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挑战和机会:让儿童安全行走互联网

| 浏览次数:

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趋严重,尤其是对仍缺乏判断能力的儿童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的危险性并不低于现实社会。

2009年的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围绕“保障儿童网上安全”这一主题的系列活动也即将拉开帷幕。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日趋严重,尤其是对仍缺乏判断能力的儿童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的危险性并不低于现实社会。

国际电联副秘书长赵厚麟曾公开指出,2009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以保障儿童网上安全为主题,目的就是要呼吁各国重视这一问题,联合起来消除滋生犯罪的因素,确保儿童能够安全上网和使用网上的珍贵资源。

儿童上网的安全隐患

包括儿童在内的青少年在网上冲浪时主要存在4种安全隐患。

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互联网为少年儿童开启了一扇通向知识和文化的大门,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交友、游戏和学习的平台,但也对儿童的网上安全构成了威胁。互联网给人们带来资源共享的同时,色情、暴力、血腥等不良信息也日益泛滥,这些内容对保障儿童健康、安全地使用互联网是极大的隐患,而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保障儿童网上安全是整个社会、学校和家庭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赵厚麟认为,“事实上,市场上有很多可供家长选用的保护儿童上网的软件和工具,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环境,学校也需要采取多项措施来保护儿童上网的安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由于法律的不完善,或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和管理上的漏洞,儿童网上安全问题似乎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针对近年来我国儿童网络伤害和网络违法犯罪日益增多的现实情况,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08年共同启动了“青少年网络伤害研究项目”。根据该项目发布的《青少年网络伤害课题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包括儿童在内的青少年在网上冲浪时主要存在以下4种安全隐患:

不良信息传播

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接触互联网的人群已经越来越低龄化,然而互联网上无孔不入的不良信息正在不断地吞噬着孩子们的心灵。甚至有些不法分子通过向未成年人群传播色情、淫秽、赌博、迷信等信息获取暴利,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至今我们都未曾遗忘2004年发生的“九九情色论坛案”,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公安机关破获的注册人数最多、抓获的网络管理维护人员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一起色情网络案,也是我国破获的第一例境内外相互勾结的色情网络案。

截至2004年11月,初步统计“九九情色论坛”点击率高达4亿次之多,在线人数每10分钟达15000人,注册会员达到30万个,且80%都是未成年人。案情涉及河北、上海、福建、新疆等10个省市区,非法牟利26万余元。该网站内还充斥着大量淫秽电影、图片、小说以及所谓我国各地卖淫场所的详细信息。

破获此案的安徽省公安厅就曾表示,“相对而言,网络色情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和毒害更大,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程的巨大挑战。青少年儿童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甚至会被诱导犯罪。而网络色情日益泛滥的趋势,也反映出针对青少年儿童的主流文化导向需要加强。”

上网时间管理

对于儿童来说,使用互联网更多是出于娱乐和学习的目的。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确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习平台,但是由于儿童普遍缺乏自控能力,很容易产生网络依赖,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如果一段时间不上网就会明显地烦躁不安,而上网频率与上网时间也开始远远超出计划,从而形成家长们谈之色变的网瘾。

说到网瘾,肯定会有很多人想到沉迷于网游的网瘾少年。事实证明,某些网游为了谋利,采取各种手段诱惑、强制未成年人上网,而由于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并不成熟,他们对网络一旦产生迷恋,极易染上网瘾的不良习惯。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接触网游,此后上网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在网吧过夜,并在网吧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家长给的钱不够上网,于是就和网友结伙抢劫出租车司机。”这是《青少年网络伤害课题调研报告》中的一个典型因为沉迷网游而深陷泥潭不能自拨的案例。

事实上,因沉迷网游引发的关于青少年儿童的惨剧不胜枚举:猝死、跳楼、盗窃、退学、逃课……因为过度沉迷网游,青少年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被虚拟的网络人际关系所取代。由于缺少现实的交流,青少年儿童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缺乏耐心,造成他们现实人际关系障碍和社会角色错位,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孤僻冷漠、责任感淡漠、易怒的精神状态,只能通过回归网游来获得共鸣,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个人信息外泄

