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阅读,而不是随波逐流

| 浏览次数:

zoޛ)j馟駿駏iM=w]׎m5]Mym教育家之一、有着中国幼教之父称号的陈鹤琴,这套书的印数是5000;《皮囊》的作者是80后的蔡崇达,最终印数未知。《分年儿童诗歌》是黎锟很看好的,2015年他进的一套类似的《幼童文库》卖了100多套。他进《皮囊》是因为浏览当当网时对它曾位列推荐和销售榜的前列有印象,所以,当它最终也进入库存书库后,他也“顺便”进了一些。

我买《分年儿童诗歌》是因为我喜欢书中的非常简单、干净的诗歌,例如上册中的一首《春天的田野》:“菜花黄,/杨柳青。/几只小黄莺,/一声,两声,/在树荫里唱得十分好听。”《皮囊》买回来后,有些后悔,问去年曾看过且向我提起过此书的好友,对方回答:“前面几个故事蛮感人,后面一般。”

一年内22次印刷的《皮囊》在我看来,明显是被过度盛赞了,这本书封皮外套的底部,阿来、白岩松、韩寒、刘德华、李敬泽以及阎连科的鼎力推荐无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它在充斥图书市场近1年后,终和被它挤下书架的其他书一样成为库存书。

并不是所有的好书都能够占据书店的书架,也不是所有的好书会被所有人认为是好书、会被所有人喜欢,而一旦下架,除了少部分有继续在特价书店或旧书店上架的可能外,大部分等待的,是进入纸厂回收再利用。

“图书一般在书架上陈列多久没卖出后会下架?”我问某连锁书店的一个负责人。

“一到三个月,看书的类别决定。”对方说。

未卖出而可以陈列到第三个月的,一般是“出版方定位的重点图书等”,即便是这样的图书,“三个月没动销,基本就证明不适合这个门店的市场了”,就要下架返回出版社书库。有些书就此永没有和可能会喜欢或者需要它的人见面了。

曾有人对该负责人说“感觉很多图书都在和喜欢它的人捉迷藏,有时候捉住了,有时候捉不住”,对此,她表示“经营书店的乐趣也就在此”。

她希望她就职的书店里每一本书都能遇上那个想把它带回家的人,但,就像很多读者进书店前“不知道会遇上什么书”一样,敞开的书店也不知道下一个要进来的是什么样的人。

“每家书店都有自己的特色,选书主张。”这是理想中的,即便这样,也很难保证被书店主张所吸引的那些买书人会不会在一本新书下架前赶到这个书店,更何况,电商还有可能半路把它劫走。

由于种种原因,库存几乎是所有书店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全国总库存(出版社和新华书店系统)2014年的数据是66.39亿册而10年前的2004年,总库存图书是41.64亿册。库存图书每年都在增长。

即使是畅销书,也有滞销、成为库存书的可能,例如蔡崇达的《皮囊》,1年内的第22次印刷,终让它跌入库存。

“图书的经营模式是所有露品中比较粗放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援引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表达过的类似看法说。

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陈新文认为是因为缺少和读者相对应的大数据,“除了少部分专业书和儿童书,大部分书出来以后大致卖给谁?大众。大众是个什么概念呢?太粗放了。”

陈新文认为所有书都有对应的市场存在的,“一本书出来,我们知道有读者,但他是在山上,还是在山腰,还是在哪里,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发行就像打鸟铳,靠的是散弹。”陈新文说,这几乎是所有出版社的通病。

“有时候就跟赌一样。”陈新文说。

余秀华的诗集,担任责任编辑的陈新文原本是作了亏本的打算的。陈新文自己也写诗,也还保持着诗歌阅读的习惯。他最初在《诗刊》的公众号发现余秀华的时候,是2014年的11月12日,其时,余秀华还鲜为人知。

相关热词搜索: 随波逐流 而不是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