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源范文网 > 作文大全 >

黄埔军校(桂林)第六分校考略

| 浏览次数:

zoޛ)j馝}ۯ_wi_w^u_w}}}}M}Nu_x߭}}t9_i4_x}}mچ计划管理工作,是人数最多的部门。经理处综理有关财务、出纳、预算决算的编造,粮服弹药的保管补给事宜。特别党部综理全校党务活动及文娱活动事宜,书记长由政治部主任兼,秘书实际负责。练习营是供学生在演习时作实兵指挥用的,实为军校警卫营。

第六分校有一大特色是自十五期开始,毎期都办有回民大队,人数300至600不等,这在当时全国军校中是绝无仅有的,此事与白崇禧有很大关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8月2日蒋介石致电白崇禧,邀白任军委会副总参谋长,共赴国难。此前蒋桂兵戎相见,积怨甚多,白征求李宗仁、李品仙、夏威、廖磊、黄旭初等人的意见,众人均反对白赴宁,唯恐蒋对白不利。但白崇禧以抗战大局为重,在谢和赓(中共秘密党员,以机要秘书身份随白赴宁)的积极建议下,在白夫人和其侄儿白维义的支持下,于3日毅然电复蒋允即赴宁。白崇禧抵南京后,蒋介石即发表其为军委会副总参谋长。不数日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受白崇禧行动的影响,冯玉祥、阎锡山、刘湘均与会,商决抗战事宜。会议决定军委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这期间蒋介石乘专列到苏州指挥,白崇禧偕行,白择机请蒋准予招回教青年到南宁分校受训,以担当“兴教建国”之责。尔后白即命其卫士长马裕甫驱车到南京接回教上层人士唐柯三、孙绳武、马松亭等人到苏州开会,会上白传达了上述决定,要求唐柯三等人积极筹组回民的统一组织,以便发出通告,动员各省市回民知识青年投考军校,报效国家。会后唐柯三等人拟通知发向各省,各地接到通知后,纷纷组织回民青年报名,山东省就有脱恩铸等300余名回教青年报名,在云南也有300余名回民青年前往回协云南分会报名,有150余人被录取。由广州光塔清真寺组织的陈应瑞等28名回民青年则经梧州到南宁再转赴柳州,等各地报考青年到齐后才举行入学考试。1938年4月,这批青年正式成为入伍生,番号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十五期第六总队,下辖两个大队:一大队800余人,主要是汉族,其中包括100多名南洋华侨子弟;二大队全是回民即回民大队约600多人,各辖四个中队。回民大队除完成与其他队同样的操课外,每天礼拜,每周一节宗教课,斋月把斋,重大宗教节日举行宗教活动。由于把遵守回教习俗,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自尊、自觉、自强的意识,严格了纪律,促进了训练,因而受到其他同学和学校的赞许和支持。

经过半年多的入伍训练期,学校举行考试,成绩低劣者淘汰,较次者降入学兵队为预备入伍生,合格者进入军官训练阶段,这时才称为军校生。1939年1月,李家村校舍基本建成,全队武装步行回桂。根据本人志愿和体检结果分科受训,除步科留在李家村外,其他炮、工、通讯兵科暂由别的专业军校代训。

十五期学生中广西籍的很少,仅50余人,以后各期逐渐增多。十八期时桂林籍的回民学生达数十人。

李家村校区建成后,相思江以东的部分叫东营房,是入伍生的营地,河西部分叫西营房,是军校生的营地,能满足两个总队约3000人的学习训练用。但有时招生超过这个容量,房舍场地不够,为此六分校在平乐还设有办学点,系借用寺庙和民房作营房,例如十七期第十七总队四、五大队就在平乐受训,以后还有军官训练总队也设在平乐,他们在假日还参加当地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夏,十七总队在李家村学习的一、二、三大队与在平乐的四、五大队交换驻地,去进行山地作战训练。军校学生到平乐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着装整齐到马路上扫街,又抽时间把县城两侧的马路连接起来,形成环城公路,并在路旁种上1米以上的松树,还在路旁山麓建了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在碑座下塑了汉奸汪精卫夫妻的跪相。这一切给平乐人民留下深刻印象,为此平乐县把这条马路命名为“黄埔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1944年5月,日军有从湖南向广西进犯的态势,六分校接军训部命令赴龙虎关进行实战训练。龙虎关在恭城县境内湘桂交界处,是九战区与四战区的接合部,若该地无军把守,则日军可乘机而入,切断桂林守军退路,进而威胁柳州。六分校的任务是在一周内构筑一个加强师的防守阵地,并阻击日军于龙虎关外。5月18日,由分校主任甘丽初任总指挥,率十九期学生和练习营兵分两路赴恭城设总指挥部。23日,前敌指挥部率队到达龙虎关,经一周苦战修好工事,然后布防。6月19日,八、十中队进入龙山阵地,七、九中队进入虎山阵地,练习营进入正面关口两侧主峰阵地,并在敌必经之地构筑暗堡。不久,来了一支日本骑兵搜索队被击溃,翌日拂晓,日军一部人马围住我方已撤空的暗堡群狂炸滥打,扑了空。当天中午,鬼子的30多只橡皮艇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三次强攻滩头阵地被击退。第三日清晨,鬼子将拆除民房的木料扎成100多只木排,又向滩头阵地猛扑过来,待木排行至江心时,我主阵地火力猛烈反击,敌人狼狈退回。21日下午,桂林飞虎队派来9架战机,先在我方阵地上空盘旋三周,意即要求指明敌我位置。当时通讯设备缺乏,军校学生就脱下自己的白衬衣铺在地上作布板,指示我方位置,于是战机分三组在敌方上空轮番扫射轰炸,打得鬼子抬不起头。由于六分校已经完成任务,总部命令学生军星夜转移,练习营留下掩护,防务移交九十三军。是役歼敌300余名,当时《扫荡报》、《广西日报》、《云南日报》均在头版以大捷记之。学生军即由龙围经恭城转赴平乐。

