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对高等院校艺术系这几年来绘画造型教学的研究,结合基础艺术教育的新标准和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新目标,指出目前高师艺术绘画造型教学中的问题。第一部分论述造型理念拓展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论述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造型理念拓展的方法。
关键词 美术教育;造型理念;拓展
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美术教学师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基础教学建设要求的变化,对高等院校美术专业培养目标上提出了新的目标。
1 造型理念拓展的必要性
教学改革的宗旨在于克服以前的单纯强调技能,忽视人文素养的问题,教学方式强调综合性,教学要求强调自主性,围绕师范院校的特征造就新型美术教育人才。达标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第一要具有非常好的美术能力,包括可以熟练地把握各学科的技能技巧,并对艺术史、艺术表现等有很多积累,只有这样,才可以符合当今的基础美术教育对教师知识素养储备量的要求,进而结合教育理论和实践担当起新时代基础美术教育的任务[1]。
造型训练一般是美术实践的基本方法,在绘画实践中特别关键,以固有的思维来看,造型基础训练关键是指对写实能力的培养,这个一致看法和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历史选择有关,从民国时期徐悲鸿移植欧洲学院写实主义传统方式创建我国的艺术院校教学体系,到建国早期学习苏联的方法,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艺术院校的绘画教学造型理念一直以造型写实为主,使得它成为我国目前艺术创作和教学的主流。因为长期以来的单一性教学方法,绘画造型理念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很多人对造型概念的认识不到位,判断一般停留在狭义的层次上,没有外延的扩大,在教学中表现为学生绘画造型方式单一,完全依靠原始物象,只注意形象的再现,忽视对个体主观感受的表达,充分想象和创造的造型方法缺乏。
这几年来,专门艺术院校或艺术学院非常重视对外艺术交流和引进欧美艺术教育的方法,教学目标也立足于对学生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的创新能力培养。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快速发展和目前美术生态的昌盛,以前的学科间的界限已经消失,彼此间的优势能相互渗透,建设大美术的观念已经为美术教育者所普遍认同。我国很多美术学院都在会议前的系科结构基础上重新做了调整,造型学院的建立包含了绘画、雕塑等专业,并以工作室制度服务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艺术表现的方法,由此拓宽了艺术造型的理念[2]。
但是,师范学校的美术系科教学改革的脚步还是非常落后,绘画专业各科表现得非常突出。绘画是美术师范专业的老学科,多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美术师资都是来自学绘画出身的师范生。如今的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已经实施,教材编写也越来越标准,但在基础美术教学执行中却没有被应试教育的魔咒缠绕得背离了初衷,美术课程成了一种摆设。美术老师也源于高考应试的要求,造型教学还是以写实为主,标准的整齐划一的流程使教学如同商品生产,这种看似实际的实用型思路自然就成了师范类美术教改难以进行的一种原因,另外,有很少教育者对师范的特点认识不到位,太强调教学中的示范性影响,忽视启发性作用,这样,在绘画造型中规中矩的写实方法就成了集体主义无争议式的路径选择,个性化的表现语言的造型方式就只好被搁置起来[3]。
2 存在的问题
第一,素描课单一的写实造型训练充塞四年的基础课程。高等师范的绘画教学历来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人认为,哪里不是培养画家的地方,只要学好基本的知识掌握良好的绘画技能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下,老师把学生的想象力放在了无关紧要的位置,是不思改进的惰性表现。
目前的素描课堂教学主要是建立在写生训练中,立足于对任务造型写实能力的提高,并随着学年递进而增加写生训练的难度和设计复杂性,在方式上延续了苏联艺术学院的素描教学体系,这种强调理性和秩序的模式会使教学陷入拼技能的怪圈中去,学生不敢轻易改变造型表现的方式,满足于按一种技术型套路来完成四年的素描学习,具体表现是:素描教学造型训练把基础技能和创造实践人为割裂开来,造型训练中看重描摹能力,强调对客观物象的模仿和再现,忽视主观感受在塑造形象中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全面拓宽,教学要求中写实造型思路一贯延续,没有能随年级提高渐进引导学生探索多重造型表现手法,结合个性进行自我塑造[4]。
