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广阔空间。在这网络虚拟社区中,由于其所具有的隐匿性、虚拟性、超时空性等特点,对青少年的角色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近十年学者们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对虚拟社区中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及其虚拟社会化对青少年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述与分析,并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虚拟社区;青少年;角色社会化
一、前言
社会化问题一直是青少年研究的一个核心,是当前社会学界热门的话题,同时在网络时代中网络对青少年的角色社会化的影响也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焦点。
(一)研究背景
中国网络建设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3.84亿人,较2008年底增加了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而10—29岁的网民占全国网民的60.4﹪。而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社会化问题一直是青少年研究的核心问题,而在网络时代中青少年的社会化也是社会学界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自1980—1990年以电脑和IE为标志的网络化、信息化出现之后,对青少后社会化的研究也扩展了,网络这一虚拟社区成为了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及工作单位并列的社会化机构。
(二)研究现状
王卫(1999) 认为网络的“时空聚缩”现象引发青少年社会化的“时间尺缩”——历时态过程的缩短和共时态坐标的“世界历史图景”。将现实世界早早地呈现在青少年乃至儿童面前, 于是在现代社会,青少年知识早熟、对成人社会时尚反应敏锐、世俗化倾向增强,“社会性意识”促发。另一方面,网络把“世界一网打尽”,跨越传统的空间局限, 以整个世界为背景,从而使青少年社会化一开始便注入世界意识而要求具备现代人的素养。[1]风笑天(1999)则认为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高涨, 虚拟社会化机制将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真实社会化与虚拟社会化的断裂而导致的青年角色认同危机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2]刘中起、风笑天(2004)认为网络使青少年有了更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的广阔舞台,由此“自我实现”趋向也得以加强,自我的内涵更加丰富并具有建设性的力量。青少年会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将自己融汇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之中,社会接触范围成倍增大,因此有助于青少年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拓展自身的社会化。[3]廖龙辉(2001) 在《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分析》中有这样的看法: 网络信息作为一种无孔不入的存在, 将所有人平等地拉到一起。大家之间互相交流信息, 不存在谁压迫谁、谁统治谁、谁高于谁的问题, 大家之间是互平等的, 父辈权威不可避免地瓦解。[4]
二、网络虚拟社区中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
(一)虚拟社区的特点
网络虚拟社区不同于传统社区,具有如下的特点:
首先,虚拟社区中人们的交往具有超时空的特性。而传统社区中人际互动所必须的时间、场所已经被取消了,身体的“在场”被“缺场”所代替。
其次,人们之间的交往具有匿名性和符号性。由于身体的缺场,人们可以随意地以不同身份进入到网络社区中,摆脱了身份的束缚而可以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感受。
再次,在虚拟社区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群体间的流动较强。
最后,就是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共享已成为虚拟社区中的一大准则。
(二)虚拟社区中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
1.施化者的虚拟性很高
在传统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施化者都是我们社会化的主要主体。他们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传统社会化主体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行为期待都是客观的,可感知的。在虚拟社区中,虚拟的人际关系、虚拟的文化、虚拟的人物形象形成了“网络社会”。其这个虚拟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具有不确定性,人们的交往是通过电脑网络为连结,以符号为媒介进行沟通的,即人——机——人的沟通。
2.受化者的自主性增强
在虚拟社区中,青少年可以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社区。虚拟社区信奉的是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共享,这些原则与传统生活有着鲜明的区别,在虚拟社区中,青少年摆脱了真实生活的束缚,随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同时,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人们之间的交流具有超时空性,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上不同的人进行交往。
3.社会化的双向性更强
在虚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具有匿名性和符号性,传统中的强制性、惩罚性是不存在的,人们可通过一定的符号表达自己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会形成一定的亚文化,其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会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虚拟社会中,青少年作为受化者的同时也成为施化者。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规范不符
网络空间中,由于人们交往的匿名性、符号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网络中自由发表意见。同时,因为身份是匿名的,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进入不同的社区,表现不同的自我,可以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虚拟社区的角色扮演的特点在于网络没有严格的角色规范要求我们遵守,不需要我们进行角色模拟和扮演。
三、虚拟社区对青少年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虚拟社区中,由于其所具有的以符号为交流媒介的特点,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通过机器进行的,因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对青少年的角色社会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虚拟社区在青少年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青少年成功扮演角色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些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为青少年认识社会和扮演社会角色提供了便利
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就是要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从而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其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从只能够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演进过程。[5]
网络虚拟环境可以为青少年提供“虚拟的现实”,在这虚拟现实的环境中,个体可以进行“角色预演”、“角色换位”和“自我假定”,理解不同角色的不同权利义务、社会期待和要求,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反应。[6]在这样的一个网络空间中,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为青少年正确理解角色、缓解角色紧张及解决角色的冲突提供了反复的演练机会。
