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人物生平史迹与艺术理论思想研究一直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领域的优良传统与热门专题之一,然而,当前受学界分科治学思维的影响,研究者往往从各自所处的单一学科视角出发,看待本是通才性质的历史人物,这不免会单方面地肢解史实的多重面貌,陷入“脸谱化”与“碎片化”的研究误区之中,使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受到遮蔽。滕固(1901-1941)是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史、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奠基学者之一,他的艺术史研究与艺术学思想深受20世纪上半叶德语国家艺术史风格分析的方法论影响,是最早尝试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运用西方风格学理论和考古学谱系类型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本文立足笔者近年来发表的滕固系列研究论文,首次从艺术学、文化史视角入手,对目前国内外学界的滕固研究现状与既有成果加以系统梳理与述评,最终为梳理20世纪以来受西方艺术理论形塑中的民国艺术史家的现代转型问题,提供一个具体实证的考察样本。
【关键词】文化史 艺术史 滕固 述评 展望
清末民初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发展急剧变动的时代。庄子有言:“道术将为天下裂”,史学大家蒙文通指出:“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观史亦然,须从波澜壮阔处着眼。”中国艺术史学科与艺术史家也在云谲波诡的民国时代呈现出嬗变演进之势,然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无论是从人物到思想,这种学术转型与知识扩张却并不是如后人看来那般一蹴而就的,其问曾伴随着巨大的阻力与阵痛,当前的研究者应从历史的长程视角出发,把握这一大时代背景下个体人物与思想观念的转捩之处,展现史实在时间上的历时性与空间上的共时性。作为民国时代中国文化史、艺术史研究领域重要学术通才的滕固(1901-1941),无疑也是身处这一观念浪潮之中的典型代表,在对建立与发展现代意义上中国艺术史学科体系进程中,其先驱之功,自不待言,可谓“最有希望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中的泰斗”(范景中语),因而具有重要的个案研究价值。
一、目前学界滕固研究的阶段与类型
1901年滕固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月浦里镇的一个文人世家,他是父亲滕润岩与宝山乡间一名女子的私生子,自幼丧母,由父亲、嫡母和姑母抚养长大。1918年滕固毕业于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即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技术师范科,1920年秋季他负笈东瀛留学,四年后本科毕业于日本东洋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在日本期间,他曾先后和创造社、文学研究会等“新文学”团体过从甚密,并与邵洵美、章克标等人一道成立了现代派文学社团狮吼社。回国后,滕固加入了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一度从政,1932年他又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成为第一位在西方大学获得艺术史博士学位的中國人。随后,滕固陆续担任了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发起成立了中国艺术史学会。抗战中滕固临危受命,出任当时全国唯一一所专业艺术院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他在短暂的四十一年人生历程中,先后撰写和翻译了大量小说、诗歌、杂文与文艺理论文章,并著有《中国美术小史》(1926、《唐宋绘画史》(1933)、译有《先史考古学方法论》(1937)等数十部学术专著。
目前,滕固的生平经历与艺术思想研究,已经逐步成为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领域的热门专题之一。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滕固这一模糊而又复杂的民国人物形象,却曾经长期寂寂无闻,湮灭史海。自1941年5月20日滕固在陪都重庆中央医院病逝之后,其生前的友朋同道如朱家骅、徐梵澄、朱偰、谭正璧、常任侠、钱锺书等人,均在其后撰写创作了文章诗词等予以追忆哀悼,但内容大多集中在对滕固生平经历和人际社交的简略叙述上,并未将滕固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志业提升至学理层面加以论说。
新中国成立后,受材料缺失和学术理路的分野,滕固的文学作品与艺术史、考古学学术著作,长期没有得到系统性的保存、整理和出版。唯一的特例是1958年3月,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再版了滕固的艺术史代表著作《唐宋绘画史》,该书由当时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美学家邓以蛰校对,并撰写校后语。邓以蛰将滕氏一书的写作亮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滕著“打破了数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对绘画的旧看法”;二是首次在中国艺术史的论述中突破了朝代的界限和门类的划分,着眼于画面的“风格发展”;三是作者开始尝试将此前一直以艺术家为本位的绘画史转变为以艺术作品为本位。同时,邓以蛰亦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滕固在文献和图像材料上的欠缺与不足,认为其忽视了对壁画材料的充分利用,而在征引的文献著录中,则有不甚可靠的出处来源,因而全书虽“详征博引,语出有源”,却也“尚有可议之处”。
随后,滕固研究成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研究的空白。1989年,历时七载编订修纂的建国后上海宝山县第一部新方志——《宝山县志》正式完稿,在该书卷三十一《人物志》第一章“传记、传略”中,滕固作为家乡宝山的乡贤名流被单独列传,但仅有极为简略的生平描述,且出现了不少史实和时间错误,如将滕固的卒年写作1942年,称滕固在日本留学后“获硕士学位”等,可见地方志编撰者对滕固生平史迹的不甚了解。尽管如此,这毕竟代表了宝山官方对于滕固其人的认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学界对滕固的“重新发现”和一系列滕固专著、选集、年表等工具性资料的编制出版,这位民国著名学人的生平交游与学术志业,才开始分别围绕艺术史、考古学、文学、戏剧学、档案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建立起了初步系统的认知与评述体系。1991年余辉在《新美术》当年第3期上刊发了《张彦远、郑午昌、滕固美术史研究方法比较》一文,首次提及了滕固在中国艺术史研究范式和撰述体例上的方法论贡献,并将其置于自唐人张彦远以降的中国艺术史家整体发展脉络中进行看待分析,指出滕固在继承传统画史的材料基础之上,又借鉴了日本伊势专一郎对中国绘画史的分期,以外来艺术渐次传入中土作为中国艺术史论述的主线,同时引入西方美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扩大了中国艺术史的材料范围和关注领域。余文内容尚简略浅显,且并未对滕固的身世遭际和生平经历进行详尽介绍,然而这仍然是国内艺术史界首篇研究滕固的学术专文。1997年上海复旦大学的贾植芳、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等人,在主编的《海派文化长廊丛书》第一辑中,专门辑录了《滕固小说全编》一册,收入了当时编者所能搜集到的滕固全部中短篇小说作品,共计30余篇,书首还附有时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的郜元宝所撰写的一篇导言,文中对滕固成长求学经历的介绍,相较余辉一文来说已颇为详细,并首次从文学史的角度,梳理了滕固在留学日本后,相继加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筹建民众戏剧社、狮吼社的史实。同时郜元宝对当时得见的滕固小说作品进行了文学风格的分析与评介,指出其作品所饱含的强烈唯美主义颓废文风,认为“他无郭沫若的大气、郁达夫的细腻、张资平的丰腴,或成仿吾的强力,但他有—份真实,和表达这真实的手段。他直爽,坦荡,但不失优美,雕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他的风格,那就是期于‘唯美’的理想,在古典东方的基调上参酌了几分现代西方的趣尚”,这也为其后文学史界对滕固文学创作趋向风格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的论述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 述评 研究成果 视角 多学科 回顾上一篇:太阳鸟飞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