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论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制衡

| 浏览次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社会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责任制在运行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随着环境、政策的不断变化现行的校长责任制内容已经无法再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只有采取合理的制衡措施才能防止校长权力的滥用做到由外控到内控,逐步完善学校管理职能。

关键词:小学校长 责任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2(c)-0214-01

1 我国校长负责制总体概况

自1985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确立校长负责制后,校长负责制已经历了20余年的历程,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生活的发展也逐渐的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校长负责制作为一种学校内部的领导机制,它适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运行,中小学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更加承担着教书育人、打好基础的重要任务,我国现阶段中小学普遍采取校长责任制来管理学校日常建设,其中有优点,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却日益暴露引起人们的不断深思和热议,可以说校长负责制的建立为我国20余年的教育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国务院在2001年出台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决定中开始在基础教育的阶段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因此,随着这些政策的改变校长责任制的内容也应该修改和完善,这就是当前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法律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项艰巨任务。

2 校长负责制的优点

首先,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的氏族、宗族思想和中央集权的思想的影响,每一个组织和机构都需要有一位统一的领导来决定大小事物,在工作中校长责任制的最大优点就是处理事物的高校性,校长作为学校最高的领导人和决策人,权责的统一使校长在处理事物上更加果断和快速。这样就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也为学校特色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学校除了是教育基地起教书育人的作用外,同时也负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的任务,校长负责制在提升学校管理的同时,也同样营造了一个有效率、学风好的学习环境,不仅从书本上教育学生更从环境就开始影响和渗透学生。最后,校长负责制把权责集中在一人身上,避免了当时文革出现的党政分开,职权范围不明的现象。但是正是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在一人身上就无法避免的会造成权力集中甚至是专权主义思想的蔓延。

3 校长负责制的缺陷与弊病

3.1 校长地位凸显

在校长责任制环境下,校长作为处理校务的最终决策人,是否显得地位高尚,除此之外,校长同时被赋予了对教师和职工的人事管理权、聘任权、辞退权甚至有权决定教职工的奖惩和福利,这些权利的给予使得校长在人们心中提到了一个神圣的地位,这种类主人地位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不利影响。

3.2 现行政策不具可操作性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只是浅析的规定了校长负责制的施行,迄今为止也是一种口令式、抽象化的文件精神,在具体层面上怎样实施至今还没有具体的法规出台,政策的单一性使校长负责制难以执行,造成了校长负责制权威的下降,宏观目标制定后一直为落实具体的细则使得校长责任制前途堪忧,具体政策至今不出台,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20年前的原则性规定是否还具有现实性的意义是我们值得深思的。

3.3 政府主管学校模式

首先,学校并不是政府的某个下级部门,它应该是独立于政府的行政机关的。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学校管理和行政管理相互混杂的情况造成了双方关系的不平等,政府在教育上的主要职能除了把握宏观的教育政策外,最重要的就是发放教育经费并监督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是这种政府主管学校的模式严重的干预了学校的管理甚至出现了一些挪用和侵吞学校教育经费的情况更甚者会引发一些行政违法现象的出现,其次,这种上下级领导的关系导致政府或者上级的思想深入学校内部,不利于学校自主发展,扼杀学校的多元化、多样性。

3.4 学校党政关系模糊

学校承担的是教育职能而非政治职能,但现阶段凡是学校无疑都要建立党组织和团组织,《宪法》、《教育法》也同时赋予了学校一种政治职权,校长的权利要受到党、团组织的管理,这样很难跳脱出来自己处理内部事务,难以区分小学内部事务和政治事务的区别且对于党和团的领导章程和方法也只在《宪法》中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这样一来,党团管理制度还为完善的情况下,校长负责制之下的党政关系就略显模糊。

4 如何实现校长权力的制衡

4.1 校长负责制的政策调整

现阶段的关于校长负责制政策是1980年在分级办学管理思想下旨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展开的。历经20多年的变化,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也为校长负责制的改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校长负责制政策的运行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出现推卸责任的情况,把一些出现的问题归咎到校长责任制身上,对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加以解决以致学校发展停滞不前,但随着教育环境和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政策的调整已经是迫在眉睫之势,在当下对校长负责制体制的政策调整我们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完善现行的负责制基础上逐步建立新的负责制,在有效落实总教育方针下切实落实校长责任制的特殊性发展,对内部的管理体制,比如党政管理体制有确实明晰的分工,建议一套符合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校长责任制体系。

4.2 加强学校自主管理模式

现阶段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和受制于教育行政机关,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有可能直接代替中、小学校长来行使学校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学校也在观念上错误的把行政机关和学校理解为上下级关系。我国的学校普遍属于外控管理模式,相比英、美内控管理学校模式缺乏自主性,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政府、行政机关的权利向学校的合理转移,建立学校自行管理系统,主动开发、主动办学、主动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重视校内部人才的培养和发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4.3 明确校长权力来源和性质

我国的公立小学或者其他学校作为一个事业法人,其资格通常是由行政机关赋予的,个人不能办学。这样学校校长就成为了政府委托的学校事务的代理人和执行人,因此,校长的权力是一种公权力而并非是一种私权,既然为公权力的执行者校长就应该区别与一般的自然人,其行为就应该受到监督和制约,那么上述说的校长的权力,包括聘任权,对教职工福利的发放权等都应该是国家赋予的权利,明确权力的来源有助于认清校长的位置即公仆身份,是学校的代管人而不是学校的拥有人,这样人们心中的英雄校长的形象就由学校、学生的公仆,服务者的形象代替,从法律上实现了平等和公平。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比较教育行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柴纯清.地方教育行政改革的几个热点问题[J].中小学管理,2006.

[3]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热词搜索: 制衡 负责制 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