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的,自己找出版社、找杂志,给我带来很多惊喜,”她说,最重要的是热情,“所有事的起源就是你对一些事物的热情,对人生的热情。有些东西我很想去表达,就会做得比较好。”
在Lily的作品出现前,香港没有评论式的漫画。她以漫画讨论性、性别、性别政治、都市生活、环保生态、社会弱势族群,让大众看到漫画的另一种可能性。她现在经常往返于港台两地,从事教学、漫画、设计等工作,比较两地的生活,Lily认为,“台湾没有香港那么大的压迫感。这样走来走去好像不太安分,但空间扩大了很多,认识了很多不同的人,分享别人的生命经验,对我来说很重要。”
抽离一点,才可撑下去
这一切看似很顺遂。
但直至2002年,Lily获奖学金赴英国里兹大学修读“艺术与女性主义”硕士课程,期间与美术系老师倾谈,才令她肯定了自己的艺术素质。“外界评价是一种指标,但对内在自信无甚帮助。”Lily说,这跟中国人的教育有关,从小被大人批评自己的小小“成就”只是幸运,而相较于男性被要求有成就,女性没有成就的期待,只被要求安分守己,也限制了女性的自我发展。“但有限制对一个创作人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限制也就不需要创作了。”
Lily小时候专挑难度高的事情去做,上台演讲、当代表、参加辩论赛……不断挑战自我,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作为女性的自己,却也在在反映了内心的不足之处。她说为别人过活了很多年,自己的生活从30岁才开始。说起自我反省的过程,她对昔日的自己是严苛的。“我一直是所谓的‘既得利益者’,是比较突出的学生。我记得当时自己很介意的。有位老师说:‘如果你们是男生班就好了!’我竟然也认同他,竟然痛恨自己生为女性。我后来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是只有我一个。外界有很多的想法让我们女生看不起自己,或忽略了自己的个人特质。所以那个醒觉的打击是很大的,至今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帮凶:认为女生就是麻烦,女生是不能做某些事情的。但实际上我做了很多打破性别定型的事情,那为什么自己都要否定自己呢?”
Lily曾经参加攀岩活动,在家里种水草,还喜欢在夜里独自走山路。做这些事情时,遇到的总是男性居多,也常惹来异样的目光。水族店的店员问Lily:“种水草的大部分都是男人。你也喜欢?”“以前小时候可能会说:‘我跟女生不同,我也会种!’现在就会觉得他们的想法很可笑。”Lily解释说,由于香港的住房很小,有权力去“霸占”那三尺地方的通常是男人,内里就是家庭权力分配的问题。
从“女子也可如此!”到“世界何以如此?”,Lily觉得终于找到一个如何生存下去的角度。“有一群人努力地去改善自己,或令社会的空间变宽,这种努力是要被欣赏和肯定的。我只是在做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她这样解释目前的自我肯定。
女性主义是打开眼界的工具
Lily没有明说那是怎样一个角度,但应该与女性主义有关。她常被称为“女性主义漫画家”,在大学时期便已加入香港“新妇女协进会”,并曾担任主席,参与香港的两性平权运动,在其中获得了很多养分。“身为女性,从自我出发去看世界,这是很基础的。你起码要知道自己是谁,不然你就会觉得‘我是为什么人说话’。主要不是为别人说话,你是为了自己的良知说话。女性主义对我来说是一个理解世界的工具。从大范围来说,它是关心人类解放的一种论述,里面有现实层面,包括经济、政治、政策等;也有文化意识层面,对女人的定义,等等;现在还包括对少数人士的关怀,例如不同性倾向、变性人等。一旦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其它一连串相关的压制系统就会变成你的抗争对象,例如对环境的剥削,等等。”
