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面啃干净,在上面产卵。它们产卵的习性很奇特,雌鱼从上而下产一排卵,整整齐齐的20~50粒;然后雄鱼上前给卵授精,授精完后退下;雌鱼再上去在紧挨着第一排卵的位置产下第二排卵,而后又轮到雄鱼去工作。
燕鱼夫妇要花费半小时至1小时,像乒乓球双打一样地产卵和授精,然后轮流值班,防备外敌并将受精卵孵化,看见有其他水生动物靠近就上去驱赶。比它们块头大的家伙看见那副拼命的架势,也会赶紧撤退。同时,它们一感觉受精卵缺氧就上去“吹水”,带动水流增加供氧;看见有发白的卵就赶紧吃掉,免得“坏蛋”长霉影响好卵的孵化。就这样,在受精卵旁守3天后,鱼苗出膜了,刚出膜的鱼苗就吸附在出生地,等待自己身体发育到能游泳。
燕鱼夫妇守候受精卵和鱼苗,直到鱼苗开始游动觅食,才算完成了一次“生产任务”。恋恋不舍地离开鱼苗之后,燕鱼夫妇又与其他成年燕鱼组成一个大团队,重新过上集体生活。待半个月到一个月后,它们的身体恢复了元气,积聚够了营养,再开始新的一次生产。
最令人惊奇的护幼行为还属盘丽鱼,俗名“七彩神仙”,它们产卵孵化的行为与燕鱼很相似。不同的是,鱼苗有游泳能力之后,不是自己去捕食,而是游到父母身上,饿了就吃父母身体表面的粘液,有时离开父母亲身体练习一下游泳。雌雄亲鱼轮换带小鱼,一两个小时轮换一次,小鱼就这样在父母的喂养和保护下成长,10多天后才离开父母,同兄弟姐妹形成一个群体去觅食,不再依赖父母,甚至从此与父母不再相认。
由于不同地区文化习俗的不同,观赏鱼饲养也表现出很大差异,消费方式的差异更明显。
英国、美国平均每7个家庭就有1个有鱼缸,饲养观赏鱼没有什么禁忌或偏好,只把它当成一种培养孩子的爱心、观察力、对自然亲和的方式。他们并不注重观赏鱼的档次和价值,喜欢容易养活的小鱼。西欧其他国家也类似,其中德国人曾驯化培育过不少热带鱼品种,更创造和丰富了养殖工具、器材和药品。
观赏鱼的另一个主要消费市场在亚洲,新加坡是世界观赏鱼贸易中心。而日本曾一度是重要的消费中心,领导锦鲤和热带鱼消费的潮流,至今仍是高档锦鲤的主要出产国和消费国。在中国和东南亚,人们饲养热带鱼主要是为了装饰和美化家庭环境,也有风水方面的考虑。他们喜欢比较大型的鱼,而且讲究档次,偏爱珍稀种类。这样的消费习俗造成了价格高昂的珍稀鱼类在亚洲盛行,如红龙鱼、过背金龙鱼、淡水鱼等,都是鉴赏、品评极其细致的,极品常有人天价求购。
发烧友级的热带鱼爱好者世界各地都有,不同地区也有差异。欧洲人有较强的精品意识,不求人无我有,但求人有我精。日本人追求完美,总在试图养出完美得没有一丝缺陷的鱼。中国台湾人则富有创造性,很多人工品种,特别是杂交品种,都出自他们之手。东南亚主要是华人在玩观赏鱼。中国内地的热带鱼发烧友喜欢挑战—挑战养殖难度和繁殖难度,他们常常能驯化很难养的鱼,甚至驯化到比本地鱼还要好养。
养观赏鱼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和玩法,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为装饰而养殖观赏鱼的人,通常会选择颜色鲜艳、个体比较大的观赏鱼,也有选择“水草缸”的(水草缸是以水草为主、小型热带鱼为辅的养殖方式)。为装饰而养殖观赏鱼的人注重装饰效果,对于观赏鱼的种类并不执着,关键是色彩效果好、容易养。为了观赏而养鱼的人,注意力在鱼而不在装饰环境效果,他们常常会养上好些同种类的鱼,花心思使鱼生活得更安逸,模仿它们原产地的生活环境,使水族缸有一个类似天然的生态环境,而这样的鱼缸被称为“生态缸”。生态缸给都市人带来了新鲜体验,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窥视大自然的窗口。
观赏鱼文化不但有地区的差别,也有历史的演变,其演变过程受到科技进步和环保理念不断深入的影响。比如金鱼,由于摄食量很大,每天要大量换水,污水排放量很大,养殖量大必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但是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在金鱼养殖中普及,现在对水资源的耗用及污水的排放都已大幅度减少。