2.虚拟社区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家长、学校、教师等传统权威性的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主要是父辈将社会规范、文化知识传递给青少年,青少年处于接受的被动状态,角色的塑造主要是遵从权威者的意愿进行。青少年的自主性较弱,而在虚拟网络空间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是具有匿名性和符号性的,成员之间的身份是匿名的,在虚拟空间中人们遵从的是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共享等原则,所以青少年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表现自己,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二)消极影响
埃里克森的研究,青年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是“自我认同”问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父辈的经验很难移植用于晚辈。因此,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遭遇“自我认同危机”。虚拟社区毕竟是与现实社会是有着一定的不同的,这些不同对青少年角色社会化消极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文化冲突
在搜狐“青少年网络使用状况[7]”调查问卷中的答案比例显示有48.19﹪的青少年上过色情网站,其中偶尔上的有43.98% 经常上的有 4.31% 。在虚拟社区中缺乏主文化,现在网络中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公认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念,亚文化盛行和社会失范皆由此而生。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上有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同时在真实空间中大家都遵守这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大家相互监督。而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由于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网络的虚拟并不像现实生活那样,它存在隐蔽性,不容易被人所发现。
2.虚拟社区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角色失调
网络空间对现实空间的虚拟构造在为青少年角色认识、角色的扮演提供多重机会的同时,也因其虚拟性、无规范性的特点,给青少年角色社会化带来了新的问题:(1)可能会使青少年情感自我迷失。虚拟社区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新的方式,可以利用符号为我们意思的表示,并通过电脑终端网络来传达,这样会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远离现实,从而沉迷于人机交往,使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为人与机器间的关系代替,造成现实中人们之间距离的扩大,从而可能会导致正常情感的流失。(2)可能会导致现实自我的迷失。虚拟空间毕竟是与真实空间有巨大的区别,青少年可以在这空间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角色扮演而不用考虑到社会中的规范,同时青少年还可以构造出自己的理想角色。青少年长时间的在虚拟社会中扮演理想角色,很容易沉溺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德国心理学家维尔特的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研究进展》[8]上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那些沉迷网络并满足在游戏中扮演英雄角色的人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现实很容易让人们失望、苦涩容易让人们产生极端行为。因此,青少年长时间在虚拟社会中扮演者理想角色,很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而会忘记自己在现实中的角色,导致自我的迷失,最终会造成角色的失调。
3.虚拟社区对个人人格发展的干扰
虚拟环境中青少年可以满足自己在现实社区中所得不到的尊重,但是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差距总是会存在的,由于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相差过大,现实与虚拟角色之间的人格相差过大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干扰。
四、分析与思考
(一)政府部门应发挥的作用
政府在青少年上网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立法、执法和依法行政,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网吧经营者和网民自身的监督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
1. 要加快和网络有关的各项立法工作
政府应该要借鉴国外对网络管制的经验,制定相关的法律。例如,在英国,法律已作了修订,它规定在网络中传递色情图像数据是违法的;而在日本的《互联网络事业者伦理准则》要求互联网提供商与用户签订禁止传送违法和有害信息的使用合同。
2. 建立“网络举报制度”
“网络举报制度”指的是任何人对于发布色情、淫秽等不健康的信息进行举报,一旦查实,就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因此,政府应该要建立一支网络执法队伍,监督、处罚网络中的违法行为。
3.要加强对网吧、网络游戏网站的规范管理
根据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有35.1﹪的网民上网场所是网吧,因此加强网吧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严禁未成年人入内,加大对违规网吧的处罚力度。同时,通过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方考虑,我们要首先考虑到社会效益。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的审核游戏网站运营商的资格,对网络上推行的游戏进行审核登记。政府通过依法行政,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打击网吧、运营商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学校、社会应发挥的作用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因此学校在为青少年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2.学校还必须关注青少年的现实需要;3.社会为青少年健康上网建筑一道绿色之网。
(三)家庭应发挥的作用
家庭方面,做为孩子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为了让子女健康上网,家长一定要能够抽出时间和孩子探讨关于上网的话题,并与孩子交流他们常访问的网站及网上内容。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主体意识没有成熟,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没有自主权、处于被动的状态。在网络这个超时空性、匿名性和虚拟化的社区中一下子变成了网上主人,很难抵制住网上的诱惑、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荼毒,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及合理引导。因此,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动的监管和引导上来,做青少年健康上网的一道防火墙,使网络为青少年成功实现角色社会化发挥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4]徐睿.网络对青少年角色社会化的影响——透析网络文学<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的相关“跟贴”[J]. 青年研究, 2006.6:44—49.
[2]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青年研究,1999.12:15—19.
[3]刘中起,风笑天. 虚拟社会化与青少年角色认同实践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109—11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3.
[6]刘中起,风笑天.虚拟社会化与青少年角色认同实践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2:109—112.
[7]转载自网络:http://survey.sohu.com/poll/view.php?poll_id=2931
[8]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三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14
[作者简介]梁笛,女,广西宜州人,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闽台区域人类学。
相关热词搜索: 虚拟社区 社会化 青少年 角色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