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对中学生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本文将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入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016年 7月 1日,習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认同和尊崇。而且,他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和讲话中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最早见于《说苑 .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谓之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表示“品德的涵养,性情的陶冶”。[1](p13)可见,文化对人是有教化作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道德规范,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范围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内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宗法、古文、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射覆、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在历史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各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统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可归纳为三种:宗法文化,农业文化和血缘文化,这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封建的大家庭里,十分讲究血缘关系,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非常重视家族家规,以此凝聚家族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 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那部分文化,是至今仍然蕴含着合理价值,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那一部分文化。我们倡导所要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自有它本身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优点与特点,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讲伦理,倡道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道德占的成分最大。 ......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有爱国主义和气节,是我们极其珍贵的全民财富” [2](p19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或者叫崇德型文化,孟子曾经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从而高度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即由家庭组成家族,家族集合成宗族,再组成乡社,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架构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风尚。
二是讲和谐,倡统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及行为追求,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特征。中国“和”的观念源远流长,从人的自然情感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以和为贵”是源于“家和万事兴”的观念与追求,一个小家庭之内的和睦团结与一个大家族乃至整个国家之内的和睦团结,从性质和方法上来讲都是一样的。 [3](p051)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是中国社会自秦以来高度统一的粘合剂。
三是讲实际,求稳定。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农耕文化,重农抑商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努力实行的政策,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使中国文化具有讲究实际,谋求稳定的特点。
四是重理性与人文教养。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仕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它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把鬼神生死之类的问题置之度外。
二、中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那么,中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又如何呢?为此,笔者于 2018年 5月 16日至 18日随机抽查了广西团校中专部、广西动力技工学校、广西希望高中等三所学校的部分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总共发出问卷 600张,收回问卷 581张,对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十个问题的调研如下:
1、对中国传统艺术“琴棋书画”你有了解吗? A精通一门以上; B有了解,会一点皮毛; C不了解,但想学; D不了解,暂时没有兴趣学; E其他。
回答: A57人,占 9.81%;B292人,占 50.26%;C171人,占29.43%;D57人,占 9.81%;E4人,占 0.69%。
2、您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下的中国社会: A做得很好; B做得一般; C说不清; D做得差; E其他。
回答: A134人,占 23.06%;B325人,占 55.94%;C73人,占12.56%;D45人,占 7.75%;E4人,占 0.69%。
3、您以何种方式接触中国四大文学名著的? A看原著; B看电视; C听故事; D课本; E其他。
回答: A240人占 41.3%;B248人,占 42.69%;C68人,占D24人,占 4.13%;E1人,占 0.17%。
4、您对古诗词的了解: A了解较深,信手拈来; B了解不多,能背诵一些; C了解很少,能背诵少量; D不了解。
回答: A38人,占 6.54%;B408人,占 70.22%;C110人,占 D25人,占 4.3%。
5、您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是: A文学; B艺术; C饮食文化; D名胜古迹; E节日; F礼仪。
回答: A67人,占 11.53%;B150人,占 25.82%;C206人,占 D82人,占 14.11%;E51人,占 8.78%; F25人,占 4.3%。
6、您怎樣看待中国国画? A很喜欢,能进行较为专业的评点; B觉得很美,但不能进行评点; C没有鉴赏力; D不好看; E其他。
回答: A87人,占 14.97%;B404人,占 69.53%;C77人,占 13.25%; D12人,占 2.07%;E1人,占 0.17%。
7、您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 A从学校的活动和教材处了解; B从老师、父母长辈、亲朋戚友处了解; C从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处了解; D其他。
回答: A143人,占 24.61%;B127人,占 21.86%;C304人,占 52.32%;D7人,占 1.2%。
8、您最喜欢的节日是: A中秋节; B春节; C圣诞节; D情人节; E端午节; F万圣节; G其他。
回答: A79人,占 13.6%;B419人,占 72.12%;C26人,占 4.8%; D27人,占 4.65%;E24人,占 4.13%;F5人,占 0.86%;G1人,占 0.17%。
9、您及家人的宗教信仰是: A佛教; B基督教; C天主教; D没有。
回答: A92人,占 15.83%;B21人,占 3.61%;C11人,占 1.89%; D457人,占 78.66%。
10、您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最主要靠谁? A国家; B学校; C家庭; D人人有责。
回答: A92人,占 15.83%;B30人,占 5.16%;C36人,占 6.2%; D423人,占 72.8%。
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着重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中。教材是中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如,将孟子的《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来比喻生命和道义的权重倾向,提出了舍生命取道义的人生主张。 [4](p141),2017年 9月 1日起,教育部要求中小学使用新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词,整个小学语文教材共选优秀古诗文 124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 55篇,增幅达 80%,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 124篇,比原来有所提高。同样,也应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中。在上述调查中,中学生从学校活动和教材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仅占 24.6%,因此,在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不能再拘泥于枯燥的政治理论,而是要更多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其中,挖掘经典故事,名人名言,从治学、修身和礼仪等几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在课堂上,要经常讲一些中国文化中的经典故事,为学生树立思想楷模,也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反面教材。因此,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当注意对经典故事的挖掘,帮助学生受到全面、客观、积极的教育。
2、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的活动当中。根据上述调查,中学生对中国国画的了解有限,虽然觉得很美,但不能评点的人数高达 69.53%。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中,应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如:带学生参观中国书画展,在展览过程中,请画家们现场给同学们讲解中国书法、绘画的基本常识与鉴赏方法,展现文化情怀,增强活动的内涵与兴趣。也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进行诗歌朗诵、短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作为文化人物的扮演者,融入到诗歌和短剧历史感悟当中,从而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思想。
3、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育人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注意用中国传统文化去装饰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比如:在中学校园里树立孔子、老子等雕像,在学生宿舍里张贴反映孝道、和睦、友善等内容的书画,在教室里张贴励志、担当、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使中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4、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当中去。从上述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比例高达 52.32%。可见,媒体已经成为中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尤其是中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手机,他们上网、刷微、发博比成年人溜得多!因此,团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在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中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特别要把新媒体作为青年思想引导新的突破口,努力把握网上思想引领的主动权。 [5](p40)我们要适应形势的要求,牢牢把握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以此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占领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高地。
参考文献:
[1]李沛新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思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6年
[2]季羡林著,《传统文化之美》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沈北海主编,《中华传统美德简明读本》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4]刘俊彦主编,《青年成才学习读本》北京:现代出版社
[5]赵雁峰主编,《山西共青团优秀调研成果汇编》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在中 传统文化 中国 思想品德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