热带鱼原先取自天然,人们大量从天然水域采捕,加上运输和养殖技术不成熟造成高死亡率,一些原来很丰富的种类慢慢变成稀缺物种。比如七彩神仙鱼,原本数量很多,但是到上世纪90年代,在亚马逊流域的多个原产地,已经很难捕到野生七彩神仙鱼了,巴西政府不得不宣布禁捕禁运。人工繁殖和育种技术的应用为七彩神仙带来了数十个养殖新品种,使其养殖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类似的还有亚洲龙鱼、银龙鱼、暹罗斗鱼等。目前市场上售卖的观赏鱼类,有95%是人工繁殖培育的。
海水观赏鱼和观赏性海洋无脊椎动物,10年前还是100%取自天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部分已经可以人工繁殖了,让海水观赏鱼产业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除了观赏鱼,水中生活的观赏动植物还有很多,人们通常将它们统称为“观赏水族”。观赏水族的生物种类构成在淡水和海水中有很大不同。
淡水中,除观赏鱼外最主要的观赏水族就是水草。常见的淡水观赏水草约有100种,基本上都是水生维管束植物,还有个别苔藓类植物。观赏水草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湖泊浅水区、沼泽、河流的浅水区和缓流区,为众多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隐蔽物,也是一些生物食物链的第一环,对于保持水体澄清、避免富营养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观赏水草是观赏水族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小型热带鱼的水族缸里,如果没有水草的映衬,整个场景就缺少了和谐、自然的感觉,显得单调杂乱。凭借构建自然微缩景观的良好效果,水草有时也会成为水族缸的主角—这样的水族缸被称为“水草缸”。人们通常把比较矮的草或匍匐生长的“莫丝”布置在缸的前面,长的水草如金鱼草、菊花草之类置于缸后,中间则是皇冠草、水韭之类中等高度的水草,使水草缸富于层次感。此外,人们还常常在水草缸中配养一些小型鱼类,如爱集群活动的灯鱼、孔雀鱼以及飘飘欲仙的神仙鱼之类。这样“动静相宜”,才不显沉闷嘈杂。
海水观赏动植物构成与淡水不同,除了观赏鱼外,海水中有大量可观赏的无脊椎动物和固着藻类植物。用于观赏的海水无脊椎动物主要是珊瑚和海葵,特别是海葵,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效果。它们不但单独欣赏时令人赞叹,还与一些小型珊瑚礁鱼类有共生关系。很多珊瑚礁鱼类在有活体珊瑚存在的环境中才能生活,所以人们在养殖小型海水鱼类的鱼缸中,尽可能配养一些珊瑚和海葵。另外,珊瑚和海葵还可以作为水质指标生物,因为它们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氨氮和亚硝酸态氮非常敏感。如果它们出现了瘪塌、倒伏、萎靡不振的状况,水质就很可能有问题了。
海水观赏动物种类繁多,砗磲是生活在比较浅的海区的软体动物,具有很好的净化水的效果,外壳也比较漂亮,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海水鱼缸中。与砗磲同属软体动物门的还有腹足纲的海兔、海蛞蝓等,不同种类有不同色彩,但都非常鲜艳。其中常见的观赏种类有六七种,它们个体像小孩的拳头般大小,移动缓慢,没有攻击性,可与小型海水鱼、珊瑚、海葵共处。