事实上,青少年儿童在使用互联网时对信息的检索、分辨能力要比成年人差很多,常常会忽略网络上的一些陷阱。比如他们很可能会无意中打开了某个带有病毒的链接或是从不安全的网站上下载带有病毒的内容,从而导致木马病毒或恶意程序代码侵入计算机,也许在家长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家庭电脑中的个人信息就已经泄露了。

与此同时,互联网上相当一部分不良网站专门针对涉世不深、对网上隐私保护缺乏认识和警惕的儿童进行个人信息的收集,例如通过卡通人物发问或以赢得奖品等机会来诱导未成年人填写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生日、住址、消费习惯等等,再将这些个人信息分析整理作为商业牟利的手段。

虚拟网络交友

除了信息查询、游戏娱乐,互联网还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友平台,然而龙蛇混杂的互联网却使得青少年儿童的网上交友变得危险重重,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们在上网时经常会遇到居心叵测的人或是能够造成孩子精神创伤的内容或言论。

对付色情或恋童网站,家长可以通过监控系统或是安全软件进行阻挡,但是对于SNS网站、博客、论坛以及聊天室背后暗藏的危险,家长仍然束手无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之一,MySpace就屡次发生有青少年用户受到侵犯的案件。这种情况也许在国内并不常见,但在欧美国家却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安全。在法国,仅2008年一年就发生了数件耸人听闻的案件:

2008年1月,因通过网络引诱女孩拍摄不雅照片并威胁如果不服从就在网上传播而被判刑,同时这名男子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2008年6月,一名49岁男子因涉嫌对一名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取得联系的12岁男童进行性侵犯而被起诉。

2008年7月,两名年龄分别为41岁和49岁的男子因计划通过网络绑架、关押、强奸和虐杀一名女童被判2年监禁。

2008年11月,一名14岁的未成年女孩与通过网络认识的一名44岁的惯犯离家出走,而该涉案男子在过去20年当中因为偷窃和诈骗案件被判刑17次,而且还有两度性侵犯未成年人的前科。

对此法国心理学家凡内莎•古佩兹曾表示,“网上交友本身并无害,它可以帮助青少年儿童塑造一个更有自信的角色。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理论上,他们知道不能把个人信息交给一个陌生人,但他们却普遍认为,经过网上的聊天后,这个人就不再是陌生人了。显然,‘朋友’这个词在社交网站上已经被滥用了。”

法制与教育需并进

我们可以参考、借鉴一些互联网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在对比分析中找出一套适合我国儿童上网情况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是一个发展迅速并且变幻莫测的事物,由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因此我国关于网络管理方面的立法具有滞后性和不完善性。《青少年网络伤害课题调研报告》指出,我国关于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网游等级的规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监管等方面的法律不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对于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我国刑法规定的网络犯罪的罪名较少,难以完全涵括现实中发生的网络犯罪行为类型。李旭也向本刊记者表示,“目前国内没有儿童上网安全方面的专门法律和措施,相关的法律条文散见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当中。”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决儿童网上安全的问题呢?也许我们可以参考、借鉴一些国外互联网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在对比分析中找出一套适合我国儿童上网情况的解决方案

首先,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率远高出我国的美国为例,在美国,互联网在儿童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正因为如此,从1996年至今,美国为防范暴力、色情等网络不良文化危害青少年儿童先后通过了4部相关法律:《通信内容端正法》、《儿童在线保护法》、《儿童网络隐私规则》和《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儿童特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学生)。

这些法律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区别对待儿童和成年人,保护儿童不在网上遇到只有成年人才能接触的内容。其中《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己于2000年4月21日开始施行。根据这项法律,AOL等著名网络服务提供商己将所有未满13岁的登录者的个人信息全部删除。13岁以下的用户需使用一种处于美国在线家长监控系统监测之下的个人信息登记表,而且未成年用户在网上的活动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美国还采取软件分级制度,由国家娱乐软件定级委员会对网游软件进行定级,划分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游戏级别。

