着创业技能培养与创业实践活动而进行。创新比创业更根本,创业为“表”。创新为“里”。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业的实质是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有了创新的思维和意愿,再加上实践能力和市场机遇,更容易实现创业,而创业是创新的行动化和表现形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具备的能力
作为中俄边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具备素质和能力,需要的核心能力是把握机遇的能力,承受失败的担当力,创意思辨的决策力,管理团队的协调力,利用社会资源的判断力。因此,判断一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不在于成立了多少企业实体,而在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精神的锻造,使学生成人成才,具备在社会上生存的价值。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
高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关键有四点,一是观念,二是资源,三是制度,四是教学引导。在观念层面,很多学生存在着为了拿创新学分,得到政府特殊补助等功利思想。从资源层面,高校的教师在教材的研发和使用上存在实践经验的缺乏问题。而制度层面,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针对指导教师还没有相应的教师测评体系和标准,处于相对模糊的状态。在教学引导方面,教师对创新创业的经验比较少,很多是校门对校门,对学生的教育还不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我国许多地方,包括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创业文化缺失的情况,如官本位、求平稳、小富即安、富不思进、靠老子吃饭等观念。弥补这种没“文化”的现象,需要进行学生创新文化的教育。創业是民生之源,是命运改变的通道,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对提升高校的社会声望,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四、中俄边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对策
1.管理层面。第一,目标要明确。针对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明确育人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定位上,将素质教育贯彻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过程中。第二,构建多学科的课程辅助体系。把握机遇、承担任务、决策准确果断、管理协调合理、判断力提升,不能依靠一门或是几门课程来锻造学生素质,而是教师多学科授课教育的综合结果。第三,建立实习基地。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一个平台,作为学生与社会交互的渠道,通过实习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咨询,从而推动商机,做好创业服务。
2.专任教师层面。第一,加强非专业能力培养。在社团建设和实践过程中,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聘请外校教师,优秀毕业生,成功企业家作为在校学生的指导教师,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预期,加速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适应。第二,加大实习实践的指导力度。通过建立实习生制度,明确组长的示范职责,用学生去管理学生,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上接受训练,将教师派出送学生到具体实习地点,并且与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座谈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实践动向。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学生的兴趣来自于自信心和好奇心,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创业,通过学术交流、群论坛、微博与博客等渠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师创新项目和学生创新项目的引领,带动学生参与到创新类的学术研究中。
3.高校传播层面。第一,国内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将创业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提出要多元认知创业教育的价值,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知行合一。第二,注重创新素质的引领,将创业指导、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者联盟企业、创业服务社团组织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应有作用,多元联动,教学相长。第三,注意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派出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增进国际国内交流,引进国际国内兄弟院校的优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四,进行教学环境的设计与模拟仿真。通过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构筑教学平台软件,及时应用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真实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家华.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2]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46.
[3]赵志军.以创新教育带动创业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7-48.
[4]张志祥.加强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41-42.
作者简介:于维刚(1970—),男,黑龙江省黑河人,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曹素云(1983—),男,河南省漯河人,黑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黑龙江省黑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俄边境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一般项目xjg1518阶段性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边境 中俄 机制 培养 高校上一篇:关于群同态基本定理的证明与应用
下一篇:图的齐次因子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