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有一些固着生活的物种,形态非常奇特。辐射状或螺旋辐射的羽毛形刚毛,加上纯净的颜色,常常让初次见到的人惊叹。它们也是海水水族缸的常客,其中比较著名的种类有莲花管虫、飞羽管虫、旋风管虫等,它们虽然在水族缸中只是点缀性的角色,却非常抢眼。
节肢动物门是海水观赏水族中的重要门类。螃蟹虽有霸道的恶名,海水观赏蟹却都是些个体很小、颜色鲜艳的家伙。其中,食有机碎屑为生的拳击蟹对其他生物构不成威胁,而肉食性的家伙以海星、海胆或小虾为食,豢养它们还得谨慎考虑。海水观赏虾有20种上下,它们有的色彩鲜艳,有的有漂亮的花纹,多数生活于珊瑚礁区,能与海葵珊瑚和平共处,一般对其他生物没有威胁。还有一种“医生虾”,又叫“印度清洁虾”,以寄生虫和水蚤为食,常帮其他海水动物捕捉寄生虫,一些海水鱼还会主动来找它“看病”呢。
这是七彩神仙鱼中以棕色为主基调的棕七彩,鱼体近圆盘形、扁平,素有“热带鱼王”的美称。七彩神仙鱼适宜用大型水族箱(长度在90厘米以上)饲养,箱中最好种上疏密相当的水草,放置几块岩石,为其创造一个幽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摄影/杨远志
红绿灯鱼因体色极为艳丽,有热带鱼中“皇后”的美称,是最受人们喜爱的热带鱼品种。它们活动于浅水区和沼泽,体长3~4厘米,吻端至尾柄沿侧线上有一条光泽度极高的蓝绿色荧光带,后腹部为红色荧光,最适合在水草缸中饲养。摄影/杨远志
飞盘珊瑚的体形呈圆形,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珊瑚不仅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摄影/杨远志
溪蟹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近100余种。大部分穴居于河、湖、沟渠岸边的洞穴里,主要以鱼、虾、昆虫、螺类以及死烂腐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也吞食同类,特别是刚脱壳的软壳蟹。有些种类螯足鲜红,棕色的头胸甲上分布红色斑块,具有观赏价值。摄影/杨远志
阿布鲻虾虎,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省份,是原生海水鱼,在淡水、半咸水、海水中均有分布。肉食性,摄食鱼苗、虾苗、水蚤及腐肉,个体小,成年个体3~6厘米。摄影/杨远志
小触手石珊瑚属于含虫黄藻的一类石珊瑚,生活在50米以内深度的浅海水域,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整个珊瑚株呈宝塔状。虫黄藻生活于珊瑚的内皮层,是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而小触手石珊瑚能将虫黄藻生产的有机物的95%据为己有,供自己生长之需。小触手石珊瑚的触手很小,虫黄藻数量和口部也较小,所以会需要较强的光照、较强的水流及充足的溶氧,水的钙含量要足够,以满足其生长需要。摄影/杨远志
图1:橙兔螺橙色的螺肉带有神秘的色彩感,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它雌雄同体,生活于淡水环境,吃绿藻和褐藻,可以有效地除去鱼缸壁上的藻类。摄影/杨远志
图2:水晶虾始于日本,因其红白相间、界限分明的体色而成为观赏价值极高的水族生物,是淡水观赏虾最热门的品种。摄影/杨远志
图3:公子小丑鱼是雀鲷科小丑鱼属的代表种类,喜欢依偎在海葵中生活,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海葵鱼”。小丑鱼性情凶猛,对于鱼缸中其他鱼类会毫不客气地大肆攻击。摄影/杨远志
相关热词搜索: 水族 观赏上一篇:动物睡姿百态
下一篇:古巴:加勒比海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