再者,以目前3G业务发展最好的日本为例。在日本,访问交友网站早已成为青少年儿童一项不可或缺的课余生活,从2003年9月13日起,日本实施了交友类网站限制法。法律规定,利用交友网站进行以金钱为目的与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而鉴于青少年儿童因使用手机访问交友网站而遭到不法分子侵害的案例逐渐增多,日本政府决定采用强制法规来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从2009年4月起,日本开始实施《不良网站对策法》,规定手机服务商有义务向未满18岁的儿童提供网站过滤服务,限制其使用手机浏览不良网站。

最后,以率先普及儿童上网保护系统的法国为例。2006年法国政府与各大网络运营商签订了一项协议,新增网络用户将可免费使用儿童上网保护软件。根据此项协议,法国新上网的用户在登记和安装上网程序时必须填写表格确认是否安装免费儿童上网保护软件以及理由,不填此表就不能上网。这款名叫“家长监督器”的儿童上网保护软件内含不良网站黑名单,可以防止青少年点击进入这些不良网站。而法国也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免费设置这类保护系统的国家。

显然,以上这些解决方案大都是借助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单纯依靠行政的力量进行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学校的配合,让孩子们明白互联网上的安全隐患,主动抵抗来自互联网的伤害。

儿童上网安全产品商机巨大

一款成功的儿童网络产品必须要从儿童心智出发,符合儿童的智力、心理、生活需求。

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美国家庭都在使用网络过滤软件来防止青少年儿童接触到可能存在危害的网络内容。事实上,虽然儿童使用互联网的数量逐渐上升,但是成年人依然是网络用户中的主体,因此市场上现有的互联网应用产品大多是根据成年人的价值观、使用导向设计的,缺乏优秀的、适合儿童使用的网络产品。这一情况也促使青少年儿童在使用互联网时不得不被迫进入成年人的世界。

从家长、社会的层面讲,一味的限制并不是办法,灵活疏导才能为青少年儿童们开辟出一片健康、纯净、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满足他们学习、娱乐、成长、社交的多方位需求,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儿童成长的好伙伴,让孩子们的网络生活变得更有趣和充实。从运营商角度讲,秉承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双赢的原则,市场需要更多真正适合儿童使用的产品。

2008年,国内陆续出现了摩尔庄园、海底世界、奥比岛、网娃总动员等一系列专门针对中国儿童设计的儿童互联网产品,并且在短短的发展周期内有着不俗的表现。其中摩尔庄园是专为中国7-12岁儿童设计的安全健康益智的虚拟互动社区,每个都能儿童化身为可爱的小鼹鼠摩尔成为这个虚拟世界的主人,通过网络虚拟世界为儿童提供综合互动娱乐平台。

与摩尔庄园这类在线的网络产品相比,线下的网络监控软件能够更直接地保障儿童的网上安全,因此也开始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2008年底,智童科技推出了系列产品,包括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儿童网络操作系统、便携式U盘操作系统和MID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等。其中以云计算技术为网络理论基础搭建的HIPICUBE儿童网络操作系统可以在任何网络终端设备上运行操作使用。

对此智童科技创办人兼总裁徐巍对本刊记者表示,“任意一台电脑都可以使用装有HIPICUBE儿童网络操作系统的U盘。插上U盘,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孩子们就可以登陆HIPICUBE系统,可以浏览学习资料,上网娱乐交流。密码锁定功能可以保护儿童的个人隐私,通过实时的数据统计,记录儿童上网时间以及浏览的内容情况,还可以由家长亲自定制浏览限制。我们希望在指导儿童使用互联网时不再单纯依靠‘堵’,这是行不通的,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引导’,甚至是‘截流’。”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款成功的儿童网络产品必须要从儿童心智出发,符合儿童的智力、心理、生活需求。孩子们不可控的使用习惯决定了网络产品必须能够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并且需要承担一定的教育功能,寓教于乐,通过互动和参与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成长,当然还必须具备保障儿童网上安全的功能。

相信在未来,通过日趋健全的法律规范、健康安全的网络产品以及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将会形成一个完善体系来保障儿童网上安全。

相关热词搜索: 互联网 行走 挑战 儿童 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