第二,色彩教学局限于客观性的形色一体训练,忽视对色彩本质表现的教学引导。高师绘画专业的色彩教学包括油画、水彩等课程,色彩的训练通常也是以形为基础的,并且很难突破以客观物象为色彩表现目的的藩篱,色彩运用过于注重透视结构、明暗调子、空间体积等素描因素,削弱了色彩语言表现本身的视觉魅力,由于长期受到具体形的要求束缚,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作品图像呈现的造型方式没有理解,主动吸收或借鉴运用于个人作品者甚少,对抽象造型艺术缺乏客观的深层次认识和解读。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会以老师的要求或老师的绘画样式为目标,放弃了绘画色彩多种表现的可能性追求,思维方式会因教学制约而凝固、僵化。
第三,课程设置重技能训练,轻理论知识教学,对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宽教育缺失。如前所述,当前的高师绘画造型主要是以写生课为基础的写实手法,逐渐形成了重视技能技巧,强调摹写与再现能力的培养方式。在造型教学中,教师对中外绘画史不同风格流派的优秀作品提供给学生观摩并进行赏评分析的课程插入较少,导致学生艺术眼界不高,艺术咨询或信息相对封闭,众所周知,学生宽泛美术知识的获得首先来源于教师自身对美术本质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教师若不重视个人理论素养的提高,对艺术问题的看法难免会肤浅和狭隘,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掌握了一些技能技巧的画匠而已,这样的示范生去担任基础美术的教育工作自然很难胜任。
3 造型理念拓展的方法
第一,把提高认识、拓宽视野的素养训练和具体的写生课程相融合。比如具象绘画阶段,培养写实造型能力的同时,笔者现要求学生对中西方的绘画传统和各种风格的作品进行赏析,在课时量上增加资料阅读、分析和赏析的时数。为此,教师要做充分的备课准备,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开发学生用眼动脑的能力,尤其是通过图示分析区别各种绘画流派和样式在造型上的特点,以及追溯其产生的历史原因。通过大量视觉经验的积累,加强学生对造型理念的深度理解,合理配合写生教学提高技能技巧。例如,在素描单元教学中,利用课间将精选的大师素描作品集中展现,做详细讲解和分析,在老师预设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出古典传统的写实精神和现代绘画的写实精神有什么差异。同时分析比较西方传统绘画造型的现代具象绘画造型在美学追求的要义表达上存在什么差别。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在绘画入门阶段曾被多数启蒙老师指认的那些不规范的观察方式画出来的作品其实在绘画史上都能找到对应的范式,只是自己没有像那些大师一样把当初的疑惑进一步追问下去。这样的课程能使学生养成到处找资料读画册的好习惯,课堂之余,积极去临摹传统经典素描,对具象绘画造型美感的理解也得以加深。
第二,培养学生对意象和抽象造型透彻的认识。在二年级油画肖像教学单元里,通过分析中、西方传统和现代的肖像画,笔者提示学生:其实我们的形感除了外部对象物的限定之外,与人的直观的情感和情绪都有直接的关系。笔者挑选出相关的西方绘画,比如分析席勒和蒙克的作品提示学生:其造型特征主要体现为情绪的宣泄,并以此表达艺术家的敏感神经所体验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压抑,扭曲夸张的形,尽管远离人眼中的客观对象,但却是人在精神崩溃边缘的真实写照,此外,笔者还举一些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例子,比如徐渭的墨葡萄和朱耷的翻白眼的鸟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画出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人,并告知学生以立足自然表达真切的情感为目标,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意象造型就有了深入认识和体验,这就使他们容易理解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一些绘画大事作品风格形成的精神来源了。
4 结束语
以上方法仅为个人探索造型教学的试验,也是自己对绘画造型理念重新认识并试图做拓展性研究的点滴积累。或许短期的执行并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但期待与同道们共同探讨研究,为高师美術造型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拓展提供多重方案的实验场。
参考文献
[1] 阎超.民艺造型理念于当代设计艺术的价值取向初探[J/OL].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2] 商桦.高师美术绘画教学造型理念的拓展[J].艺术百家,2011, (S2):372-373+331.
[3] 杨淑.浅谈艺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理念改革的必要性[J].艺术科技,2015,(10):281-282.
[4] 潘长学,梁正泽.汉字的造型理念——关于工业设计中模块化设计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337-340.
相关热词搜索: 网络化 绘画 拓展 美术 高校上一篇:拓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