8月8日,衡阳沦陷;9月8日,桂林市城防司令部发出第二次疏散令,六分校决定西迁,目的地是百色。行进路线是荔浦、鹿寨、柳州到宜山怀远镇休整。1945年元月上旬,再从怀远出发,沿黔桂线往河池转河田公路到东兰,在东兰长老坳与日军骑兵发生遭遇战,幸好学生军赶到得以突围,分校撤至百色。当时百色机关部队云集,如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广西省政府、省党部、广西绥靖公署等,学校、公所人满为患,居所缺乏,给养困难。冯璜主任当即决定分校再迁凌云县城,借用庙宇祠堂和民房,才把人员安顿下来,很快恢复操课。当时在校学生有十九期十一总队约1000人,另有军官预备班学员一大队约600人,多是初中未毕业的青年;除在桂招了二十期学生外,后又按军训部命令在百色续招二十期通讯科两中队250人,一般是高中毕业生。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分校迁回百色;11月,六分校奉命裁撤。第十九期学生文化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学生志愿,一部分结业,另一部分并入成都本校二十期,第二十期学生合并到成都本校,军官预备班学生合并到成都附近的陆军预备学校。各班期学生均经过重新测验,及格者即由各大、中队长率领到合并学校点交,极少数被淘汰的则资遣回原籍。因要等疏散到昭平的人员并处理各种物资,裁撤工作到1946年夏全部结束。

黄埔军校第六分校办了近八年,从开办之日起就在桂林,并延续了近七年。

黄埔军校第六分校培养的学生有:

十四期第九总队,1937年入伍,1939 年3月9日提前毕业,毕业学生1618名;十五期第六总队,1938年4月入伍,1940年元旦步科毕业(其他科在代培点毕业),毕业学生1357名;十六期第十一、十二、十三总队,1938年夏入伍,1940年秋毕业,毕业学生1418名;十七期第十七总队,1940年秋入伍,1942年春毕业,毕业学生772名;十八期第三总队,1940年秋入伍,1942年夏毕业,毕业学生1871名;十九期第十一总队,1942年入伍,1946年春部分结业,部分并入成都本校;二十期第十二总队,1944年8月入伍,1946年春并入成都本校。

办理军训班:第十期独立三队;第十一期独立一、二大队;荣誉军官大队;军官教育队;军官预备教育班第一、二大队;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等,毕业学员2700余人。

六分校的许多人员日后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干部,如:黄志强,十四期,上校团长;赵尔谦,十五期,中校参谋;马恒丰,十五期,中国远征军“随军海外战地工作队”少校队长;凌光周,二十期,少校营长。有的后来成为了解放军的干部,如:陈光舜,十六期,解放军西安陆军学院顾问;黄烈练,十五期,解放军粤桂边区新编十二团团长。

还有的去了台湾,如:倪文亚,曾任台湾“立法院”院长;柏隆匮,曾任台湾陆军总司令部中将副总司令;侯腾云,曾任台湾高雄港口司令部少将副司令;黄济夫,曾任“国大代表”等。

据十五期王洵在1996年统计,仅六总队在台湾、香港及海外能取得联系的就达140余人,在大陆有200多人,可见六分校人员分布之广。特别难能可贵的,已是耄耋之年的十五期回民大队赵尔谦、丁来祥、张秉南等邀请伊斯兰学者马博忠组成编委会,组织两岸校友撰写稿件,收集资料,筹措经费,于2007年出版了纪念母校的文集《把一切献给祖国》(马博忠主编,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书中有大量回忆录、长官讲话、当年回教期刊的史料,还有题词和照片,十分珍贵。

如今六分校的人员绝大多数已故去,但他们的后代队伍日趋庞大。收集、整理和介绍六分校的资料能丰富两岸人民的共同语言,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相关热词搜索: 黄埔军校 分校 桂林