自大学起参与社运的经验,在非政府团体工作5年中的所见所闻,与自我反省交织在一起,渗透到Lily的作品之中,又化成积极的现实行动。“那5年的经验是非常震撼的。我带团队到孟加拉、柬埔寨、菲律宾和中国大陆粤北等地进行扶贫工作,看到很多人怎样在卑微的环境下卑微地生存。他们的处境其实我们也有责任。一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和同情心未必需要亲眼看到,它跟我们怎样想象生存有很大关系。我觉得我应该尽一点绵力,让读者有别的角度去思考可以多做一点什么。”2005年高雄捷运泰劳“暴动”事件后,Lily开始以台湾外籍女性移工议题为漫画内容,表现她们在台湾遭遇的不平等待遇;2006年策划名为“慢漫秀”的行动艺术——她与4位移工朋友肩负大型漫画看板,行走于台北市中山北路二、三段——表达外籍移工的诉求。
女性主义作为一个关怀世界的切入口,已融入Lily对各种议题的论述之中,看问题时很自然就带有批判的角度。若要追问源头,Lily说,与最亲近的女性——妈妈的处境有关。如同她第一本漫画集的名字——《妈妈的抽屉在最低》,妈妈总以不断的牺牲支撑起整个家庭。“关键就是有没有一个东西让你有切肤之痛。那个痛可能是,你的妈妈说起她小时候因为是女孩而没有上学,要供养兄弟读书。如果你忍着痛追下去,就是自我反省的开始,以不同角度看世界的开始。”
这些反省反映在她的创作上,作品中不时透露出一股冷,看似冷眼看世界,其实是冷酷地看自己。Lily这样自白:“我都好想说自己是个言行一致的上等人,可是家里一柜都是血汗工厂生产的衣服。前两天贪嘴,又去老麦买了个鱼柳包。每当走过福华街跟华西街碰见性工作者,总会为自己的安逸虚伪感到羞愧。”
涂鸦是自我精神疾病的疗愈
在留学英伦期间,曾有66天,Lily没日没夜地涂鸦,意欲把空洞的画室填满。主任老师进来后,看得目瞪口呆,后来就带了里兹市立美术馆的策展人过来。毕业半年后,Lily受邀到该馆举办个展,上下两层展馆挂满了那66天从她笔端逃逸出来的人机妖兽。
时隔将近十年,Lily在出版前才被逼迫着面对昔日蜂拥而出的“妖魔鬼怪”,重新整理时她发现,涂鸦原是她克服恐惧的途径,以涂鸦捉拿怪兽,而最想降服的,原来就是自己。“一些潜藏的想法,一直在我们心里安安稳稳,一旦翻出来,你可能会很恐惧自己原来有这样的部分。但它给了你更大的可能性,让人变得开阔。”
通过涂鸦,Lily重新整理自己的生命经验,也创造新的记忆。“我后来在画漫画时有很深刻的反省。现在的世界没有什么新的事物,有的只是解释那些事情的意义的不同角度。我觉得回溯家庭历史、个人成长历史,对于认清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其实我们也能创造自己的过去。我们从小有意无意地用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但长大之后重新再看,在做记录以外,我会觉得,横竖有一个角度,不如就创造自己想要的过去。越来越多角度去看一件事,这很有意思。”
“Lily的涂鸦墙”不仅是作品集,她也在书的最后一章教导读者如何开始自己的女性涂鸦。在新书宣传活动中,她请读者加入涂鸦的行列,由此也看到了别人的生命故事。而在全书的最后,她讲述的是立体的涂鸦,也是最古老的涂鸦——编织。她用雨伞工厂的剩料,以一枝钩针,随心所欲地编织成各种可穿戴的物品。由于朋友的提醒,这不只是艺术雕塑品,也可以变成产品,所以她与朋友开了公司,开始发展创意绿色设计。Lily说,这背后也有论述:人所记念的,与物共生。“例如旧毛衣,可以看作是家族历史的传承。在爸爸去世后,妈妈整理出很多以前织给爸爸的毛衣,又不舍得丢弃。所以就把它拆了,重新再织给孙子孙女。这件事不单有创造性,也让家族记忆一代一代传下去。”
相关热词搜索: 自省 潜藏 涂鸦 女性上一篇:论唐代长沙窑的陶瓷装饰艺术特征
下一篇:李华弌.师法宋人,聊表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